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
【摘? 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的安置工作至關重要,但是在水源地移民安置中發生了種種的問題:搬遷安置的任務重、時間緊,一部分庫區群眾不愿意搬遷,遷入地群眾的敵視,庫區移民的文化素質較低等。論文在原有經驗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建議和措施:“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對水源地移民的后期幫扶、重視移民的教育、完善移民管理體制等。
【Abstract】The migrants resettlement work in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However, a variety of problems have occurred in the migrants resettlement in the water source area, such as the heavy task and tight time of resettlement, the reluctance of some people in the reservoir area to move, the hostil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resettlement area, and the lower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migrants in the reservoir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iz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the late assistance to the migrants from water sources, the emphasis on the education of migra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igrants management system.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安置;新農村建設
【Keywords】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migrants? resettleme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D63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5-0161-02
1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安置工程的狀況
1.1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簡述
“南水北調”的設計是1958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且將水源地定為丹江口水庫,開始實施在2002年。南水北調中線布局是以長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庫為水源地,通過開挖渠道經過長江水域和淮河水域的分支嶺方城埡口,然后在鄭州以西穿過黃河,沿著京廣鐵路西側自流北上,沿途向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天津五省[1]。
1.2 南水北調中線大壩加高之后的移民狀況
水庫大壩加高完成后,丹江口蓄水高度將從157m漲到170m,淹沒面積1052km2,淹沒房屋621萬m2,6個區縣40個鄉鎮、441個村、2372個村民小組和15座城鎮,需要搬遷安置人口32.8萬人,遷建16個城鎮,河南省一共有16.2萬人移民[2]。河南省啟動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工作是在2008年,到2011年大致完成。
2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難重重
2.1 時間緊,任務重,新老移民并存
在2008年召開的國務院委員會議上要求:在通水前必須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的搬遷安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34.5萬移民大部分要在4年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前所未有。
2.2 南水北調移民區部分群眾對于搬遷的抵觸心理
2.2.1 歷史搬遷的慘痛教訓
早在1959年,正值全國支援邊疆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淅川縣內共計22342名未安置的丹江庫區移民被送到了遙遠的邊疆地區—青海省。在支邊移民到達青海短短1年時間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總人數的30%,不斷有人從那個遙遠的地方逃回來,饑餓和死亡成為這批移民的代名詞。
2.2.2 鄉土情結
從社會最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以農業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的,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生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返鄉[3]。中國人總是能夠在年老之時返回家鄉,榮歸故里。同時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對血緣和地緣關系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的觀念深入人心[4]。
2.3 外遷移民收入來源的改變
2.3.1 移民前的多元化收入來源
庫區群眾的生活來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靠近庫區的群眾不僅以種植農作物而且去打魚或者養魚來獲得額外的家庭收入;靠近丘陵的群眾以種植柑橘為生,附帶種植農作物;靠近山區的移民群眾,大部分以放牧為生,大搞養殖業。
2.3.2 移民后的單元化收入來源
搬遷到平原地區后,沒有了有山吃山、有水吃水的天然優勢,移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只是單純地以農業為生,收入水平大幅度減少。更為關鍵的是搬遷之后的土地數量少于原居住地的土地數量,政府無法保證搬遷之后移民群眾的基本收入和原來收入水平持平或者更高,這使移民群眾不愿意搬遷。
2.4 部分遷入地居民的不配合
2.4.1 土地之爭
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到移民新村之后,最關注的還是土地問題。外來人群分到的地勢必沒有當地群眾的土地質量好,這成為移民群眾的普遍心理定勢,當地的群眾也不愿意把原本屬于自己家耕種的土地分給外來移民。一場遷安兩地群眾的土地大戰隨著搬遷的緊鑼密鼓而愈發激烈。
2.4.2 心理落差
遷入地群眾看到國家的政策傾向于當地移民,而對于自身并沒有太多的優惠政策,心理落差較大,產生嫉妒心理[5]。遷安兩地群眾為此會產生一些摩擦和口角。
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移民問題的解決
3.1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3.1.1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前期補償與后期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妥善安置移民
在我國頒布《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法》,南水北調移民按照該辦法執行其中的征地補償的模板是按照中線工程占地和庫區淹沒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之和,按照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16倍計算。
3.1.2 庫區水源地移民養老保險制度和商業保險的應用
在移民新村應該有好的養老保險制度,政府出資金的大頭,移民從自家拿出一部分,形成對村民有好處的社會福利養老,讓村民年老之后有生活的保障和可以依靠的物質財富。移民新村年滿60歲的老年人一個月可以領取75元的養老金就是每年能領取800元的養老金。在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有條件的移民可以選擇保額高的社會上的商業保險。
3.1.3 農村合作醫療的完善
農村醫療制度的完善無疑是對移民群眾最大的幫扶,在移民村有一大部分人處于絕對貧困當中,原因就是得了一場大病,使得自家債臺高筑。政府應該鼓勵水源地的移民群眾參保加入農村合作醫療;政府同時也可以降低移民看病花費的門檻,提高報銷比率,讓移民感覺到看病不貴,能看得起病。
3.2 完善對水源地移民的后期幫扶
3.2.1 政府資金的支持和謀劃開發項目
為了使中線工程庫區移民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生活,政府給移民群眾一人一年發600元的補助,一共發20年。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要落實移民優惠政策,將補助資金落實到位。項目的開發能夠解決一大批移民群眾的就業問題。
3.2.2 舉辦技能培訓班
庫區移民的文化程度大體上不高,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較差,政府可以組織移民進行技能的培訓。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在村民技能培訓上,舉辦各式的技能培訓班等讓村民能夠更好地掌握工作崗位所必需的技能。
3.2.3 對弱勢群體的特殊照顧
移民新村的五保戶、孤寡老人、貧困戶等特殊群體,政府應該采取特殊的移民方式進行單獨的照顧。按照國家的政策標準,評上五保戶的老人可以每年領取一定數額的生活資金。
3.3 重視移民的教育
3.3.1 學校師資隊伍的打造
移民村師資力量匱乏,學校基本形同虛設。國家應該更關注移民村的師資教育問題,既可以用較高薪水,更好的條件來吸引經驗豐富的教師來任教,又鼓勵移民村師范類畢業大學生回鄉任教。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好的師資隊伍,在移民村學校打造良好的師資隊伍勢在必行。
3.3.2 圖書館的建立
“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為了實現移民村的永續發展,圖書館的建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千秋偉業。政府撥款在村支部設立農村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入駐高質量適合村民閱讀的書籍,在日積月累中提高村民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使村民有知識、有能力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3.4 完善移民管理體制
3.4.1 建立健全機構
為了解決移民工作政出多門,下達命令不相符,不適應移民的具體生活安排,國家規定:移民安置工作實行政府領導、分級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機制。政府應對移民安置工作做細致的規劃,合理地設置政府機構,讓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相互配合,較好地完成移民安置任務。
3.4.2 監督檢查
移民的安置涉及諸多的國家政策和較多的資金數額,建立督查小分隊,一方面監督政府工作人民是否對移民政策的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可以監督工作人民是否有貪污腐敗行為,從外部監督了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
【參考文獻】
【1】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水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2】趙學儒.向人民報告:中國南水北調大移民[M].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張艷霞.南水北調移民社會心理淺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2(0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