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摘 要:文章根據現已公布的考古發掘出土或博物館征集的宋代景德鎮窯子母盒資料,對宋代子母盒制作及裝飾工藝進行詳細介紹,并結合當時社會文化背景去解讀子母盒獨特裝飾技法蘊含的文化寓意。
關鍵詞:宋代;景德鎮窯;子母盒;寓意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宋代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盒出土甚多,且品種非常豐富。大部分青白釉瓷盒為單獨一個盒子,小部分是大盒里套一個小盒,還有一類形制較為特殊的瓷盒,其內置三小杯或小盒。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皆將此類盒命名為“子母盒”。關于此類型盒的研究,呂成龍先生于《精巧秀美話瓷盒》①一文中引用清代朱琰《陶說》所記,認為盒中小盒應稱為“義子”,且可以把粉、朱、黛等放入其中。王國穎先生于《淺析唐宋瓷盒稱謂及其功用》②一文中對各式各樣的盒子功能進行了一定的歸納總結,認為其可作為油盒、胭脂盒、印盒、奩盒、鏡盒、香盒等。行文中單獨將子母盒作為特例予以介紹,但其所述與呂成龍先生所言并無大異,只是在考古發掘資料方面予以初步總結,并加以簡略分析。此外,吉林大學徐金翠于其碩士學位論文《宋遼金瓷粉盒的初步探究》③中,搜集了大量有關瓷盒出土資料,從當時社會背景等方面對瓷盒概況及功能做了一定探究。縱觀前人研究,不難發現上述文章并沒有對此類特殊形制的瓷盒進行單獨、專門、深入的探討。有鑒于此,本文在重新搜集子母盒考古發掘資料的基礎上,以相關文獻為依據,擬對其功能及其蘊含的意義進行較為充分的分析與探討。
1 考古發掘資料
依據公開發表資料,選擇其中完整器介紹如下:
2002年于湖北省羅田縣北李家坪北宋墓出土一件子母盒(圖1)。盒呈扁圓形,子母口,蓋微微起棱凸起,內置三小杯。灰白胎,青白釉,有細小開片。高5厘米,直徑13厘米。④
1978年于德安縣景祐五年劉氏墓出土一件子母盒(圖2)。盒呈扁平狀,平底。蓋面印纏枝牡丹、卷草紋。盒內塑一侍女、一罐和四朵蓮花。高6.5厘米,直徑18厘米。⑤
鎮江南郊黃鶴水泥制桿廠北宋黃氏墓出土一件子母盒(圖3)。蓋面隆起,暗刻牡丹花。盒內中心處塑一只小猴,周圍分布三朵荷葉,荷葉之間塑三小盒,且在盒壁、猴和莖葉上點褐彩裝飾。⑥
海口市博物館收藏一件青白釉子母盒(圖4)。盒呈扁圓形,盒蓋微隆起,子母口。平底,釉不及底。盒內置三小杯,杯子之間以蓮梗相隔,以“品”字形排列。蓮梗交匯處中心貼塑荷花一朵,其中兩根尾端貼塑荷花,另一根則貼塑蓮蓬。盒內外施青白釉,滿布細小開片,積釉處呈淡青色。①
2 相關問題的探討
2.1 子母盒的功能
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資料證實:古人在漢代以前就已認識并使用香料,但使用范圍與品種有限。直至唐代,香料依然僅僅是貴族豪紳們的專屬。唐宋以后,隨著技術進步、經濟的發展、政策的導向,對外貿易在絲綢之路的帶動下蓬勃發展起來。尤其在宋代,據文獻記載,我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瓷器和茶葉大量輸出至世界各地,并換取香料、寶石、犀角、珍珠等物品,其中又以香料為最,不僅品種多樣,有粗細之分,而且數量巨大。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其利潤較高。《宋史·食貨》載:“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惟香之利博,故以官為市焉。”二是因為香料用途多樣,需求量大。香料除可用于熏香外,還可以用于醫藥和制作女性化妝品。因此,盛放香料的容器也就應需而生。宋代以前,各時期的工藝技術各異,漢代尚漆,制漆技術卓越;唐代尚金銀,金銀器制作精美絕倫。因此,宋以前各時期盛放香料的容器的材質也就相應各具特色,這一點可以從考古發掘資料中得到佐證。至宋代,巨大的社會需求和高超的制瓷技術使各式各樣的瓷質容器應需而生。《陶說·說器》“定窯香盒”一條記載:“《香箋》:‘有宋剔梅花蔗段盒,有定窯、饒窯者,有倭盒、三子、五子者。必須子口緊密,不泄香氣,方妙。”又,“香貴燥濕得宜,合和入窨,須蠟紙封固,埋地下半月余,用香室瓷盒最宜。盒亦作‘合,亦稱‘合子。合中小合子曰義子,即《香箋》所云倭盒之三子、五子也”②。《陶說》又云:“《博物要覽》云:‘均窯有爐合,黃沙泥坯,不佳。”《陶說》所記“定窯香合”一條中提及的香事與宋代陳敬撰《陳氏香譜》所記“窨香”若合符節。③由此可知,宋代饒州所產內置三小杯的子母盒應是存放香料的特制香盒。
2.2 子母盒所蘊含的寓意
中國傳統器物講究“物必飾圖,圖必有意”,按照這一思想,宋代景德鎮窯青白釉子母盒造型特征和裝飾工藝也應該有其象征意義。從子母盒構造來看,可以將其解構為兩個部分:一是三杯或盒;二是作為分隔區間的蓮荷。
2.2.1 多子、多福、多壽
前述所引公開發表的子母盒資料,子母盒內置的皆是三小杯或盒。盡管《陶說》中提及“五子者”,但筆者檢索考古發掘資料未見有此。
據研究④,在中國古代漢語數字吉祥語境中,“三”等于“多”,這一點在構字方面也有體現。例如,三木為“森”,表示木多;三石為“磊”,表示堆砌。許慎《說文解字》:“天地人之道也。”⑤其中,“天地人”稱為“三才”。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把天地人三才齊備視為孕育萬物的前提。因此,“三”是萬物生發的基礎,繼而有“三生萬物”之意。關于這方面的理解,司馬遷《史記·律書》載:“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⑥
在元明清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等瓷器中,常常將各種圖案果實繪成三個,取法也是為了符合“三”字所蘊含的寓意。例如,明宣德青花西瓜紋盤,其盤中繪以藤蔓纏連三個大小不一的西瓜;清乾隆粉彩壽桃盤,繪桃三個(圖5);清乾隆時期釉里紅桃紋(圖6),也繪了三個桃子。根據《中國清代陶瓷桃紋裝飾研究》⑦一文所言,此類題材繪畫暗含多子、多福、多壽之意。
總之,“三”等于多,但凡所見此類裝飾手法,可以理解為“三多”紋。再由明清時期構圖可知,“三多”暗含的意思是多子、多福、多壽。
2.2.2 浪漫愛情
子母盒中使用三朵蓮花、蓮蓬和莖將盒分成三等分區間。大多數情況下,三莖相連之處捏塑蓮蓬一個,而莖的另一端則捏塑蓮花各一。此種裝飾可以理解為兩種語境:一是連生貴子的生殖崇拜;二是三蓮并蒂。
從中國古代相關典籍來看,蓮最初是生殖崇拜的對象之一。《詩經·鄭風》記載:“陰有荷花。”①因此,完全有理由認為是運用了前述中提及的“物必飾圖,圖必有意”手法,具有較強的象征意味。繼而又進一步做出“春華秋實”的闡述。原因是蓮生蓬,一蓬多子,以此認為“蓮”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詩經》中提及“宜爾子孫,振振兮”②,由此可知,蓮被賦予的上述含義傳達出人類對繁衍生息、多子多孫的美好愿望。在以往的考古發掘出土子母盒中,其內在蓮紋題材并不是單一的花蕊部分,還包括蓮蓬、荷葉兩部分。如海口市博物館館藏的子母盒,有蓮花三朵、荷葉三片,還有含苞待放的荷花數朵,而中心蓮則是蓮蓬已現。德安縣宋墓出土的子母盒蓮莖一端直接捏塑一孩童,結合上述解釋,不難理解其所要傳達的隱喻就是“連生貴子”。
仔細觀察子母盒內部構成,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蓮莖將其內在分割成三等份看待,而應將焦點放在三朵蓮莖匯集中心處。不難發現三朵蓮花同根生,這一突出現象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有其特殊寓意,為“三蓮并蒂”。晉代樂府詩中曾有此類描述,《青陽渡》云:“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蓮。”③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將并蒂蓮視為吉祥、盛世和豐慶的征兆,又稱為“瑞蓮”或“嘉蓮”。唐代王貞白云:“雨露及萬物,嘉祥有瑞蓮。香飄雞樹近,榮占鳳池先。驛日臨雙麗,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堯前。”④及至南北朝時期,并蒂蓮被賦予了另外一種含義。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卷二十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⑤聞一多先生從北方民間流傳下來諺語出發,認為詩中“用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于說男與女戲”⑥。由此可見,并蒂蓮還用于象征男女之間的愛情。
2.2.3 長壽
值得注意的是,在鎮江南郊黃鶴水泥制桿廠北宋黃氏墓出土子母盒中,其蓮花莖連接處所選取的題材并沒有與蓮相關,而是一只猴子,這是其他子母盒中所未見的。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往往將猴與長壽相提并論,因而猴具有象征長命百歲之意。《抱樸子》卷三《對俗》篇記載:“狝猴壽八百歲變為猿,猿壽五百歲變為玃。玃壽千歲。”⑦盡管上述所謂“變化”并不符合科學,但由此可知在古代先人眼中,猴被賦予了長壽之意。《藝文類聚》卷九十五“獸部下”引《抱樸子》“千歲之猿變為老人”⑧,可見在古人心中,猿猴不僅是一種長壽的動物,還可以幻化成人。因此,子母盒中內置猴的意義,很可能與中國古代人觀念中猴寓意“長壽”有關。
2.3 子母盒出土單位皆是女性
前述所舉考古發掘出土子母盒單位中,除了海口市博物館收藏的青白釉子母盒無具體出處外,其余皆墓葬出土,且墓葬中均伴隨墓志銘的出現。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出土子母盒墓葬資料并沒有單獨簡報刊出,只能根據某些詞語間去推斷墓主人性別。
周迪人先生《德安縣幾件館藏文物》一文介紹子母盒資料出處時,簡述為“劉氏夫人”⑨,可知1978年縣城南門宋景祐五年(1060)劉氏墓的主人是一位女性。根據湖北羅田縣博物館展覽的簡介牌,可知2002年于湖北省羅田縣北李家坪北宋墓主人也是一位女性。劉麗文《鎮江出土宋代青白瓷》一文介紹南郊黃鶴水泥制桿廠宋墓時用“黃氏”一詞,據此推斷,此墓主人應也是一位女性無疑。由此觀之,此類內置子杯或盒的瓷盒屬于女性專用。此外,結合前述子母盒的寓意來看,也可以說明它的使用范圍。
從上述分析及相關文獻記載可知,宋代景德鎮窯青白釉子母盒的功能很可能是女性于閨房熏香時盛裝香料,當然不排除后續產生其他用途的可能。此外,盒內構造被賦予了多重含義:一是以小杯或盒數字隱喻多子、多福、多壽的含義,這一點也符合中國古代民俗文化傳統;二是起到分割區間作用的蓮紋,它不僅傳達出古人對于生殖的崇拜,還進一步表現出“連生貴子”的愿望,三蓮并蒂的特殊表現方式更是隱喻了男女之情;三是盒內心捏塑猴一只,是祈求長命百歲之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