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平

摘 要:人類以物質形態來達到其精神性目的建筑即是紀念建筑。紀念建筑主要來源于歷史遺留建筑的轉型(原生紀念建筑)和新建。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也由這兩類建筑構成,它們都具有紀念毛澤東同志的共性,也各有個性,是中國進入創新時代的特征。不變的歷史遺留紀念建筑與新建改建的專題紀念建筑,共同促使毛澤東同志的革命業績更為廣泛地得到傳播,并成為韶山乃至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群;毛澤東同志革命業績;創新時代
紀念建筑(或紀念性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人類以物質形態的建筑來達到其精神性目的。1911年以后,中國社會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其紀念建筑也逐漸脫離了傳統形態與功能,并走向現代化,這種變化在1949年后更為顯著。在今天,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與毛主席紀念堂這兩座紀念建筑是當今中國的標志,它們不僅是紀念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潮流,更昭示了今天的中國既繼承了優秀傳統,又處在偉大創新的時代。今天的韶山也是如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同志的家鄉,各種紀念建筑既紀念了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業,也昭示今天的韶山正處在偉大創新和發展的時代。
1 紀念性建筑的特性與屬性
紀念建筑的功能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綜合的。韶山現存的毛澤東同志紀念建筑中,主要紀念建筑毛澤東同志故居就是由原來的民居轉化而來的。從1951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起,毛澤東同志故居就正式成為紀念建筑。在韶山,類似的紀念建筑有:毛澤東少年時代讀私塾舊址—南岸,韶山農民夜校舊址—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鑒公祠。此外,故園一號樓(原松山一號樓)和滴水洞一號樓是毛澤東同志回韶山時的住所,后來才轉化為紀念建筑。
譚垣等編著的《紀念性建筑》中論述了紀念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屬性,在這里結合他們的論述,通過對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的實際考察嘗試展開進一步思考和闡述。
從紀念建筑的存在及社會功用來看,紀念建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是政治性的,紀念建筑必然表現出建造者所屬階級的政治訴求。毛澤東同志故居的歷史沿革就是明證。在1951年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前,并不具真正意義上的紀念建筑的毛澤東同志故居,于1929年被國民黨政府沒收,并遭到破壞,這充分顯示了國民黨政府的階級訴求。其次是哲學性的,紀念建筑必然反映建造者所屬階級的意識形態和世界觀。韶山所有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1993年落成的毛澤東銅像就鮮明地體現了這點。銅像再現了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出席開國大典時的風采:身著中山裝,左胸前掛著“主席”證,手執文稿,目光炯炯,面帶微笑,正視前方,巍然挺立……銅像所散發出來的莊重和自信之氣,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崇高追求的真實寫照。最后是具有民族性的,紀念建筑必然體現民族文化的特征。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并不是在同一歷史時期里建成的。不同歷史階段興建的紀念建筑物,都鮮明地反映了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的文化追求,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韶山特色。如故園一號樓為灰瓦灰磚傳統平層建筑,并設沿廊,樸素的外觀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完全體現了1950年簡樸向上、勤儉建國的時代特征。而2008年落成的專題館館舍則充分結合了中西建筑的特點,并加以現代化的運用,整個建筑崇高而不張揚,簡樸而不失典雅。
紀念建筑所具有的屬性,首先是象征性的屬性,無論紀念建筑是否具有實用性,其外觀和內在的象征性必然大于具體的現實。如毛澤東廣場俯視如鐘形,象征著毛澤東同志敲響了中國跨進新紀元的鐘聲,是毛澤東及其他的戰友們帶領全體中國人民走進了上下五千年中從未有過的歷史階段;同時也有紀念毛澤東不忘初心的象征意義。其次是具有正面歌頌的屬性,紀念建筑所表現出的莊嚴和偉大,體現了建造者對理想、文化的最高追求。從毛澤東廣場的設計來看,廣場以毛澤東銅像為廣場聚焦點,以景觀大道為中軸線,兩側依次為瞻仰區、紀念區、集會區、休閑區四個功能分區。層層鋪墊,步步渲染,形成濃郁的紀念氛圍。整個廣場植物以本地植物為主,多種名貴樹種錯落有致地穿插其間。最后是具有啟發的屬性,紀念建筑最終目的是使人接受建筑所紀念的內涵,因此往往通過不同表現方式來啟迪瞻仰者。還是以毛澤東廣場為例,廣場將毛澤東故居、南岸私塾舊址、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生平館館舍、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專題館館舍、毛澤東圖書館、毛氏宗祠、毛鑒公祠、韶山學校等重要景點有機融合成一體,匯成一個極具啟發性和引導性的紀念空間。
2 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兩種類型
在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群中,建筑間的呼應基本是由歷史遺留建筑即原生態建筑而起。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中的原生建筑可分為兩個類型:原生態建筑和功能性建筑。故居和宗祠等建筑屬于原生態建筑,它們的建立以及相互關系遵從著中國傳統鄉村建筑的法則,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家鄉的專屬屬性。毛氏宗祠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成,毛震公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落成,毛澤東同志故居始建成于清光緒四年(1878),毛鑒公祠清光緒十二年(1886)落成,這些建筑因其功用性而分布在韶山沖,其整體性在于相對的社會交往的便利性。故居屬于私人住宅,而毛氏宗祠等三個祠堂屬于公共場所。隨著毛澤東同志視野擴展以及革命事業的展開,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公共建筑的重要性逐漸提升,韶山的毛氏宗祠成為他投身于社會革命實踐的初始地。而故園一號樓和滴水洞一號樓則可以說是為故居和宗祠等紀念建筑,尤其是它們所包含著的毛澤東同志家鄉的專屬屬性而建的功能性建筑,這類建筑屬于第一類原生建筑的衍生,建筑設計主要在于功能性、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非紀念性,也具有原生性。
除原生態紀念建筑之外,就是專門建造的紀念建筑了,在韶山這些專門建造的紀念建筑都具有紀念毛澤東同志的共性,也各有個性。考察毛澤東青年塑像和韶山火車站的建造過程和最終形態,可以進一步了解韶山各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的個性特征。當年,為便于更多的群眾瞻仰毛澤東故居及其相關紀念場所,開通了長沙到韶山的鐵路,韶山火車站因此得以建成。當年建造火車站的策劃者和設計者不滿足于韶山火車站的單純迎送旅客的功能,為強化紀念性,特地建立了毛澤東青年塑像,關于塑像的建立,當年參與設計建設的清華大學副教授郭德菴曾有這樣的回憶:
當年廣州鐵路局正在修建韶山火車站,想在車站對面的山上立一座主席雕像,讓參觀的游客下車一抬頭就能望見“毛主席”。參加設計的有中央美院雕塑系盛揚、曹春生、劉小萍,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張德宏,清華高魯冀和我,大家都設計了小稿,最后選中張德宏的設計稿,綜合大家的意見,確定主席青年時代穿長衫的形象。青年毛澤東像帶基座總高12.26米,比清華像高出4米,像立起來以后,從遠處看還是小了。如果把像本身做到12.26米就更有氣勢了。我還清楚地記著,搭棚子雕像時,常常有當地農民圍觀求我們說:“主席不能站在露天,你們要修個高大的房子,不然我們在田里干活看到老人家曬太陽淋雨心里難受。”我們反復同老鄉解釋:毛主席不是廟里菩薩,全國那么多人到韶山參觀主席故居,一下火車就可以看見主席像多受教育啊,如果蓋個房子門關上誰也看不見。我們也不知道這種解釋有沒有效果,反正每天都有農民找來,態度非常誠懇。①
韶山火車站建筑是形成于1950年的中國社會主義新風格建筑的演化,在保留大體量、大空間、新結構特色的同時,墻立面和屋頂都進行了簡化,趨于簡樸大方,僅保留檐下的葵花紋裝飾。略顯“凹”的車站建筑與毛澤東青年塑像遙相對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紀念空間。這個紀念空間應是全國第一個有設計規劃的、組合了功能性車站和紀念性雕塑兩種建筑類型的、頌揚毛澤東同志革命業績的紀念空間。毛澤東青年塑像成為第一座寫照青年毛澤東同志形象的塑像。毛澤東青年塑像和韶山火車站是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原生建筑衍生的最初成果之一,在頌揚毛澤東同志革命業績的思想主導下,越來越多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得以在韶山建造。
在韶山,最早由原生建筑衍生而來的就是毛主席舊居陳列館(現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生平館)館舍。該館舍建于1964年,目的是通過展示毛澤東同志生平業績的資料圖片,向瞻仰毛澤東同志故居的觀眾展示毛澤東同志偉大的革命業績。這是韶山第一座具有紀念性的建筑,由廣東省建筑設計院等聯合設計,該建筑是廣州風格建筑的代表之一,在現代建筑中有機地融合具有傳統特色的庭院、園林,造就了富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郁民族意蘊的建筑意境。以自然的、切合功能實際的平面安排,靈活通透的空間構成,明朗清新的造型格調,體現了現代建筑的時代精神。
3 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的共性及文化內涵
韶山紀念毛澤東建筑的共性首先是來自毛澤東同志故居等原生建筑,隨著紀念的重要性增加,在原生建筑基礎上開始了第一輪的衍生,先后建造了故園一號樓、滴水洞一號樓和毛主席舊居陳列館等,這些建筑基本上采用了傳統的形式并加以革新,形成了具有強烈時代特色的建筑。而后的毛澤東青年塑像和韶山火車站,由于遠離韶山沖這個核心紀念地,其建筑形式已跳出韶山乃至湖南的傳統樣式,同期建城的韶山一條街上的汽車站、新華書店、百貨商店、郵電局等建筑皆具不同的個性和特色。1990年,以白墻綠瓦的殿堂式的韶山毛澤東圖書館為代表的紀念建筑出現,更多地表現出改革開放后,不同思想觀念的交匯與互補,似乎也預示著紀念建筑的個性似乎要突破韶山紀念毛澤東建筑的共性。2008年落成的專題館館舍使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回歸到具有現代性的共性之中。
專題館館舍整體外觀是具有中國南方民居特色的,同時用代表湖南傳統建筑特點的元素馬頭墻和青磚墻作為主要造型特征,這種傾向于民居性而非殿堂性的建筑設計,很好地承續了原生紀念建筑的特點,回歸了共性。但這個回歸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具有時代性的技術、材料的綜合運用,“雖然建筑采用了院落式布局,坡頂、馬頭墻、青磚墻等古代建筑的元素,但人們還是會從建筑的結構上、材料上、細節處理手法上感知這是一座新的建筑,是21世紀的現代建筑”①。該建筑各種玻璃的大量運用,使建筑各處形成虛實的對比,突破了傳統建筑的單調與沉悶,“既表現了建筑的時代特征,又隱喻了毛澤東性格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一面”②。專題館館舍發掘了紀念建筑的新內涵,強化了韶山紀念毛澤東建筑文化的豐富性。
從韶山紀念毛澤東同志建筑的歷史來看,紀念建筑都向著更深入地發掘紀念文化的內涵演變。故居、祠堂等建筑作為文物,外觀內飾沒有改變,但對其的文化發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被豐富、被更民間性。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館舍等建筑,在新建與改建過程中,其建筑的紀念性在回歸于原生建筑的共性的同時,也加入了豐富的時代特征。不變的原生紀念建筑與新建改建的專題紀念建筑,共同使毛澤東同志的革命業績更為廣泛地得到傳播,并成為韶山乃至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