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

摘 要: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時期文化背景不同,雕刻藝術也千姿百態。佛造像是雕刻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其藝術價值蘊含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北魏時期的佛造像注重堅持民族特色,同時與外來藝術巧妙結合,有著非常卓越的成就。清水縣博物館珍藏的佛造像,數量豐富,造型精美,形體端莊,紀年清楚,造像內容豐富,銘文思路清晰,為研究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佛教發展和北魏歷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北魏佛造像;彌勒信仰;造像藝術
佛造像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產物,是佛教徒為方便供養佛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佛造像的材料有石、銅、鐵、木、瓷、泥等。北魏時期的佛造像,盡管表現的是外來的宗教內容,但在藝術上卻不是簡單的抄襲,而是運用自己的藝術進行了再創造。清水縣博物館所收藏的佛造像有北魏、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其中有2件北魏時期的佛造像均是國家一級文物,造型別具風格,紋飾精美,極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及文化價值。在這里就清水縣博物館館藏的北魏佛造像,談談北魏佛造像藝術和北魏佛教文化發展的點滴。
1 北魏銅造像(圖1)
造像高21厘米,寬12.5厘米;佛像渦紋高肉髻,長方臉,雙耳垂肩,細高頸,面帶微笑;身材比例協調,內著偏袒衫,外著半披肩袈裟,衣紋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雙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于倒“凹”形底座上;底座長7厘米,寬5厘米,正面刻織錦紋,右側和后面刻銘文。舟形通身背光,外圈刻火焰紋,內圈圓形頭光飾蓮瓣紋。造像背面陰刻二菩薩立于蓮臺上,面龐豐潤,容貌秀麗,身長腰細,上身半裸,下身著裙,帔帛搭在雙臂上,各手持楊柳枝呈交織狀,樹梢倒垂至兩肩,神情安詳,姿態自然,造型頗為完美,毫無做作之感。整體觀之,此造像端莊凝重,雕刻細致且不失雄健之風,是太和時期佛造像的代表作。該造像于1975年“文革”時期破四舊收銅鐵,時任清水縣文物組組長的程天恩同志從縣農發公司廢品收購站鋼鐵堆中揀選出,于1984年7月14日登記入館。1996年9月15日,國家文物局鑒定小組專家杜乃松、耿寶昌、楊柏達等鑒定其為國家一級文物。本尊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兼具藝術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宗教性,是清水縣博物館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底座右側陰刻銘文:“太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清信仕張陵保造。”底座后面銘文:“銅像一區□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上生天上值遇彌勒下生人間侯王長者。”從銘文可知,這尊銅佛造像是在公元484年由發愿人張陵保為天下眾生和自己的父母請愿而鑄造的一尊彌勒佛。“七世父母”這一說法來自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所生父母”即現在的父母,“值遇彌勒”,《彌勒上生經》曰:“于未來世值遇彌勒,舍此身己,皆得上生兜率天。”
造像題記也叫發愿文,是隨著石窟開鑿興起的一種造像與文字有機結合的表現形式,是佛教的產物。題記與造像佛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發愿人把發愿文、頌偈等文字鐫刻于造像龕的預留銘刻位置,以表其造像的原因、目的、造像題材和具體的鑿刻時間等,并且期許功德永世流傳。發愿文是對當時真人真事的具體記錄,所記載的內容一般包括供養人的姓名、造像請愿的對象,請愿的佛像以釋迦、彌勒像為主。
2 北魏石刻釋迦佛
砂巖石質,通高30.6厘米,背屏最大徑22厘米,碑座高7.5厘米,下寬14.5厘米,上寬16厘米。石造像背屏通體刻火焰紋,背屏前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下為長方形座。主尊結跏趺坐,秀骨清像,高肉髻,右手上舉,左手撫膝,施說法印,著右袒袈裟。主尊頭頂上雕刻一化佛,結跏趺坐,施禪定印,著袈裟。二菩薩侍立主尊兩側,跣足,站勢略同,雙手合十,頭戴寶冠,皆披巾繞肩下垂,下著裙。整尊石刻造像工藝精湛,布局合理,制作規整,形神生動逼真。其于1983年文物普查時由普查組成員在上邽鄉白土崖村水簾洞廟宇內發現,經溝通協商后,帶回博物館收藏。1996年9月15日,國家文物局鑒定小組專家杜乃松、耿寶昌、楊柏達等鑒定其為國家一級文物。
3 為何北魏時期流行彌勒信仰
根據早期佛經記載,彌勒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屬于印度婆羅門階層,大乘佛教經典《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中提及:彌勒比佛祖釋迦牟尼先行入滅,之后往生兜率天宮。在時機成熟時,彌勒下到人間,接替釋迦牟尼,成為佛的繼任者,是未來佛。北魏時期的佛教在普通民眾的傳播過程中,大力推崇彌勒信仰,這是為了適應當下的時代背景。自東漢末年,中原大地陷入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之中,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鮮卑族拓跋氏雖然統一北方建立北魏,但是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很多,上層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鞏固新興的國家政權,于是讓僧人們選擇彌勒信仰來傳播佛教。彌勒信仰是以彌勒佛為信奉對象的宗教崇拜,彌勒佛是“縱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強調通過虔誠的佛教修行可以前往西方兜率天。彌勒信仰分為上生和下生兩種。前者認為只要虔心修佛,一旦得道便可前往西方兜率天;后者則宣揚彌勒佛會在未來下生現實世界,并在俗世建立人間凈土。這一佛國凈土思想成為深受戰爭苦難的普通百姓所向往的“世外桃源”。此外,佛教信仰的流行與民間的靈魂不死的宗教觀念和祭祖祈福等社會習俗結合起來,更加貼近下層民眾的傳統和精神需求,從而進一步推進了佛教在民間的傳播。
4 淺述北魏時期佛造像的藝術特點
北魏時期佛教文化傳播迅速,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孝文帝時,全國有寺院六千多所,僧尼七萬七千多。到了北魏末期,全國已有寺院三萬有余,僧尼共二百余萬。寺院和僧尼眾多的主要原因是受上層統治者的影響,國家政權建立各級僧官機構,任命各級僧官,直接控制全國的佛教徒,大力宣傳、扶持佛教,廣度僧尼,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開鑿石窟、造寺立像。隨著佛教的大力發展,佛造像數量也日益增多,造像藝術特征鮮明。北魏佛像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微笑,清水縣博物館館藏的兩尊北魏時期的佛造像均面帶微笑。佛的微笑給人一種親切之感,凸顯人性之美。距離清水縣60余千米處的麥積山石窟中的第133窟,開鑿于北魏時期,塑有一尊被譽為“東方微笑”的小沙彌,笑得純真頑皮,可愛至極,神情憨厚而又略帶稚氣,俯首側耳,似乎在專心致志地聆聽佛的教誨;細瞇的雙眼,又好像在琢磨剛才佛陀的說教,而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的微笑,更像是領悟了其中的奧妙。這一動人微笑已“綻放”了上千年,讓觀者從容、淡然,忘卻一切煩憂,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同北魏以后其他時代的佛造像相比,北魏佛造像具備了當時社會世俗化的美,更貼近現實,更容易博得大眾的歡心,為歷代佛教徒和佛教藝術研究者所仰慕。
北魏時期的佛造像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頭光為圓形外有蓮瓣一周。總的來說造像雕刻雖然細膩,但變化不多,中規中矩,造像樣貌略帶北方少數民族的粗獷特征。
5 結語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天水市東北,素有“關中屏障”之稱,是中原與西北地區的古通道。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中樞作用。該地出土的佛造像數量豐富,造型獨特,紋飾精美,銘文規整,時代特征鮮明,為研究清水當時的政治、文化,佛教的傳播、發展以及佛教造像藝術的演變等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張倩茹.北魏時期佛教在我國北方的傳播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2]陳鈞.談談北魏的石刻造像藝術[J].美術,1982(10):57-58+65.
[3]李寧民等.甘肅散見佛教石刻造像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