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優
【摘? 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但其受到思想、制度和客觀條件及其生產要素等多方面的制約。為此,必須實施三大舉措:一是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制約牢籠;二是創新改革,擺脫制度和客觀基礎條件制約;三是內外結合,破除要素瓶頸。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the only wa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it is restricted by ideology, system, objective conditions, its production factors and other aspects. Therefore, we must implement three measures: first,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break the cage of ideological restriction; second, innovate and reform to get rid of the restriction of system and objective basic conditions; third, combin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elements.
【關鍵詞】傳統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
【Keywords】traditional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F32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5-0055-05
1 引言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廣義上講是為克服改革開放以前傳統政社合一、單一低效和封閉的產權模糊大一統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型經濟弊端而不斷改革創新的各種農村合作集體經濟;狹義僅指近年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形成的產權明晰的多種自愿合作集體法人經濟,也即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本質內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黨的十九大首提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實現途徑。那么,如何發展和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呢?這就成了當前鄉村振興理論和實踐都要共同探討的緊迫問題。
2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2.1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
2.1.1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建立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環節
首先,其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的,是黨中央基于我國“三農”發展變化實際,著眼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作出的戰略部署。其次,是我國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一方面,是加快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及其專業服務配套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如農資供給服務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服務的現代化、農產品銷售服務的現代化等;另一方面,是加快農村交通、水、電、氣、通信、文教衛體等公共設施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2.1.2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強鄉村振興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首先,是加強治理農村封建迷信、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及其封建腐朽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因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提供農村富余人員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不僅可達到收攏農村閑散人員人心以減少封建迷信和賭博等活動的目的,而且還可使大家養成按時作息、努力工作、不斷學習的新生產生活方式。其次,是加強鄉村振興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是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的財力保障;另一方面,是鄉村治理能力提升和村民自治素質提升保障。
2.2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2.2.1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潛力和動能非常巨大
首先,從全國來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異軍突起的鄉鎮集體經濟已經證明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二是21世紀以來迅速崛起的多種農村合作集體經濟,不僅顯示出其巨大的發展能力,同時,也可發現其蘊藏著巨大潛能。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賬面資產總額3.44萬億元,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66.9億畝,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4627.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8%;年經營收益在5萬元以上的村接近30%,比上年提高了4.2%。可見,無論是從農村集體總資產及土地,還是總收入及其增長率看,新型集體經濟均已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生力軍。但總體還不夠強大,畢竟年收入5萬元以下村占70%以上,這恰恰證明明其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其次,從集體經濟強省江蘇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動能非常巨大。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率先崛起的鄉鎮企業蘇南模式,不僅展示了鄉鎮集體經濟強大的發展動能,而且經過改革轉型后于1999年誕生了首個村級集體控股的股份制上市公司華西村,又展示其現代化發展力。二是進入21世紀,江蘇多種新型合作村級集體經濟和社區合作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015年12月15日新華網專題報道“蘇南農村長出新集體經濟”。江蘇省農委提供的數據也展示了其強大的發展動能:至2014年底,江蘇省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91.43億元,村均經營性收入從2000年的26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165萬元。全省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累計分紅125.6億元,社均達296.4萬元。三是2018年誕生了全國首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身份證”,即農業農村部為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章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頒發了首張法人登記證書,并賦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率先展示了長期發展力。
2.2.2 近年各地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首先,各地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精準扶貧振興的重要途徑。一是從中組部、國扶辦在長沙市委黨校舉辦的2019年全國深度貧困縣第一書記示范培訓班的研討中了解到:各貧困村普遍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中的重要舉措要求;二是從湖南省近年貧困村的脫貧攻堅措施看,發展村集體經濟就是各貧困村選派的第一書記必須做到的“六個落實”之一。
其次,中西部地市把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一是中部以湖南長沙市代表,自2018以來,長沙市專門出臺了《關于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重點發展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鄉村服務型“四型”集體經濟新模式,取得了可觀的成效。至2019年底,不僅累計實現5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清零”,而且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超過30%。二是西部以貴州六盤水為代表,據《貴州日報》2016年5月19日相關報道,早在2014年11月,六盤水市就出臺了《關于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2015年,全市新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8億元,累計達到2.7億元,最高的村1031萬元,最低的村5萬元,全面消除了“空殼村”。
3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制約因素
3.1 思想制約
3.1.1 鄉村干部和農民對集體經濟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概念認識不足
首先,鄉村干部和農民對集體經濟概念認識不足。一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錯誤認為集體經濟就是傳統集體所有制經濟。二是對傳統集體所有制經濟至少還有兩種片面理解:一種是片面認為集體所有經濟是與馬克思設想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不相適應;第二種是片面認為集體所有制經濟是被改革改掉和否定了的低效落后經濟。
其次,鄉村干部和農民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概念認識不足。一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本是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完善的新概念,目前本沒有統一明確權威定義;二是相當一部分基層鄉村干部和留守農民認知能力有限和守舊思想,固執地認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傳統集體所有制經濟是一個意思,懷疑政府要收回包產到戶改革分到的承包地。
3.1.2 鄉村干部和農民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和責任心不足
首先,鄉村干部和農民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是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客觀必然性認識不足;二是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政治和現實重要性認識不足。
其次,鄉村干部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責任心不足。一是有相當部分鄉村干部片面認為鄉村干部的職責就是簡單的行政職能,對發展集體經濟主動性不強,既缺工作積極性,又缺長遠考慮,也沒有想帶領農民共同創造經濟效益;二是有相當一部分鄉村干部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等、靠、要思想。
3.2 制度制約
3.2.1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前提——農村集體組織成員身份界定難
首先,缺少明確有力的法律政策界定依據。一是法律只籠統規定“農村集體內部的資產歸所有組織成員”,但沒有對集體資產的產權劃分進行明確界定,由此導致因婚嫁、參軍、讀書和外出經商等流動人員的產權確權難;二是中央只給出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指導性意見,并未出臺相關的具體實施方案,各地區必須且只能按照地方性文件為實施指導方案。由于全國各地界定標準不統一,導致產權確權執行難。
其次,缺少強有力的確權執行隊伍導。一是鄉村干部對法規政策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出現執行偏差而導致矛盾糾紛;二是很多人員外出打工經商長年不在家甚至有的失去聯系,對人員認定帶來了巨大的操作難度;三是個別成員不配合,包括遞交的相關材料不及時、對成員確定存在異議;四是對于“外嫁女”身份的確定,在進行認定初期,部分地方政府并未出臺相關的明文規定,導致該部分成員身份界定工作擱置,為后期深入改革埋下了巨大隱患。
3.2.2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確權頒證折股量化難
首先,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及其經營管理缺乏明確界定導致確權難。一是集體所有者主體不明,且多層級:有村民小組集體、村集體、鄉鎮集體等;二是集體經營管理權利主體不明,且多層多樣:有的由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經營,有的由相應級別的集體組織機構經營管理。這就導致在現實中有些地方對土地產權主體和所有者代表機構及經營管理機構確認不清,產權關系混亂。
其次,農村集體土地權能殘缺和新權能制度不配套導致折股量化難。一是土地占有、使用、經營和處置權力殘缺和新權能制度不配套:在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前,不僅集體土地的終極處理權一直掌握在政府手中,既不能轉讓,也不能抵押,很難折股量化。同時,經營權和使用權也不完整,其轉讓只限于本村集體組織成員。即使在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后,對“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四荒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但這部分新權能的實施尚需配套政策制度,而抵押權的改革落實仍有難度。二是土地收益權殘缺且不同性質類型的權能不同。一方面,土地收益權能殘缺導致土地資產價格評估難與按土地資產價值折股量化難;另一方面,不同性質類型土地權能的不同,導致統一方式折股量化難。
3.2.3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農村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難
首先,農村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織構建難。一是鄉村干部對構建全新的農村股份制組織學習操作難。不僅有一系列嚴格的法律程序和手續必須努力學習、依法辦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制訂出科學的股份合作制管理規章制度難度大。二是農民對構建農村股份制組織理解支持難。因為股份合作制對很多農民來說更是新事物、新概念,一般很難理解。三是農村股份合作制組織要按不同性質類型資產進行分類構建難。
其次,農村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難。一是股份合作方法方式選擇難,不僅不同性質類型的農村土地有合作方法方式選擇問題,而且,各地農村區位、基礎、自然條件等千差萬別,要因地制宜自主探索難;二是股份合作制經濟發展的市場開拓難,在以市場需求為前提的市場經濟社會,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同時,也是調查了解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
3.3 客觀制約
3.3.1 農村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基礎條件普遍比城鎮差且發展不平衡
首先,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比城鎮低且發展極不平衡。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比城鎮低,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起點低,無法與城鎮現代化經濟相競爭;二是農村各地發展水平差異極大,全國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各地必須自己探索合適的發展模式。
其次,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普遍比城鎮差且發展極不平衡。一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普遍比城鎮差,不僅導致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所需規模經營基礎條件不足,而且還導致很難吸引資本、人才和技術信息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需的重要生產要素;二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各地極不平衡,不僅全國不可能有統一解決辦法,而且各省、市、縣甚至鄉鎮都不可能有統一解決辦法。
3.3.2 農村普遍缺少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
首先,缺少關鍵要素——人才。一是缺高素質領導人才及其團隊。現有鄉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知識不足和老化進而導致能力不足、認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等問題,進而對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缺乏方向、信心和干勁,存在畏難情緒。二是缺高素質專業人才及其團隊。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總體文化水平比較低,絕大多數在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另一方面,農村人才流失嚴重。既有高考選拔性流失,還有城鎮化吸引、婚嫁等自由性流失。目前,留在農村的主要是三八(婦女)、六一(兒童)、九九(老人)部隊。
其次,缺少重要要素——資金、技術、信息等。一是因農村經濟落后而缺資金,尤其是集體經濟薄弱村普遍缺少啟動資金;二是因農村社會和經濟均不發達而缺技術和信息等現代生產要素,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一些貧困落后山區和邊遠地區,其現代信息技術很難傳入,很多農民只會傳統的原始農耕技術。
4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鄉村振興舉措選擇
4.1 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制約牢籠
4.1.1 明確概念,從理論上、政策上破除思想制約
首先,要從權威理論上明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概念和優勢,從根本上破除傳統集體經濟概念的思想制約。一是明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產權明晰的眾多個體自愿結成的多種合作集體法人經濟;二是強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克服傳統農村集體經濟弊端的多種優勢特征。
其次,要從改革政策上明確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的弊端,加強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有效突破性。一是變產權模糊性為明晰性;二是變非自愿性合作為自愿性;三要變合作方式類型及產權結構和經營方式的單一性為多元性;四要變非法人性為獨立法人性。
4.1.2 大力宣傳,從輿論上、觀念上引導破舊立新
首先,要運用一切宣傳工具和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從輿論上進行破舊立新大力宣傳。一是廣泛運用傳統紙制書畫報刊和廣播喇叭等老農民習慣的常用媒體,采用順口溜或答疑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進行破舊立新大力宣傳;二是運用現代通信和網絡等中青年農民喜愛的媒體,采用短信、微信群或微信公眾號和互聯網站、網頁等方式進行破舊立新大力宣傳。
其次,要從破舊立新方面進行新觀念上的重點引導。一是引導農民樹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理念、新原則、新權益和新優勢特征觀,以破除走傳統集體經濟老路的思想牢籠及其種種顧慮;二是引導農民充分認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破除集體經濟過時或不合時宜等思想牢籠。
4.1.3 加強培訓,從根源上、操作上走出思想制約牢籠
首先,要加強對鄉村干部進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知識與責任培訓。一是重點抓領頭雁——鄉鎮書記和村支書記培訓,不僅要求他們必須帶頭學懂弄通相關理論和政策知識,而且要求他們必須學會綜合組織推進和協調各種矛盾;二是抓鄉村負責集體經濟的專職干部的培訓,不僅要重視其相關專業知識培訓,更要重視其責任培訓。只有責任上肩,才能從責任心上和考核上真正走出認識誤區。
其次,要加強對農村集體組織骨干力量進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知識與操作培訓。一是重點抓原有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的培訓,把他們盡快培養成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骨干力量;二是抓現有農村各類專業規模經營者的培訓,把他們培養成各類合作規模更大的、規范的現代化新型農村合作集體經濟的重要骨干力量。
4.2 創新改革,擺脫制度和客觀基礎條件制約
首先,要因地制宜創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推動。一是各省應率先因地制宜制創新出臺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一方面,省政府作為推動和落實國家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的第一責任主體,必須因地制宜制訂本省基本改革方案并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督導;另一方面,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比較好和早的浙江省看,正是省政府率先確定改革基本原則確保了改革方向和依法規范操作,并根據改革需要陸續制訂相應的改革創新政策法規,依法向前推動。二是各市縣要及時因地制宜制創新市縣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一方面,市縣作為國家和省級政策的具體落實和執行者,必須有自己的態度和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各市縣實際情況也千差萬別,市縣也必須因地制宜創新適合自己的改革方案。
其次,要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和工作機制推動。一是創新支持政策推動。一方面,各省市要率先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基本政策推動和指導,尤其地市是自主創新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長沙市抓住“新型”二字,并出臺專門的政策指導推動。另一方面,各區縣及鄉鎮乃至村都要因地制宜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積極推動落實。長沙市不僅各區縣有具體實施方案,而且鄉鎮乃至村都有自己的實施方案。二是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即各地要從成立新機構、組織新人員并運用新機制等一整套新系統抓落實。浙江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列入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長沙市則建立了責任落實、聯村包抓、隊伍保障、工作通報和督查追責五個工作機制。
4.3 內外結合,破除要素瓶頸
4.3.1 狠抓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素的內部培育
首先,狠抓內部人才的培養。一是必須狠抓有膽略善創新的新型集體經濟鄉村領軍帥才干部的培養,即鄉鎮長、書記和村長、書記的培養。一要識才善用,即黨的組織部門要把善于發展集體經濟的優秀干部選派到鄉村領軍帥才位置,尤其是鄉村書記;二要責任上肩,即委以發展集體經濟的重任,明確目標責任和獎懲辦法,鼓勵敢干加巧干,懲罰慵懶;三要督導培訓,即加強對鄉村黨政一把手工作的督導和業務培訓,尤其是發展集體經濟的專項培訓。二是必須狠抓敢打敢殺敢沖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將才團隊培養,即要發現、選拔一批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專業組織領導骨干人才,發揮各自的才能在各自的領域組織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尤其是股份合作制帶頭人。
其次,狠抓內部資金的籌措。一是啟動資金要盡力挖掘本地資金。除了挖掘本地能人的啟動資金,最根本的還是必須千方百計盤活本地資源,用“好三塊地”,想辦法讓資源變資本。二是營運資金實施管好與善籌款相結合。管好,就是預留流動資金與加快資金周轉相結合,善籌就是善于向銀行貸款和上下游客戶融資,必要時也可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籌措。三是收益資金實施管好與合理分配結合。加強對集體經濟組織運轉產生收益的分配管理。
最后,狠抓技術和信息的內部收集平臺建設。一是構建內部技術和信息收集渠道平臺,指定專人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微信群負責收集和管理;二是構建外聯信息收集平臺體系:建立網站、微信公眾號,集體經濟組織領導和信息專管員設法與外界有利集體經濟發展的平臺建立聯系,包括淘寶和其他一些與本集體經濟有關的購銷平臺建立聯系,打通收集外部技術和信息的一切通道。
4.3.2 加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素的外部輸入和引進力度
首先,加大人才的外部輸入和引進力度。一是省市縣各級政府要加大基層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人才的輸入力度。不僅要重點突出把經濟意識強特別是市場運營能力比較強的干部選派到鄉村,而且要加大選派到村干部安心留下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制度改革力度。二是鄉村本身要加大引進人才力度,一要加大鄉土情懷思想工作力度,把本地外出有能力的經商人員、大學生、軍人、退休人員尤其是退休官員等挖回來;二要加大通過招聘、招標等市場手段從外招才引智。尤其是項目招標可廣泛運用,不僅可把引人與引資結合,而且可盤活本地資源,把資源變資產甚至資本。
其次,加大資金的外部輸送和引進力度。一是加大省市政府財政及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公司的資金輸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投資、補貼和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資金輸送力度;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公司應響應政府號召加大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投資力度,助力鄉村振興。二是加大政協及工商聯組織個體私人企業的資金輸送力度。一方面,鼓勵個體私人企業對農村的扶貧幫助重點放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扶貧幫助投入上;另一方面,鼓勵個體私人企業積極參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投資入股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變資源為資本。一方面,有條件的可進行各種資源開發項目的招商引資,變資源為資本;另一方面,可運用土地新權能,加大農村“四荒”地的招標拍賣引資力度和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的上市引資力度,把資源變為資本。
最后,加大技術和信息的外部輸送和引進力度。一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相關技術和信息免費輸送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力度。一方面,加大主動送技術和致富信息下鄉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相關技術和信息的開放和完善力度,方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集、查找。二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加大引進技術和信息的力度。一方面,經常派人到外地學習他人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加大技術和信息引進費用預算,一旦發現好技術和信息要果斷花錢引進。
【參考文獻】
【1】李智慧.馬克思恩格斯集體經濟思想及當代價值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5):90-8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