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銳
【摘要】綜合性大學是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在內的綜合類大學。藝術學科是綜合性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活躍了校園氣氛,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更好地發揮美育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作為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構建科學、藝術的管理模式,如何推動藝術學科在高校的美育功能,如何作為藝術審美的“紐帶” 推動和影響當代大學生在“德智體美”領域的全面發展,逐漸成為了藝術學科教育管理者共同關心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 藝術學科? 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8.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2-0097-02
藝術教育是以文學、音樂、美術等為藝術手段和內容的審美教育活動,藝術與文化密不可分,是文化最集中的表現形式,同時又承載了文化的特征。作為高校藝術學科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牢記學校關注的主要是對學生的教育工作。藝術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豐富他們的生活,用聲音、形體、色彩來表現他們的自我。藝術使多種感官和感覺更為活躍,它們不是形同虛設,而是持久的表達手段。教育工作者應該像關心技能發展一樣關心人的發展,藝術則允許每個學習者展示他的作為人的潛能。”①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藝術教育本身應該有目的的把素質培養作為教育目標。所有的教育都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文化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是社會進步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是數千年積淀的精華,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精髓,我們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努力提高文化內涵。
一、藝術學科教育管理形式
1.以審美為核心
審美是人們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等能力。藝術學科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應以審美為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愛好;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能力、理解和鑒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
2.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興趣是學生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學生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人們常說“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正確引導,使興趣愛好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在促進專業學習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個性發展
學生的個性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實踐活動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藝術專業的學生因專業的特點,個性較其他專業的學生更明顯、更突出,這對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了解專業特點、學生特點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培養“一專多能”的學生。
二、藝術學科教育管理內容
1.面向綜合性大學中各個學科
國家教育部提出了“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的指示精神,藝術學科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的特點,不同藝術門類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舞蹈塑造綜合形象等。在綜合性大學的各個學科中結合藝術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其美育功能,發揮其情感性、技藝性、形象性、愉悅性的特點,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2.提高學科綜合實力
學科綜合實力是體現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雙一流”建設的進程中,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務將進一步深化,開拓創新更加有利于藝術學科學生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發揮好教學與師生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3.完善評價機制
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交流經驗,本著導向性、公正性、客觀性、科學性、系統性的原則,研究制定評價機制和相關舉措,通過高校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把研究制定評價機制的過程轉變成建設高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管理過程,成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有力抓手,有效引導“雙一流”建設健康發展。
三、藝術學科教育管理特點
1.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藝術學科的學生因其專業特點更加重視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舞臺實踐、社會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實踐中搭建藝術平臺、弘揚時代精神、服務地方群眾、培育本土文化。在各類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們逐漸建立起專業服務基層、實干踐行責任、恒心造就堅持的信念,也是對團隊精神的最好詮釋。
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改革開放中走向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煉環節, 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 隨著人才被推向市場, 大學生的自我優越感將逐漸減弱, 發展方向更加撲朔迷離。 因此要適應時代的要求, 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水平, 更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對德智體本身來說是課堂教育的延續。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 使他們按著現代社會的要求健康成長。當代大學生要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就不能閉門讀書,必須走出校園, 走向社會。目前, 相當部分的學生在注重實現自我的同時, 往往忽視和拒絕貢獻社會, 從而削弱了社會責任意識, 在自我與社會之間存在一條不淺的鴻溝。社會實踐能萌生責任意識, 只有到實踐中去, 才能迸發出熾熱的社會責任感, 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以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學生實踐為例:
(1)立足威海,提出“服務威海百村行”實踐活動。山東大學(威海)是校地共建高校,服務地方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歌聲飛揚,筆墨飄香”服務隊在2011年提出了“服務威海百村行”計劃,先后在威海的榮成市、乳山市、工業新區、高技區農村開展了送文化進農村活動,受益群體萬余人。
(2)拓展周邊,提升文化下鄉輻射范圍、內容 ,實踐中創新了“威海+”模式、“演出+”模式。一方面,實踐團隊除立足威海外,還先后到達山東省棗莊市、臨沂市、江蘇省邳州市等地區。另一方面,實踐內容更加多元化,提出了“文化搭臺,多元唱戲”,將送文化演出與當地政策宣傳相結合;文化演出與校友走訪相結合;文化演出與實踐服務相結合等。通過文化下鄉不僅擴大了學校、學院的影響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3)弘揚時代精神,實踐主題明確新穎。實踐團隊先后推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和我的祖國”、“中國夢,我的夢”等反應時代主旋律的主題,2015年,提出了“同圓中國夢, 共譜小康曲”的主題,到威海的新農村、到革命老區送文化,和農民共同唱響新生活。
(4)學生團隊在實踐中成長。文化下鄉項目創新了大學生服務社會形式,為大學生服務社會搭建更為廣闊、便捷的平臺,提供更多的服務社會、歷練真知的機會。同時,專業送文化下鄉,促進了專業與業余的互動,增進了高雅與通俗的結合,加深了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優勢互補,滿足了不同層次老百姓的需求。
2.培養創造、創新能力
創造、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建設“雙一流”高校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教育發展史,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曾提出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創造思想;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1919年,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創造”引入教育領域。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國家富強和民族興亡有著重要意義。作為高校教育管理者,同樣應增強管理創新意識,提高管理創新能力,發揮管理創新思維。
3.理解多元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藝術教育體系,通過優化課程結構、教育內容來實現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是教育管理工作的議題之一。正確理解多元文化,在借鑒國外藝術教育體系的特點、吸收國外先進藝術教育體系素材、吸取國外先進的教學法的同時扎根本土放眼世界,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從理論、實踐等方面進行大量的深入研究。國外藝術教育體系會從不同角度帶給我們啟示,加強我國民族藝術的主體地位,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經驗,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造現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結語
藝術與文化密不可分,是文化最集中的表現形式,同時又承載了文化的特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藝術文化,同時我國的藝術教育又在吸收外來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數千年積淀的精華,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精髓,我們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努力提高文化內涵。教育的本質及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結合綜合性大學的學科特點,努力探索高校藝術教育管理的創新點,努力構建高校藝術教育特色管理模式。
注:
①艾伯利斯、霍弗、克勞特曼著《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272-274頁。
②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15-11-25
參考文獻:
[1]蔡覺民.《音樂課程教學理念和策略》.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
[2]宋秀全《對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理念的思考》.《中國音樂教育》2010年6月
[3]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
[4]劉琨.《藝術與文化的交融——高校藝術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美與時代》.2018.11
[5]韓聃.《日本高等藝術教育的特點經驗及啟示》.《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2
[6]謝曉昱,陳大明.略論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的交叉融合[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4).
[7]胡虹.對綜合性大學美術與設計學科教學評估的思考[J].裝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