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劍


摘 要: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論證,我國冶鐵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晚期齊國故都山東淄博的鐵山(古稱商山)。冶鐵文化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齊國工商業文明的重要體現,挖掘和展示冶鐵文化對傳承齊文化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淄博當地政府正規劃建設冶鐵文化博物館,作者結合該地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對場館的功能定位和展陳方案進行構思,希望對該館建設有所借鑒和幫助。該館建成后,對推進齊文化研究、成果轉化和繁榮發展文化旅游經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冶鐵文化;博物館;展陳
1 齊國商山冶鐵文化的有關考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鐵已在為人類服務……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是歷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項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據史料記載,我國冶鐵文化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晚期的齊國鐵山(古稱商山)。《管子·輕重乙》記載,齊桓公與管仲討論山鐵之利時,桓公曰:“……請以令斷山木、鼓山鐵,是可以毋籍而用足。”《晉書·慕容德》記載:“立冶商山(今鐵山),置鹽官于烏常澤,以廣軍國之用。”《太平寰宇記》亦有記載:“商山在淄川縣北七十里,有鐵礦,古今鑄焉?!?/p>
為推進冶鐵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影響力,近年來,淄博當地政府組織有關專家和學者成立專門的發源地課題工作組,積極推動冶鐵文化發源地的論證和申報工作。2012年,中國冶鐵文化發源地專家論證會在淄博張店成功召開,來自國家文物局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的13位權威專家,對淄博鐵山的冶鐵文化發展史進行了充分論證,并對淄博鐵山古礦洞、露天采礦現場、闞家寨冶鐵作坊遺址、孟家爐神姑廟等有關冶鐵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進行了現場考察。通過研究論證,專家們一致認定淄博鐵山是齊國最早的冶鐵之地,也是我國冶鐵文化的發源地。
2 建設冶鐵文化博物館的必要性和當代價值
博物館作為傳統的展示手段和載體,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游客游覽的重要目的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宣傳效果。為弘揚和展示冶鐵文化,目前淄博當地政府正在籌建冶鐵文化博物館。筆者認為打造淄博冶鐵文化博物館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作用,對繁榮發展齊文化,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弘揚時代工匠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必然選擇。
冶鐵文化博物館是展示齊文化的重要平臺。冶鐵文化作為齊文化的重要方面,是齊文化研究和保護的最新成果之一。冶鐵文化的繁榮證明了西周晚期齊國生產力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冶鐵文化從行業特征上說,屬于工業文化范疇,相對于其他傳統文化類型具有科技性、知識性和專業性強的特點,為便于公眾更好地了解和學習,需要借助博物館平臺和載體,通過形象、生動和互動等展陳手段進行展示,才能實現最佳的宣傳效果。目前,淄博市已建成多座齊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如齊文化博物院、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古車博物館、足球博物館、東周殉馬館等。冶鐵文化博物館的建設進一步豐富了齊文化的內涵,增添了新的專題性展示場館。淄博冶鐵文化博物館將成為集文物收藏、學習教育、學術交流、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展示平臺,對推進齊文化研究和成果轉化,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公眾在參觀時,能夠了解冶鐵文化和齊文化有關知識,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參觀體驗,能夠培養他們對齊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冶鐵文化博物館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博物館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功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貼近公眾的生活和休閑需求。建議當地有關部門將冶鐵文化博物館納入文化融合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對冶鐵文化博物館的宣傳推介,完善冶鐵文化博物館周邊的休閑、餐飲等旅游服務設施,為市民參觀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依托冶鐵文化博物館開展各類齊文化宣傳主題活動,組織社會公眾和青少年群體參觀游覽,提升青少年對冶鐵文化的興趣,并對他們進行知識普及。引導和鼓勵旅游企業或文化創意公司開發與冶鐵文化有關的創意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將冶鐵文化品牌和文化元素注入城市建設,推進齊文化的成果轉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冶鐵文化博物館承載著時代的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齊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創新、重商”的精神內涵,齊國之所以能成為春秋霸主國和戰國七雄之一,得益于其注重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國策,客觀上也培養了一大批手工業包括冶鐵制造業的能工巧匠,為后來齊國富國強兵提供了人才支撐。春秋戰國時期編撰的《考工記》作為齊國的工藝官書,記述了齊國手工業各工種的設計規范和制造工藝,體現了工匠精神的重要價值。冶鐵文化承載的古代工匠精神,與當代工匠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當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國家積極培養造就了各行業的能工巧匠和技術專業人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 冶鐵文化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和設計理念
冶鐵文化博物館位于山東淄博鐵山北麓,規劃建筑總面積3400平方米,占地面積20畝,分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冶鐵文化博物館作為齊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之一,主要功能是豐富齊文化宣傳載體,弘揚和傳承齊文化精髓,展示齊文化研究成果,繁榮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淄博作為齊國故都的文化影響力和城市魅力。
展陳設計理念方面,堅持“以人為本、文化惠民”,追求展覽的知識性、觀賞性、互動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展陳手段注重傳統的展陳方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運用聲、光、電、影像、全息技術等科技技術,提升博物館的展陳效果和藝術品位。
4 展陳方案主題的幾點構想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淄博鐵山不僅包含燦爛的冶鐵文化,而且近現代以來的歷史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比如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淄博鐵山礦產資源的經濟掠奪,百年膠濟鐵路的工業遺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駐地大型鋼鐵企業的發展成就等。在展陳主題設計方面,筆者認為可以整合鐵山的文化資源,豐富館藏文物和展示內容,建議將冶鐵文化作為主展廳,另外設置四個附展廳。
4.1 “冶鐵之源”主展廳
通過主展廳展示鐵山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后至漢代以后冶鐵文化發展史。展品方面,包括鐵山地區及齊國冶煉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鐵器、石臼、鐵礦原石、礦渣標本等,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礦洞、原始鐵礦分布和地形地貌圖等圖片資料。文獻史料方面,如《管子》中《地數》《小匡》《海王》《輕重乙》篇,《國語·齊語》《山海經》《中國史綱要》《中國鐵器時代應起源于西周晚期》等。場景設計方面,運用現代聲、光、電、虛擬影像等技術,還原古代冶鐵工匠和冶鐵作坊的場景,展示皮囊鼓風等工藝技術,給觀眾直觀且生動的視覺體驗。
4.2 “百年膠濟”附展廳
主要展示開通膠濟鐵路以后,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對鐵山礦產資源的經濟侵略。展示要點包括1898年德國迫使清政府簽訂《膠州灣租借條約》,強租膠州灣,并攫取了膠濟鐵路沿線采礦權,至1904年,德國開始在鐵山鉆探開采進行經濟掠奪。1914年,日本侵占膠濟鐵路,接管了德國人在山東的特權。另據《金嶺鐵礦》廠志記載,日本于1918年正式經營金嶺鐵礦。1904—1945年,德、日帝國主義國家控制山東金嶺鐵礦長達40余年。日本戰敗后,1948年鐵山采礦業才由國民黨政府接管。1951年11月,金嶺鐵礦更名為華東工業部金嶺鐵礦。展陳方面,包括膠濟鐵路有關的工業遺產實物、資料和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成果等。
4.3 “非遺保護”附展廳
主要展示鐵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多項已列入國家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比如當地的打鐵工藝、鐵花表演、剪紙藝術、鑼鼓表演、廟會節慶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陳展方面,包括展示鐵山地區的民俗展品,如農耕器具、明清家具、陶瓷器具、紡織器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爐神姑的傳說等,可通過虛擬技術和書畫作品等形式展現出來。委托文化創意公司依托物質文化遺產素材創作動漫和影像作品,在展廳放映,提升審美價值和展陳效果。
4.4 “紅色記憶”附展廳
展示在抗日戰爭時期,鐵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涌現出的革命歷史人物。展示要點包括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日軍全面侵華,時任山東長山縣中學的校長馬耀南反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堅決抵制國民黨的遷校命令,帶領學生開展抗日斗爭。1937年12月,廖容標、姚仲明帶領長山中學師生在黑鐵山腳下與其他抗日武裝力量匯合,組織了著名的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廖容標任司令員,姚仲明任政治委員。黑鐵山起義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各地,愛國志士們紛紛前來參加抗日,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犧牲。黑鐵山起義為我黨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軍事將領,據不完全統計,參加過黑鐵山起義的隊伍里,有79人擔任了副軍級以上的職務。時至今日,在淄博張店傅家小田村還保存著起義時作為聯絡處的民國四合院,廖容標將軍曾在此工作和戰斗過。目前,鐵山(又稱黑鐵山)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紅色文化,組織黨員干部和青少年參觀學習,對于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錘煉黨性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4.5 “輝煌成就”附展廳
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鐵山腳下的鋼鐵生產企業回歸正軌,全力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淄博作為全國有名的老工業生產基地,展示要點包括駐地大中型鋼鐵生產企業,如金嶺鐵礦、勝利鋼管、張店鋼鐵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的成長歷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等特殊階段,源源不斷地開采出大量優質的鐵礦石,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冶鐵文化博物館建成后,作為國內冶金行業的專題博物館之一,為鋼鐵企業搭建了“產學研”交流平臺,展現企業文化精神和時代風采。
冶鐵文化博物館室外展區可設置反映鐵山文化特色的大型浮雕作品,或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蒸汽火車頭、大型鐵礦原石雕塑、采礦生產設備等實物,增強展陳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5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弊筒┮辫F文化博物館開館以后將成為淄博一處新的文化地標,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齊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