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日益深化,如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從引導學生加強預習指導進行切入,從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立體學法指導的實施,來提高課堂實效;從創新課外作業,加強課堂延伸展開實踐探索。最終,努力使學生在正確的方法引領下,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做到“我的學習我做主”,切實地實現了“減負增效”。
【關鍵詞】學法指導? 自主創新? 減負增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2-0052-03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日益深化,如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教師同仁們在減少學生作業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努力。但是筆者認為,除此之外,對于學生的正確學法指導也會決定學生能否真正減輕學習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其學習自覺性,運用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來學習,正所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平日教學中進行的嘗試和探索,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一、加強預習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英語學習中的預習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之一,通過預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效果,為上課的廣度、深度及密度做出鋪墊,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主體意識,并試圖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積極主動的思考者和創造者。為此,我努力秉承讀、標領先,合作共議跟上的預習指導思路。
(一)朗朗上口,讀為先
課前的預習,如果學生們在“讀”上下下功夫,我們的英語學習會受益匪淺。不論是按音標的朗讀,還是自然拼讀,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試讀,都會感知詞匯。當然,請同學們自己試讀之后,對于一些較難的詞匯,我們會建議學生進行跟讀。學生們根據課本提供的詞匯錄音,進行反復的模仿,為正確發音提供了第一步的指導。在感知語言的同時,訓練了語感,且為有效學習新課作好了鋪墊。
(二)標點圈住,顯個性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會有都有自己的預習風格,并通過簡單的方式彰顯著自己的個性。所以,在進行預習時,我建議學生用不同的標點、圖案圈住自己的疑點和最愛。有些同學用? ? 等表情符號對于自己疑惑的句型、單詞等及時標注;對自己喜歡的信息用不同的色彩筆、? ? 等進行描畫。通過繪制,學生有的放矢,在課堂上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聽課,更好地理解課文。同學對這樣的帶有個性化的預習任務都很是喜歡且樂在其中。
(三)合作共議,展成果
初中生大部分有極強的表現欲,我便要求他們與同伴共同努力用表演的方式來匯報他們的預習成果。記得我們在學Unit 19 Food and Drink 中,他們就準備了一些真實的物品,例如:蘋果、香蕉、冰激凌、面包、可口可樂,還寫了一些醒目的標語,如:Food Shop, Drink Shop, Coffee Room, Welcome to my shop, $2.5 yuan/kilo…通過他們這樣精心的準備,一整個單元所要學的單詞、詞組和句子就都出現在他們的對話短劇中。從而,學生很好的鍛煉了他們組織語句的能力;通過編排對話,學生彼此互相取長補短,并且共同解決難題,解決不了的就會主動來請教老師。
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學生還掌握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老師通過布置預習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如此,通過學生的對話表演,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立體學法指導,提高課堂實效
課堂是一個和學生進行有效學法嘗試的空間,通過不斷地探索,學生們會自然地運用相應的方法,進行思維創新的嘗試。
(一)“知識聯想”法,引發思維創新
知識是互相聯系的,作為學生的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努力激活學生的已知,開展有益于學生積極動腦,引發自由想象的各種活動。比如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法,單詞、句子接龍活動等等,從不同的視角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事物。認識事物,進行多元思維,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筆者在初二(下)教授if條件狀語從句時打破語法教學以講解和機械操練為主的顯性語法教學模式,以目標語言“if 條件狀語從句”為本位設計學習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鋪設
導入:上課伊始,教師展示一個漂亮的盒子并讓學生猜測如果打開盒子他們將得到什么,使用目標語言。
T: Whats in this box? What will you get if you open this box?
Answer me like this:? I will get _____ if I open this box.
學生此時興奮不已,紛紛猜測,但都未能答對,于是教師打開盒子,學生發現原來是個小盒子。此時老師繼續追問:
T: What will you get if you open this smaller box?
大多數學生回答: I will get a smaller box if I open it. 但也有學生猜測里面是硬幣,老師打開盒子,取出巧克力,學生們驚訝,猜對的學生得意地拿回獎品——巧克力。
圖片板演:而后,教師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現象“if you sleep in class”為話題,配以夸張的圖片,引導學生們用句型一同談論在課上睡覺將會帶來的后果。為后面學生活動提供一個較好的示范。
口語活動: 經過前面的鋪設,學生們開始“如果……那么……”的邏輯思考,并且調動了自身的幽默感。這時教師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4人一組),就各個不同的條件語,進行接龍游戲,每個成員輪流寫句子。而后,組長抽簽選擇接龍的第一句話,并帶領組員一起完成任務,將梳理的句子呈現在板圖上,最后進行展示。條件語供同學們:
If I dont finish my homework in time, …
If I get a lot of pocket money, …
If I become a famous movie star, …
If you stay up late, …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
If you drive too fast, …
If you eat too much sweets, …
學生們在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參與度非常高,并且在活動中鞏固了“主將從現”的正確運用,同時根據需要教師還補充了“If…,? may…” 的用法。
(二)“設疑啟思”法,激發思維創新
“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大膽地質疑問難,全體參與學習,培養自主意識,調動學習主動性。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創新,允許他們別出心裁、標新立異。 例如:教Girls beat boys一課時,學生對The boys are too confident 中的 confident 產生了質疑,詢問是否應使用“proud”進行描述更合理。這個問題的出現,說明學生已經有了對知識的質疑精神,他們善于思考,好動腦筋。
(三)“情境創設”法,拓展思維創新
學英語最本質的目標是交際,因此交際法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呈現和練習語言形式,才能培養學生對于語言使用是否得體的判斷力,對具體語境中使用之語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對于語言在真實場景中得體使用的能力。因此在設計學生活動時構建真實的語境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所謂“真實”只是盡可能模擬生活的場景,并不一定能夠做到對生活場景的完全照搬。
筆者曾經運用“Talk Show”的形式創設真實的語境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得體使用目標語言。初一(下)Module 8 Unit 1是一節聽說課,主要內容是關于過去生活的簡單對話。主要的語法點是動詞be的過去時態was,were的用法。語法內容和語言知識點都比較簡單,如果重復枯燥的句型練習一定會大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必須對于話題進行深入的挖掘。課本的聽力材料是兩名學生互相談論彼此的過去生活,但涉及到的內容十分簡單,甚至有些脫離實際,如他們詢問的問題有“你第一個學校的名字是什么?”“你第一個老師是誰?”“你第一個朋友是誰?”。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詢問這樣問題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如果要問類似的問題就一定需要一個合理的情境設置。本堂課的目標語言是be動詞過去時was/were的肯定句、否定句及疑問句,問題的設置是可以改變的。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將最后一個環節設置成“Talk Show”的形式,仍然采用小組合作,給予的情境是20年后其中一位同學功成名就,在談話節目中接受主持人的采訪,與他一同接受采訪的還有曾經一起在北京四中讀書的同窗好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情境的設置,我提供了一個范例。
Example:
S1: Good afternoon, and welcome to the programme. Today is May 16, 2039 and we are honored to have the guests —XXX and his former classmate.
S2: XXX is a famous engineer in the world. He just came back to Beijing yesterday and lets welcome them.
S1: Nice to meet you.
S3,S4: Nice to meet you.
S1: Well, XXX, I know you live and work in Shanghai now, but where were you born? Were you born in Shanghai?
S3: No, I was born in Beijing. At that time Beijing was the most modern city in China and there were lots of high buildings.
S2: Yeah, Beijing is modern as well as beautiful now. And how was your childhood? What were you like as a little boy?
S3: I was a little naughty.
S4: Yeah, he always played tricks on us, especially on little girls.
S1: Thats interesting. How about your middle school life? What was the name of your middle school?
S3: Beijing NO. 4 Middle school. It was one of the best schools in China and so it is now. I was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chool subjects, especially maths and physics. My favourite teacher was Ms Wang because she was strict but very nice.
S4: As the best friend of his, I know how hardworking he was. He was serious about school work and he was always lost in reading. Sometimes he was so eager to finish reading that he missed the lunch.
S1: Thats why he is so successful. Then one more question…
…
S1: How time flies! I really enjoy talking with you.
S2: Thanks for joining us, byebye.
學生們領悟了例子所傳達的情境化,發揮對未來的憧憬,創造出很多頗具生活化的對話,享受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
各種活動的開展,無疑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表情達意、創造性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三、創新課外作業,加強課堂延伸
心理學家洛克的研究,讓筆者體會到能夠激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之一就是布置使學生感興趣的作業。在課外,感興趣的作業能夠使學生有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動機,學生在課下能夠自主的學習,并且主動的用所學語言去做事,這是對課堂教學最好的延伸。
自制錄音,是我們嘗試的一項語音作業活動。首先請學生自主模仿,而后錄音上傳班級《我愛朗讀》平臺,然后同學之間從完整度、準確度、流暢度、標準度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師評等。對于優秀作業我們上傳到朋友圈,請家長和同學們進行分享,從而評選出每周的朗讀達人并頒發金話筒作為獎勵。為了充分展示自己,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漸漸的孩子們愛上了朗讀,為了拓展興趣,我們一起玩起了《英語趣配音》。火爆的電影大片、英文歌、動漫、英美劇等,多類型豐富的視頻素材,讓孩子們足不出戶,便可以感受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學生們通過配音,合成,發布,真正成為了一個個英語配音的脫口秀!看著孩子們樂此不疲的進行著有聲的作業嘗試,我很是欣慰!因為它們調動了學生多方面的心理動力和積極因素,燃起了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為他們在課下學習英語提供了語言環境,并在其中感知英語,學習英語,欣賞英語,享受英語。這樣的作業模式促進了我們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結束語
古人云:“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初中階段是學生一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作為教師,我們要在這一非常時期給學生的學習注入方法的引領,策略的培養。讓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實踐、應用語言,形成語言能力。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習,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相信學生們會在正確的方法引領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我的學習誰做主”到“我的學習我做主”的轉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廖芳.淺談中學英語教法與學法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1(7)
[2]梁曉慧.淺談英語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J].科教新版(教育研究),2010年
作者簡介:
韓亞茹(1979-),女,漢族,北京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