黃澤銳 張澤慶
摘 要:近年來,我國離婚率持續上升,疫情過后,各地更是出現了“離婚潮”。“離婚潮”出現是由于相關部門復工,離婚人員集中辦理所致。而探析農村離婚率上升的原因發現,離婚大都因為夫妻在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矛盾所致,也有一些是因為家庭暴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離婚困境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2-0048-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3.13? ? ? ? 文獻標志碼:A
十九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的離婚率就一直有升高趨勢。1979年僅有31.9萬對夫妻離婚,而到1993年則有90.9萬對夫妻離婚,在10多年的時間增長了近3倍。農村地區離婚現象也日趨普遍,婚姻的不穩定勢必會對農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困擾。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04—2018年我國離婚率連續15年上升,2018年離婚登記已達到446.08萬對。搜集我國20多年對離婚原因分析的文章可知,已有學者從倫理學、法學、人口學、經濟學、心理學等角度對離婚原因作出解釋,并進行了詳細綜述。
1? 社會學視角下的農村地區離婚困境
社會結構變化是我國農村地區離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流動人口增大,城鄉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進入城市后,農村勞動力的視野拓寬,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為婚姻帶來了不穩定因素。而且人口流動導致夫妻兩地分居,夫妻之間由于距離較遠,家庭關系不穩定,夫妻關系隨著分居而逐步解離。
社會文化的變遷使離婚率上升。中國傳統的“家本位”思想讓婚姻相對牢固,在傳統觀念中,離婚會遭到歧視。而隨著社會發展,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獨立人格更被看重,多元文化對婚戀的包容性也不斷上升。逐漸包容的社會催生了丁克家庭,人們的婚戀觀更加開放和自由,在這種社會文化變遷的背景下,婚姻的解體便易于被人們接受。
國家公權的合理定位也是導致離婚的原因。新中國成立以后,除20世紀50年代初由于反封建的需要離婚率有所上升。之后的20多年中,由于我國各級黨政系統在當時認為資本主義國家離婚率高是一種社會問題,而離婚率低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因此,國家公權干預婚姻,我國離婚率在當時處于較低水平。改革開放后,公權逐漸被合理定位,公民的婚姻權利得到尊重,不合理的婚姻可以主動放棄。至此,我國離婚率才逐漸上升。
社會轉型也會提高離婚率。經濟發展帶來社會轉型,人們越來越將經濟和物質作為成功的標準,社會階層的劃分標準也逐漸從政治地位轉向經濟地位。人們權衡財富和利益婚姻逐漸增多,當利害關系發生改變,婚姻也會隨之動搖。并且由于經濟地位在社會階層劃分的權重加大,社會交往增多,財富崇拜觀讓道德的尺度逐步下降,婚外情的發生概率也大大增加,導致婚姻破裂。
社會聚合力的弱化導致離婚。隨著社會發展,夫妻之間的感情、生活相互依賴感被繁忙的工作和社交所削弱,家庭的穩定程度下降。一直以來,社會將男性定位為強壯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具有主體地位的形象,女性只是依附于男性的弱勢群體。而當今,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顯著提高,女性獨立人格也顯著增強,不需要在經濟、生活上依附男性。于是,整個社會的聚合力在不斷弱化,婚姻也因此瓦解。
離婚制度是婚姻社會功能的保障之一,合理的離婚制度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家庭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而婚姻是構成家庭的基本要素。要想保障家庭這個基本社會生活組織,就要適度調整離婚制度。在婚姻出現問題時,離婚可以解除破碎的婚姻關系,恢復個人自由,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之一。
2? 近年來農村離婚的社會綜合困境
針對我國征地補償以及房屋限購等政策的“假離婚”行為日漸增多[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房屋拆遷給予征地補償、炒房熱和城市人口規模增大催生了房屋限購政策。由于政策有一些漏洞,有些人便盯上了政策漏洞帶來的巨額利益,采取“假離婚”手段滿足其利益需求。這種因私利而濫用離婚權的行為,是對法律和政策公信度和權威性的一種挑戰,也是當今離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2]。
失獨家庭離婚行為增多[3]。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30多年里,提倡每對夫妻少生、優生。在此期間,我國出現了一大批獨生子女群體。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一些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死亡,這些正常的家庭變成了失獨家庭,正常的夫妻變為失獨夫妻。失獨夫妻雙方遭受極大的打擊,家庭關系也出現形式化、空心化的現象。夫妻雙方出現情感障礙,失獨夫妻的婚姻關系名存實亡,于是很多失獨家庭選擇了離婚。
3? 農村的離婚潮困境
我國離婚率已連續15年上升。從2018年數據來看,離婚登記446.08萬對。按照這個數據來推測,2020年離婚夫妻的總數也不會太少,疫情只是暫時延緩了離婚手續的辦理。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進行,我國各地的民政部門也開始上班,為需要離婚的夫妻進行離婚登記。但是由于長時間放假,離婚夫妻扎堆辦理,因此出現“離婚潮”。
疫情期間并沒有產生更多新的家庭問題,只是暴露出一些家庭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于生活壓力增大、婚姻狀況與預期不符、不理解對方、沒有正確的矛盾調解手段等。在正常的生活工作中,除去每日工作時間,夫妻的相處時間有限。在這有限的時間中,多數人不會將精力集中于配偶身上,自然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與沖突。但是隨著農村地區采用居家隔離的防控措施,夫妻“被迫”朝夕相處,有些夫妻會享受二人世界,也有些夫妻會放大彼此的缺點,這對于夫妻感情是一大考驗。
農村地區較多的離婚原因是家庭暴力。湖北省荊州市反家暴公益組織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當地收到的家暴報警較疫情之前翻了倍。其中大多數是丈夫對妻子的暴力,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暴力。在疫情期間農村地區,對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保護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平常如果接到家暴報警,不論是警察、調解員、社區工作人員還是親戚朋友,都可以及時為受害者提供支援和救助。由于疫情封路,警車難以進入農村地區,在此期間無法及時提供支援與幫助。發生家暴之后,有些受害者被趕出家門,而酒店、餐館關閉,導致受害者無處可去。這也是疫情期間農村離婚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4? 鄉村振興背景下解決農村離婚困境的對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農情、國情,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致力于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而提出的戰略部署安排。面對當前農村離婚率持續上升的困境,可以有針對性地從法律制度、婚姻觀念以及農村特殊群體幫扶3個方面應對。
4.1? 法律制度
4.1.1? 完善婚姻法律法規
細化離婚準則,著重管控針對征地補償的“假離婚”行為。“假離婚”不僅是對美好婚姻的褻瀆,更是對國家法律法規的挑戰。完善離婚法律法規,加強農民法律意識,宣傳正確的婚姻價值觀,對“鉆空子”的行為予以警示。同時完善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規,切實維護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權益。
4.1.2? 加強農民對婚姻法律的認識
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劃撥資金用來聘用法律工作人員,同時針對農民婚姻問題建立專家小組及志愿者服務團隊,用專業知識服務農民,充分發揮法律人才的作用,同時普及農民婚姻法律法規,從而使農民更加便捷有效地解決婚姻問題。加強農民對家庭暴力的認識。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普法教育,大力宣傳家庭暴力的危害性。組織解決家庭暴力的志愿者活動,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平臺,加強家庭暴力受害者及時維權的意識。
4.1.3? 提升農村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
執法人員在辦理法律事件時,其專業知識以及法律道德感、正義感、公平感對處理婚姻案件直接相關。國家應定期考核農村執法人員,全方面提升農村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建立監督委員會,及時防止執法人員出現濫用職權現象,對執法工作人員執法不公的現象予以嚴肅處理。同時,將獎金與考核掛鉤,提高執法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4.2? 婚姻觀念
4.2.1? 改變農民的心態
大力貫徹鄉村文化振興,充分發揚與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針對我國農村特點,應繼續建立扶持農業的組織與機構,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秉承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的發展方針,大力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方式,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積極的娛樂活動對改善及培養農民積極的心態有一定幫助,同時對家庭人員間的關系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4.2.2? 加強愛情婚姻教育
維持穩定的婚姻狀態需要夫妻定期交流、及時溝通,建立長期良好的溝通習慣。針對部分夫妻缺乏溝通的問題,村委會可協調建立情感交流平臺,定期開展情感教育,為出現情感矛盾的夫妻提供精準的、必要的情感援助。加強農村愛情婚姻教育,增進夫妻情感,使婚姻更加穩定。
4.3? 幫扶農村特別群體
4.3.1? 農村失獨家庭
針對農村失獨家庭,國家應加強扶持政策,為失獨家庭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以及心理輔導。建立專門的失獨扶助機構,明確扶助機構的任務與職責,呼吁社會關愛失獨家庭。政府及相關部門可招募志愿者,及時為失獨家庭提供心理輔導。同時可組織失獨家庭間進行交流,彼此安慰,共同走出喪子的陰霾。
4.3.2? 農村流動人口
城市化導致的社會變遷,使得農民的就業地點以及居住地點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改變農民人際關系和交際圈。針對農村流動人口問題,切實加強保護農村流動人口權利的法律保障,增強農村流動人口的心理疏導和社會輿論體系,提升農民社會融入感,對農村流動人口維系婚姻具有重要意義。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新的家庭問題并沒有出現,離婚只是暴露出夫妻積存已久的問題。在抗擊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心靈合拍的醫生夫妻榜樣,面對艱辛、相隔異地、任務繁重,依然可以互相鼓勵,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也看到了當前社會中依然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針對農村離婚的困境,要不斷健全法律法規,加強農民對婚姻法律的認識,不斷提升農村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也要引導農民樹立有新時代特征的婚姻觀,加強愛情婚姻教育;還需要幫扶農村失獨家庭和農村流動人口等特殊群體,幫助農民擺脫離婚困境,使農民家庭更加幸福與穩定。
參考文獻:
[1]禹黃姣,吳倩欣.公共政策漏洞初探——以“中國式假離婚”現象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2(2):79-82.
[2]劉佳佳.混合性取向婚姻中女性權益保護及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19,40(11):120-129.
[3]張必春,劉敏華.絕望與掙扎:失獨父母夫妻關系的演變及其干預路徑——獨生子女死亡對夫妻關系影響的案例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4(4):104-111.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