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蕾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各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5G時代的到來給各方面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在5G時代下構建智慧博物館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我國博物館建設現狀入手,主要討論在當前背景下構建智慧博物館的意義、出現的問題以及相關的解決措施,不斷加快智慧博物館的建設。
關鍵詞:5G時代;博物館;信息化
1 智慧博物館的定義
智慧博物館是從數字博物館衍生而來的。對于智慧博物館這一新生概念,各相關機構給出了不同的內涵。國家文物局科技司認為,傳統博物館主要以收藏展示藏品為主導,數字博物館則主要以藏品收藏技術為主導,智慧博物館更集中于服務對象—人,以人與藏品的互動為中心。中國博物館協會則認為,智慧博物館是指以博物館的核心業務需求為基礎的智能化系統。從廣義上說,智慧博物館是一個根據文化遺產、建筑和遺址的大小范圍,建立在一個或多個實體博物館的基礎上的完整的智能化系統。因此,智慧博物館基本上是由博物館的核心業務主導,在“對象、人和數據”之間提供雙向、多渠道的信息對話通道。這是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通常包括智慧服務、智慧保護和智慧管理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分別與公眾、博物館展品和經營者相對應。
2 5G時代背景下建設智慧博物館的必要性
2.1 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大多處在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時期,一般做法是將比較珍貴的藏品以數據庫的方式有序整合起來,通過互聯網讓觀眾可以遠程欣賞到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國內很多博物館已經實現了數字化藏品的工作模式,也正慢慢建立起數字化資源與觀眾的雙向交互模式。智慧博物館在國內正處于起步階段,其智慧化建設主要依托國內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興的技術,以互聯網為媒介,從而實現智慧化的工作模式。
2.2 建設智慧博物館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進入推動全行業智慧化時期,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地推進數字化、智慧化技術在本行業的廣泛應用,不斷地構建出新的產業格局。博物館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僅在智慧化發展方面相對緩慢,甚至有些博物館還在信息化起步階段徘徊,與國家文化大繁榮的發展極不相稱,極大地限制了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藏品管理、文物保護等職能的發揮。隨著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興起,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重要載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面對5G時代帶來的智慧化發展的新機遇,博物館應加快從傳統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向智慧博物館轉變的步伐,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凝聚千年的傳統文化獲得新生。
2.3 5G時代的到來對智慧博物館的內在要求
相比4G而言,5G不僅僅是擁有更快的數據傳輸速率,而是大數據時代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轉變的全面多領域的變革。首先,5G相較于4G,在傳輸速率方面,5G峰值速率為10~20Gbps,提升了10~20倍,用戶體驗速率有0.1~1Gbps,提升了10~100倍。其次,5G打破了目前以手機、iPad等媒介為載體的限制,轉而以人為中心,人類不再僅僅是利用互聯網,而是置身于網絡之中。
因此,在5G這樣的網絡背景下,對智慧博物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數據資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博物館在大數據的獲取方面要有更新的手段,在館藏等資源數據的整理方面需有更完備的信息,藏品、展覽、活動、場地、參觀者以及工作人員的各部分數據需要有更高效的整合。不過5G時代的到來,在迫使我們對傳統博物館做出相應的改變和優化的同時,也讓博物館科學、高效地建立智慧化模式進入新的階段。
3 目前智慧博物館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數據種類的多樣性
構建智慧博物館,在整個過程中要收集很多種數據,包括藏品、場地、參觀者、各類網站、人事甚至財務方面等結構化的數據,同時也包括三維影像、視頻、音頻圖片等非結構化的數據。作為剛剛起步的智慧博物館建設,一定要充分考慮不同數據之間的分類問題,也要考慮數據的規范程度與標準化問題。
3.2 信息存量的復雜性
從構建數字博物館到智慧博物館的轉型過程中,基礎計算環境是十分復雜的。同時,整個信息系統的建設也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從開始構建一直到構建完成,中間需要大量的資金以及人力的投入,從而不斷地形成智慧博物館信息系統。
3.3 業務場景的多維性
構建智慧博物館要從內到外逐步進行,其中包括藏品保管、藏品展覽、文物研究、公眾服務、安全保衛、后勤保障、設備管理等不同的業務場景。各個業務場景流程是大不相同的,相互之間又有復雜的聯系,這就增加了建設的困難。
4 構建智慧博物館的建議
4.1 加強博物館內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構建智慧博物館并不只是信息化部門的單獨責任,需要博物館不同部門不斷加強合作。信息部可協調部門之間的信息整合、業務協同等方面的工作。另外,博物館內部各個部門之間要進行一定的對接,同時也需要各個領導層的決策支持。
4.2 提高博物館內部信息化的基礎建設
大環境下的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備了,但大多數博物館只進行了一些基本的網絡方面的建設。如果想要建設成功的智慧博物館,還需要進行物聯網方面的應用、傳感器的逐漸覆蓋以及完善無線網絡覆蓋等,使網絡基礎不斷得到改善,為構建智慧博物館打下堅實的基礎。
4.3 豐富智慧博物館的服務方式
博物館傳播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滿足群眾的需求,并且需要以多種方式呈現互動形式,以增強博物館館藏與群眾的交流,實現博物館隨時隨地為人們提供需求的服務。服務內容上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收藏展示和用戶體驗、藏品的歷史教育和研究分析、信息共享和紀念等。
在館藏展覽和用戶體驗方面,可以通過使用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和其他方法來提高信息傳輸體驗,以進一步提高觀眾的文化感受質量。如果游客沒有在現場,想要讓這些游客擁有更好的體驗,還可以使用新的電子信息技術消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博物館的服務范圍增加,對人民群眾的服務深度也增加,從而更好地提升人民群眾的服務體驗。
從信息共享的角度來看,人們可以在博物館參觀藏品,并通過拍照進行分享紀念。在博物館的實際運營中,還可以通過使用手機應用程序來進行博物館藏品的分享,將信息推向用戶。在紀念品方面,可建立文化紀念平臺,開發與博物館相關的產品,傳播博物館藏品的文化意義,滿足參觀者的實際需求。
4.4 強化智慧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
這方面的主要技術支持可以確保信息準確性,實現智能識別和檢測。通過對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健康狀況和各種因素的影響進行全面調查,對智能數據進行全面調查和分類。在被外部因素破壞之前,全面掌握文物的不同特征,并通過建模對它們進行直觀的表達。這種保護措施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預防文物的損壞。智慧博物館可以采用高效智能的方法,有效改善博物館內部藏品的損害預防方法,并為進一步加強保護提供理論支持。
4.5 完善智慧博物館的管理功能
智能管理的重點是館藏資源、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等管理。智能館藏資源管理的智能化從人員作為起點,并智能地監督各種任務,如登錄、標識、保管等。通過實時定位、出入的智能感知等技術手段,對博物館保管的藏品進行安全管理,大大降低藏品的安全風險,如藏品盜竊和意外損壞等現象,從而很好地解決部門與部門之間為了推脫責任而相互指責的問題。智能財產資源管理為博物館的資金固定、科研設備、資金調動、財務分配等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法。智能人力資源管理主要為人員績效的科學化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另外,智慧博物館還可以通過分析與博物館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聯數據來增強博物館自身的管理能力,實現更好的外部管理。
5 結語
5G智慧博物館充分利用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和其他新的信息技術成就,提供有關博物館運營的重要信息,實現博物館的收藏、保護、研究、展覽以及傳播和管理能力的整體提高。5G智慧博物館促使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和人群服務等業務水平不斷提升,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李艷.基于信息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物的保護措施[J].卷宗,2017(6):94-94.
[2]孫其媛.對博物館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問題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