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海霞


摘 要:中國古代漢字是承載和傳播文化的符號,探究漢字及其演變可以了解文字所承載和傳播的具體文化內涵。文章從“家”字入手,對其相關的古漢字結構進行分析,以期從側面來闡釋古代文化。
關鍵詞:“家”;古漢字;古文化
對于文字與文化的關系,何九盈在《漢字文化學》中說:“文字既不是披在文化身上的外衣,也不是可以脫離文化體系的自在之物。文字是文化的產物,又服務于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漢字作為承載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擁有悠久的演變歷程與博大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漢字是我們特有的文化瑰寶,因而研究漢字不能忽略漢字的歷史演變進程與文化意蘊。
1 “家”的形義演變
“家”的現代漢語拼音讀作“jiā”,在《說文》中:“家,居也。從宀,豭省聲。”“宀為屋也”;“豕為豬也”。可見本義為人的居所,如“家室、回家、老家”等。顧建平《漢字圖解字典》中“家”的本義與之相同,“家,會意字。從宀、從豕,以屋內養豬表示家。本義是人家”。從“家”字的構造演變來看,甲骨文中,“家”是一個會意字。部首為“宀”,表示與房子有關,下面是“豕”,表示野豬。遠古時期,人們建造房子時,打上木板,鋪上木床,上層住人,下層養家畜。這種建筑可以防止洪水和野生動物的侵襲。金文的“家”字把“豕”的尾巴突顯了出來,仿佛養著一頭膘肥體壯的豬。小篆、隸書和楷體的“家”字一脈相承,基本沒有多大變化。
許慎認為“家”是形聲字,提出本義為“人之居所”“居所”的觀點。而段玉裁提出“宀”下是“豕”和“家從豕”的觀點,他指出“家”本義為“豬圈”,認為“家”的本義是“豕之居”,慢慢引申為“人之居”。造字之初,我國古代屬于母系社會,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況下,還沒有系統地形成傳統意義上的“家”的概念,更不用說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認知的、法律層面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因此,鑒于“豕”是每個家庭經常飼養的牲畜,用它來象征“家”是適當的。綜上,“家”的本義應是“豕之居也”,其后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人類衛生意識的提高,人們改變了飼養方式,從而演變至“人之居也”。
“豕”是每個家庭經常飼養的雜食性動物,所以用“豕之居”表示最初的“家”是適合的,現如今“家”表示由夫妻共同構成的最小社會單位。在周代,人們普遍認為“男人為家,女人為室”,男女一起生活便是一個“家”,即常說的“有家有室”。比如《周禮·地官·小司徒》鄭玄注:“有夫有婦,然后為家。”這是古人對“家”的一個恰當的認知。黃衛星、張玉能在其《“家”字的文化闡釋》文章中提到“古代最早的家庭究竟從何時開始存在,無法精確考訂,但是大體上來看,人類開始是群居雜處,大致在原始母系社會開始形成對偶制家庭,到了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以后原始氏族社會瓦解的父權制時代人類開始有了總體上的一夫一妻的家庭”。顧建平認為“漢族人民進入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制時代,反映在人的意識里‘家字便有了家族、宗族的意思”。上述兩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家”的演變歷程做出釋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從“家”到“家庭”,再到“家族”,在最初的含義之上進而延伸出了“邦”的含義。在奴隸制社會,諸侯所占領的地方叫做“國”,大夫所占領的地方叫做“家”。從那時起,家庭與國家便融合在一起。中國的“家”“國”關系表現了中華民族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國體制。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家庭觀念不僅是由血緣關系聯系在一起的,而且是由宗法制度、道德觀念等多種觀念鞏固的,這便是“家國一體”。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家”不僅是家庭成員的精神依托,也是社會文化的縮影。隨著社會發展,“家”呈現出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表示流派,如“儒家”;表示民族,如“苗家”;表示某方面突出的人,如“作家”等。
可見,“家”意義的形成歷史悠久,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外,與“家”相關的字有很多,“宀”表房子,如女性坐在能夠遮風擋雨,避免野獸的屋子叫“安”,古文字形為。《說文》中:“安,靜也。從女在宀下。”假如房子著火了叫“災”()。宮()是指所有的房子。“室”()指房子里面的房。與“宀”相關的字還有“宅”(),“寢”()等。在現代,休息的房子叫“臥室”,學習的房子叫“教室”。
2 “家”字構形所體現的古文化
關于“家”字為何選擇“豕”來構字,并且是雄性的“豭”,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人類用豬創造出“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的關系緊密。李時珍說:“豬為天下畜。”豬是遠古時期人們最早飼養的家畜,是財富的象征,家庭的貧富以豬的多少作為標志。因此,“家”字選擇“豕”構字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豬龍,較多地保留了豬的形象,且從“豬乃龍象”這一古諺中可以窺見豬的文化功能與龍在我們的思想觀念一樣,代表雨水,主管下雨。所以對于一個家庭,尤其是養豬的農業家庭,雨水是很重要的。由此可見,玉豬龍的出現,可以進一步表明人類用豬創造出“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是出于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的需要。
最后,“家”字,“宀”下的“豭”讀作“jiā”,構成“家”字的“豭”是公豬,突出了生殖器,家字從“豭”,與父權制有關,與其所蘊含的男性崇拜密不可分。雄豬是勇武的象征,與男性家長的身份十分契合,且豬的生殖能力很強。因此,父權制時代對公豬的崇拜就很自然了。其中暗含著祈求家族男丁興旺、繁衍不息的意義。明乎此理,對于“家”字的構形所體現的男性崇拜思想,我們就不難理解了。這在古漢字中均有體現,如“父”()字,其本義是“手持石斧”。《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父”是家中的男性,是教育子女的長輩,是德高望重的存在。再如“男”()字,《說文·男部》釋為:“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子力于田也。”表示男性是在田里勞作的人。正因如此,才逐漸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勞作狀態。此外,體現男性生殖崇拜的古漢字,如“且”()、“鳥”()、“士”()等,這里就不做贅述。總之,我們通過漢字的構形和表達可以發現男性的地位日益拔高,而女性的地位變得相對低下。
3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文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在其背后其實是社會的文化思想、性別意識。正如國學大家陳寅恪所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特殊的發展歷程,凝聚了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由“宀”和“豕”組成的“家”的最初含義為“豕之居”,逐漸延伸出“人之居”的意味。可以說人們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有豬,但養豬的地方必定有人居住。可見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關系緊密。所以,先人用“宀”和“豕”組成“家”字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家”字的構形也從側面映射出男性崇拜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內涵,以及豬代表“財富”“雨水”的文化功能是出于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顧建平.漢字圖解字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