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全面互聯”甚至“過度互聯”的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井噴式地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給高校涉敏問題添加了更多風險因素。文章對高校在網絡時代涉及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問題的實例進行分析抽象,總結出思政工作的有效經驗,提煉出“一核二元三維”思政育人模式,嘗試為新時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網絡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引領
一、案例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10-29歲青年群體占比41.5%。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確立與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的價值引導尤為重要。
二、事件描述
學生甲,男,新疆籍哈薩克族本科大二學生。2018年通過少數民族加分政策考入本校。第一學期即將結束時,部分同學反應甲開始出現逃課、酗酒、徹夜不歸等情況,逐漸遠離班級同學,并時常與校內外的一些少數民族朋友一起聚會,在班上造成了較為不好的影響。大二進行助學金評定時,依據評定政策,甲被評定為二等助學金。由于甲的性格以及日常表現,部分同學對于其有不滿情緒,便在QQ空間“秘密”這一程序中發布消息,出現了一些較為偏激的言辭,很快甲同學看到了關于其自身的評論,從而對于周圍同學的交往更加抗拒,內心更加封閉以致再次重復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
三、事件處置和后續
新生入學之時,輔導員對每一個少數民族同學建立了重點關注學生檔案,定期進行交流談心,以便少數民族同學有基本的了解。事情發生后,具體應對如下:
(一)及時穩定激昂情緒,引導事態向好發展
輔導員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并隨及作出安排。學生干部以普通同學的口吻,迅速在匿名言論區作出評論,對于“認定不公”等不實言論予以否定,積極正向地引導言論,同時還提及了少數民族同學學習生活的難處,倡議同學們要多關心幫助民族同胞。輿論話語風氣很快得以扭轉,部分同學表示不要以訛傳訛,要更理性和寬容,事態得到了控制。同時,輔導員也找來了該同學談心,讓他對此次事情有客觀正確的認識。
(二)深入剖析實踐原因,尋找問題癥結
雖然事件是在網絡輿論中出現端倪,但是學生問題無小事,尤其是少數民族同學,更是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圍繞這些問題,輔導員持續地深入同學寢室和課堂,了解當事者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了解了周圍同學們對該事件的想法,洞悉事件背后長期存在的問題。確定此類事件的問題是民族因素與網絡因素、時代因素、當代大學生特點相疊加產生的綜合效應。
(三)開展多民族文化活動,促進民族融通
輔導員召集了學生干部商討,以關心非本地學生為由,為班級上的外地同學和少數民族同學舉辦生日會,增強同學情誼;年級舉辦民族風俗活動,讓同學相互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開展“星火”幫扶計劃,讓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以及勵志獎學金獲得者對少數民族同學進行輔導,加深普通同學與少數民族同學的接觸機會,彼此熟悉。
(四)總結事件經驗,重視學生價值引領
輔導員充分總結類似事件的特點,吸取“涉民族因素+網絡思政”類型問題的經驗教訓,在多個新媒體平臺設置“網絡志愿者”,了解和關注同學中對一些熱點問題的想法和思想傾向,積極正向地參與討論,發表合適意見。同時,輔導員定期與這些“網絡志愿者”召開討論會,了解學生最新思想動態,構建找到了今后工作新的突破點,關注網絡上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一些問題的輿論風向,利用學生理解和接納的方式開展工作。
四、事件分析與啟示
分析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問題可以發現,事情往往經歷了民族、宗教、風俗等多因素疊加,最終在網絡中爆發。大學生參與網絡擁有前所未有的空間,但“信息繭房”、“回聲室效應”又在無形中限制了我們的思維,特別是網絡社區中對少數民族的刻板映像、一些被放大的民族矛盾極易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傷害民族感情。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價值引領,正視民族區別,摒棄民族區隔,增強對“五個認同”的培養。為此,總結出“一核二元三維”價值引領方式,為后續解決此類問題積累經驗,具體如下:
(一)一個核心:以五個認同為歸依,配制團結思想“培養基”
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認同”為核心,強調“民族認同”、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各民族學生團結和統一于共同的校園生活中。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來自于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之間的沖突,實質上是認同感的缺失。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價值引領應緊緊圍繞樹立認同感為核心,既要重視客觀存在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的差別,又要弱化民族身份的分別,反對民族區隔,從民族交往的問題和積累的經驗出發,增強各民族同胞之間的日常聯系。
(二)二個元素:導員學生密切配合,織就民族問題“安全網”
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思政育人工作,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主導作用,能更好地協調學校、家長、學生多方力量。學生是是涉民族問題思政工作的對象和反饋主體,只有緊密依托學生,工作才能消除工作中的信息不對稱,用科學的思路引導學生思想。師生聯動,密切配合,就是要處理好“旗幟鮮明、大局為重”和“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兩種工作路徑的關系,防止不同民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日常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警惕不當言論傷害學生民族認同感,進而使不同民族學生間關系陷入彼此排斥和防備的惡性循環,努力做到在問題中解決問題,讓問題制造者成為問題解決者,織就學生工作“安全網”。
(三)三個維度:線上線下多點發力,打造思政育人“示范田”
(1)線上價值引領:打好一場輿論戰。近年來一些“蹭熱點”、“博眼球”的非主流意識形態進入青年學子視野,網上煽動、網下行動、境外炒作已成為其制造是非的主要手段。做好網絡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引領工作,要善于利用網絡平臺,搶占網絡輿論陣地,掌握輿論宣傳主動權,充分整合高校、學生組織、班級等不同新媒體工具,主動向學生推送健康主流的思想信息;更要放下架子、開拓思路,采取新方式,緊跟學生關注方向、遵循網絡交往規則,采用學生喜聞樂見、觸手可及的途徑開展思政工作,讓價值觀引領線上化、常態化、出成效,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
(2)線下思政教育:上好一堂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當前的思政課往往存在老師不重視、學生不愿聽的尷尬,鑒于民族問題的敏感性,很多老師有意地規避,浪費了課堂進行價值觀塑造的機會。思政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專業知識傳授,它直接作用于受教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要求輔導員要緊扣“政治性”這一核心,以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價值取向為引領,讓大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燦爛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認同;同時,注意少數民族優良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提供價值支持和情感認同基礎,上更易為大學生所悅納的思政課。
(3)生活知情解難:談好一場知心話。一場真誠高效的交流常常將矛盾化解于無形,使少數民族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為開展思政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首先,輔導員應走進學生生活,了解少數民族同學的難處,多方面幫助他們解決經濟方面的困難,也讓他們感受到關懷,談話的時候才能拉近距離,遠離冷漠。其次,要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狀態,他們中的一部分同學會因學習基礎較差而產生自卑心理,應該及時做好心理疏導,通過學習幫扶的方式提升少數民族同學的成績,讓他們產生存在感和價值感。再者,發生大學生與民族學生發生矛盾時,第一時間與當事同學溝通,進行思想引導。通過工作中的知情解難,真心奉獻,少數民族學生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學校和同學們的溫情,逐漸增強價值認同感,融入集體生活。
五、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引領青年一代的思想,指導他們塑造永不磨滅的堅毅靈魂,使之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工作,當充分把握網絡時代的特點,促進思政工作內容、形式的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正確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奮發成才,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治理、從管控到住到正能量、從“爭奪陣地”向“凝集人心”的有效轉變。
參考文獻
[1] 熊山妹.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培育[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9):194-195.
[2] 李秋蓉.少數民族大學生學好國際化語言的優勢與價值[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4):6-9.
[3] 李詠,戴建國.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核心價值認同構建策略探析[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7(4):45-47.
[4] 郭琳.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特點及引導[J].新西部(理論版),2017(3):105-106.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意識形態視域下高校網絡輿論管理的前饋控制研究”(2017YBZX018)。
作者簡介:丁柯尹(1987- ),女,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危機與輿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