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輝 周炳峰 李昌城 韓計平
摘 要:通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創新,交口縣積累了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大量數據和實戰經驗。分析林菌融合循環發展的優勢,助推特色產業的有效發展,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共進。
關鍵詞:森林;精準經營;林菌融合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2-0071-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2?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交口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呂梁市最南端,總面積1 259 km2,轄4個鎮3個鄉,95個行政村,381個自然村,總人口12.4萬。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生態植被良好,但受區位立地條件影響,農村布局分散,農業基礎薄弱,屬典型的資源型欠發達山區縣,也屬山西省貧困縣。近年來,交口縣堅決扛起脫貧攻堅責任,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近自然經營為指導,以統籌資源、林菌結合、組合生產為思路,創新森林精準經營模式,全面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質和交口夏菇產業增效,探索出一條生態改善、產業興旺、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
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報告,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中增加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這一表述,成為黨的重要執政理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5年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2016年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強調,要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質量優先,要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實地了解祁連山生態恢復和保護情況后指出,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2019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按照“科學修復、保障民生”的原則,推進建立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為實施森林精準經營提供了政策支撐。
交口縣素有“生態山城”之稱,境內森林廣袤,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為42.4%,林木綠化率為65.4%,有楊、柳、松、柏、槐、櫟、榆、桐、椴、椿等139個樹種,200種草本植物和200余種野生中藥材,是全國遼東櫟的核心分布區,是全國沙棘、汾州核桃主產區之一,也是生態康養、休閑避暑勝地。但是,在踐行“兩山理論”的過程中,交口縣也面臨著歷史性的抉擇和困惑。就森林現狀而言,缺乏科學有效經營,立木蓄積僅為60.6 m3/hm2,較全國平均水平低30個百分點。從整體來看,林分結構不優,自然更新受阻,森林質量不高,生態系統脆弱,長遠發展令人堪憂。就民生建設而言,全縣有49個整體貧困村,貧困戶8 781戶23 840人,貧困發生率為25.2%。近年來,經過全縣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堅,截至2018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0.73%,雖實現整體脫貧摘帽,但農業產業基礎薄弱,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和接續實施鄉村振興任務依然艱巨。全縣占國土面積71%的林地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沒有直接聯系,群眾缺乏參與渠道,共建共享程度極低。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中,如何踐行好“兩山理論”,保護好、發展好特有森林資源,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扶貧兩場戰役,成為擺在交口縣委、縣政府面前的現實課題和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要想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就要有正確的理念、科學的規劃和專業的技術作為支撐。交口縣于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組織召開全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交口夏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與農業農村部、中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所的多名國內權威專家長期合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深入論證研判,按照統籌資源、林菌結合、組合生產的思路,全面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交口夏菇標準化生產,為科學推動天然林保護修復提供了方案,為決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2? 統籌兩大資源
交口生態、氣候優勢明顯,全縣擁有90 000 hm2林地,其中有集中連片喬木林地53 300 hm2,灌木林地26 700 hm2,疏林地2 467 hm2,未成林造林地3 133 hm2,無立木林地和宜林地4 000 hm2;縣域內呂梁林局交口中心林場經營面積44 700 hm2,縣國營林場經營面積27 300 hm2,森林經營潛力巨大;境內水質、土壤優良,天然林產出的菌棒原料無污染、質量優。
同時,交口地處的中緯度帶,是香菇生產黃金緯度帶。受緯度、地形和海拔影響,交口晝夜溫差大,最高晝夜溫差達10 ℃以上,生產的香菇品質高、質量優。交口整體氣候溫涼,最熱月7月的月平均氣溫為19 ℃,可持續進行夏季香菇生產,填補全國市場空白,極具市場競爭力。為此,交口立足這兩大資源優勢,對標對本、找準定位、科學規劃、組合生產、融合發展,為踐行“兩山理論”明確了方向。
3? 突出兩個目標
堅持生態、經濟雙贏共進,依托獨特優勢,在精準提升全域森林質量的過程中,科學發展香菇特色產業。在追求立木蓄積、放大生態效應的同時,實現撫育產出散碎物料綜合利用的經濟效應;在追求林業產值長周期目標產出的同時,實現撫育過程中的短周期經濟產出;在推進林菌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群眾通過產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通過理念創新、理論創新、實踐探路,實現了以森林為基礎,遠近結合、揚短促長、多贏共進的全新發展,有效破解了林業產業“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發展禁錮,探索找到“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
4? 強化兩項舉措
圍繞森林質量和林業產業,始終把握“精準”和“標準”原則,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計劃,以櫟類天然次生林為主,立足于萌生化的基本林情,遵循樹木起源的稟賦差異,實行矮林、中林、喬林,幼齡林、中齡林、老齡林的分類分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精準經營。同時全面推進國儲林建設、露天礦區修復造林、灌木林轉化和行道樹更新,創新打造全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實行農業品牌發展計劃,以森林的精準經營為基礎,統籌推進林菌、林牧產業,強化生態、綠色、自然理念,系統構建原料、生產、產品標準體系,以標準保品質,以品質創品牌,著力提升夏菇、山豬、沙棘“交口三寶”品牌的質量和影響力。
5? 融合兩大產業
堅持林菌結合、組合生產,全鏈條延伸、全產業帶動。通過森林質量分類經營,可快速培養形成優質木材,滿足國家儲備林建設需要,同時可大幅減少食用菌原料林培育過程,實現森林高品質、多功能、長鏈條發展。此外,在撫育過程中的選樹打號、疏伐修枝、補植更新、選種育苗等各個環節,可以雇傭大量農民,實現就近就業。
利用撫育產出物,有效保障食用菌產業原料供應,助推實現食用菌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生態產業工人、香菇產業主人、鄉村振興主力,從而使環境改善、群眾增收、經濟發展、鄉村振興。
6? 形成了森林經營系統規劃
交口縣先后編制完成《交口縣以櫟類天然次生林經營為核心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計劃》《交口縣以森林經營收獲剩余物為原料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計劃》《交口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與重點示范工程布局計劃》《交口縣國儲林發展計劃》,實施交口縣灌木林轉變、行道樹更新、露天廢礦修復造林經營計劃等,形成了以天然次生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為基礎的“科學保育森林、創新修復生態、提質增量增效、助推相關產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打造全域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縣,為呂梁乃至全省全域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提供了示范引領范本。
7? 實現了林業生產提質增效
交口縣實施了6個櫟類經營示范樣板基地,通過示范試驗,香菇原料平均產量為1~2 t/667 m2,可實現經濟產出200~400元/667 m2。按照年撫育6 667 hm2,
5~10年撫育1次,全縣9萬hm2天然次生林可持續保障6 000萬棒菌棒的原料供應。通過5年期模擬測算,經營后林分結構將得到改善,生長率、蓄積量均得到有效提升。通過精準經營,利用自然力生長,有效降低了經營成本;利用次生林中保留樹生長的時間積累,有效縮短了國家儲備林建設周期;通過精準撫育,有效提升了立木質量、生長量和生態功能;通過目標培養,有效增加了下一代林分價值,櫟類、椴樹、檀木、五角楓等優質樹種價值形成更快、更大。
8? 助推了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通過林業、林牧、林菌組合生產、循環發展,全縣形成以食用菌、特色養殖、核桃林為主的“3+N”扶貧產業格局。預計到十三五末,實現5 000萬棒食用菌、100萬頭生豬養殖、1.3萬hm2優質核桃林的特色產業規模。截至目前,全縣種植食用菌3 200萬棒,豬出欄30萬頭,核桃林提質增效2 667 hm2,3大產業帶貧益貧率達到87%。特別是食用菌產業,形成香菇、平菇、猴頭菇、黑木耳、茯苓等多元發展態勢,覆蓋全縣7個鄉鎮和60%的行政村。其中以櫟類原料為主的夏季香菇種植2 500萬棒,建成韋禾、天麟兩個現代化示范園區和雙池棗林“十里香菇長廊”,建立中國夏菇產業電子商務平臺,出口韓國50萬菌棒,形成“企業管兩頭、農戶包生產、政府搞服務”的產業帶動架構,帶動65%的貧困戶穩定增收。
9? 開啟了轉型發展全新模式
據《交口縣志》記載,交口縣有豐富的櫟類資源,從康乾年代就有,現有樹齡在200~500年的成片遼東櫟類古樹林。結合森林經營,交口縣將不斷挖掘櫟類文化,基于櫟類的發展歷史和目前林分的多樣性,建成全國首個古橡樹森林公園,并且以此為基點,著力打造全國首個天然林教學培訓基地、櫟類古樹科研保護國際交流基地、櫟類品種保護基地、遼東櫟優種培育基地和國家儲備林基地,助推全縣生態康養、文化旅游產業提速發展,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同步小康和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實踐表明,“綠水青山”是鄉村發展的底色,而“金山銀山”則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交口縣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林菌循環發展的創新探路,破解了當前森林經營、生態修復的一些難題,既是“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攻堅戰”的再升級版,又是踐行“兩山”理論,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實踐,為貧困山區鞏固脫貧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借鑒與啟示。實踐證明,當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只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遵循科學,謀劃長遠、苦干實干,“綠水青山”才可以成為“金山銀山”,貧困農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