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凱利 梁劍峰 張舒媛
摘 要:科技創新是山西農谷建設的核心,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是山西農谷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以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為例,闡述山西農谷科技創新的成效及遇到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山西農谷;農業;科技創新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2-005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 ? ? ? 文獻標志碼:A
建設山西農谷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農情提出的戰略,科技創新是農谷建設的核心。山西省政府出臺了支持山西農谷建設的科技政策,山西農谷科技創新有了很大進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
1? 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科技創新現狀
隨著山西農谷建設的不斷深化,山西省委、省政府對山西農谷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平臺建設上規劃和籌建“兩院一中心”,即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和國家功能雜糧技術創新中心。山西農業不在規模而在功能,發展功能農業符合山西經濟轉型升級、振興崛起的戰略要求。2017年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成立,掛靠在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1]。
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的聯合研發邁上了新臺階,科研基地建設有了新進展,科研資金投入力度較大,科研人才培養有了新舉措,成果示范推廣有了新成績。但是在創新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高端研究人才較難引進,技術試驗缺乏風險保障,科技示范推廣作用有限,試驗基地經營費用過高,教師下基地積極性不高。為此,山西農谷科技創新要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技術試驗項目風險管理,增強科技示范推廣作用,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完善教師學術評價機制。
2? 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
第一,聯合研發邁上新臺階。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雖然掛靠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但充分發揮了高校的人才資源、科研實力及科技支撐作用,是一支產、學、研、用密切結合的科研隊伍。其科研成果快速被當地農業生產所應用,同時被企業加工、推銷。一是科研項目實行團隊合作模式。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依托項目形成幾個研發團隊。例如“山西省主要功能作物產業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就有4個研發團隊聯合攻關,包括功能主糧定向栽培技術研發團隊、功能雜糧定向栽培技術研發團隊、功能作物種質資源研發團隊和功能作物生產管理系統研發團隊。再如“山西功能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是山西農業大學牽頭并組織42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申報的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山西農谷建設研發重點項目,設置了6個課題、27項研究任務。二是產學研用研發模式。在技術研發層面,以高校及示范基地為主體,結合研究生教育,組成研發隊伍,針對山西省主要功能作物營養強化定向生產技術進行研究與集成示范[2]。同時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六味齋實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建立以山西農業大學冠名的功能作物(包括主糧、雜糧)生產基地。
第二,科研基地建設有新進展。山西農谷所在地太谷縣已建成山西首個萬畝功能農業示范基地。在太谷縣申奉村建立了富硒、鋅小麥、鮮食玉米、谷子、蕎麥定向栽培技術研發基地,初步建立了相應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并與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將該公司在其他地區的功能農業先進經驗應用到山西農谷。在太谷縣申奉村山西農業大學試驗示范基地、榆社五福食品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示范基地鋪設了物聯網質控設備,建立了功能農產品智慧溯源系統,并對溯源系統的操作平臺、界面內容、服務方式等進行了優化[3]。
第三,科研資金投入力度較大。研究院實施功能農業研發專項,目前開展“山西功能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財政支持經費為2 400萬元,“山西省主要功能作物產業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財政支持經費為600萬元。前一個項目是山西農業大學迄今為止獲批的支持強度最大的科研項目之一。除此之外,學校每年還劃撥建設經費20萬元。
第四,科研人才培養有新舉措。研究院自成立以來,重視功能農業方向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培養。依托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和山西農谷建設科研專項,參與的教師正在帶領博碩士研究生開展功能農業基礎研發和示范基地建設。針對本科生教育,2017年還開設了功能農業本科專業。
第五,成果示范推廣有新成績。在成果方面,建立山西省典型生態區土壤功能元素背景值數據庫1份,獲批實用新型專利9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申請實用新型專利4項,發布《富硒谷子栽培技術規程》《富硒蕎麥栽培技術規程》《富硒小麥栽培技術規程》《富硒花生栽培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已立項《無公害谷子鋅肥使用技術規程》《小麥鋅肥使用技術規程》《旱地冬小麥豆科綠肥作物輪作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在成果應用方面,以各示范基地的示范區為節點,通過和地方技術推廣站、辦合作,對項目形成的關鍵技術成果進行推廣,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與農戶栽培、管理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的雙贏局面。在產品加工方面,將栽培、推廣的功能農產品由加工企業加工成商品,帶動全省的經濟發展。高校與示范基地之間獨立開發的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按照“誰研發誰擁有”的原則,共同研發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由協作單位共同擁有,按各單位實際貢獻的大小確定完成單位和完成人的順序,取得的經濟效益按貢獻大小進行分配。項目產生的試驗數據和資料由協作單位共享。
3? 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科技創新中遇到的困難
第一,高端研究人才較難引進。山西農業大學在農村辦學,在條件、待遇方面和國內其他大學相比不具優勢,難以留住已有人才和引進高端人才。可以說,功能農業研究院面臨著高水平人才短缺的困境。
第二,技術試驗缺乏風險保障。農業是高風險產業,試驗新技術難度較大,投入較多,有時會遇到儀器設備問題,有時會遇到最初設想錯誤的問題等,導致試驗失敗,造成巨大損失。目前缺乏新技術試驗的風險保障基金,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也跟不上,不利于新技術試驗的開展。
第三,科技示范推廣作用有限。試驗示范基地運行過程中,產學研用各方沒有形成相互協作的有效運行機制,在資源開放共享、相關單位人員間的協同合作、技術、產品、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較少,使得試驗示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第四,試驗基地經營費用過高。農業試驗示范基地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資金有限,給試驗示范基地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第五,教師下基地積極性不高。基地條件艱苦,教師既得離校又得離家,因而下基地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脫離生產實踐的問題。但這還不是教師不愿下基地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教師學術評價機制有偏差,片面強調教師發論文、出專著、有專利的數量,而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創新性重視不夠。另外,科研項目都有嚴格的完成期限,客觀上造成教師科研行為的短期性和功利性。再加上農業行業的收益比較低,農業技術服務績效難評價,致使教師更愿意從事有學術影響或績效回報的工作,熱衷于在實驗室研究。
4? 山西農谷科技創新的對策
第一,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農業高層次人才是推動農谷建設、實現科技強農興農和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一要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在學生層面,要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強培養過程管理,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在教師層面,要對現有教師加大培養力度,確保培養的持續性和周期性。二要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人才交流平臺,靈活引進方式,提高待遇標準,優化工作生活環境。
第二,加強技術試驗項目風險管理。一是關于技術試驗項目經費,要實行全過程的風險管理,進行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項目失敗的概率。二要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于技術試驗失敗的項目,政府要注入風險補償資金,繼續推進技術試驗的順利進行。
第三,增強科技示范推廣作用,促進產學研用的協同發展與緊密銜接。通過示范基地進行示范操作,建立“農業院校+地方”“農業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專家+農戶”的合作模式。在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吸引與組織農民應用農業新技術,擴大新技術的覆蓋面,增強新技術的使用效果。
第四,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增加農業科研經費,形成穩定投入增長機制,確保科技研發項目和試驗基地順利進行。加強預算安排,對技術試驗風險基金、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加大投入力度。優化資金支持結構,對培植和發展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和農業適用技術應給予資金傾斜。
第五,完善教師學術評價機制。創新多元學術評價方式,克服唯論文、唯著作、唯專利等弊端,減輕教師科研“量”的泛化要求,逐步推行代表作制度,以成果的價值大小為主要標準,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創新性、實用價值和社會效益,引導教師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1]緱建芳.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在發展山西農業中的作用和意義[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1):8-10.
[2]儲彥羚,卜曉冬,欒奕,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速增效[J].江蘇農村經濟,2016(4):57-59.
[3]李立國.建立符合高校教師工作特點的學術評價體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1):10-12.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