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摘 要:博物館是一個凝聚了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場所,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符號,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領域的建設和投資,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的指示為中小型博物館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文章以平涼市博物館為例,認為中小型博物館應該堅持立足地域文化,加強文物研究,創新工作思路,拓展社會教育,不斷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平涼市博物館;文物資源;公共教育;文化宣傳
1 現狀思考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近10年來,博物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為新時期的文博事業提出了全新的理論和思考,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平涼市博物館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為基本遵循,堅持“藏品立館、人才強館、學術興館、社教活館”的發展理念,通過近年來的工作實踐和經驗摸索,逐漸走出一條以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為基礎,以特色鮮明的主題展覽和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為載體,以新技術、新媒體為創新驅動的博物館發展新路徑,要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但與國內優秀博物館相比,還存在差距和短板,發展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
第一,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平涼市博物館現有職工22人,新館開館以后,展覽由原來的兩個增加至十個,展陳面積增加近八倍,近期觀眾接待量增加了十幾倍,并增加了文物考古、文創產品開發、文物修復、后勤管理等業務工作,人才短缺,人員結構比例不合理,缺少學術骨干、創新復合型人才、經營型人才、專業化策展人才,不能有效推動文博資源充分利用和創新開發,人才成為制約平涼市博物館創新發展的第一大問題。
第二,挖掘文物內涵的能力還不夠強。文物作為研究不同時期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平涼市博物館受專業人員缺乏的限制,只能應對文物管理、陳列展覽、教育服務等日常性工作,缺乏對館藏文物及地域文化全面的系統性研究,對文物的“前世今生”缺乏研究。
第三,創新能力不夠強。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日漸凸顯,平涼市博物館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文創產品的研發還處于初級階段,依托藏品文化元素研發的實用性文化產品還遠遠不夠。應借助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充分發揮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傳播服務的核心功能。
2 對策與措施
筆者總結工作經驗,結合面臨的實際問題及工作中的不足,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積極探索館藏文物的“活化”展示利用,切實地讓文物“活”起來。
第一,加強文物研究,深挖藏品內涵。作為博物館工作者,我們應深挖蘊含在文物中的豐富文化內涵,使文物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及文物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活”起來,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愛上文物?!秶覍毑亍贰段以诠蕦m修文物》等節目的成功,就是在深入研究每件文物的基礎上,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高品位的文化內涵,把深厚的文化積累和成熟的綜藝制作模式進行有機融合,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使觀眾在一眼千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沉和厚重,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第二,立足地域文化,打造精品陳列。博物館服務社會和公眾最主要的方式是陳列展覽,在陳列展覽中突出一個“活”字,加強文物研究,再現文物原貌,深挖藏品內涵,提煉地方特色,推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原創性展覽;突出一個“新”字,創新陳展方式,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將傳統展覽方式與數字科技相結合,打造充滿時代氣息、表現前沿文化的精品陳列,增強互動和體驗;突出一個“人”字,堅持以人為本,創新陳展理念,布展上做到通俗易懂和虛實結合,服務環境做到微笑至上和便捷舒適,讓觀眾在愉悅中穿越歷史,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突出一個“教”字,創新社會教育方式,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宣傳、教育服務領域的社會功能,讓觀眾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
第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辦好臨時展覽。“讓文物藏品成為文物展品,重回人們現實社會生活,這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博物館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通過聯展、巡展、交流展和借展等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臨時展覽方式,整合各方資源,促進資源共享,豐富展覽內容,讓文物在博物館之間相互“交流”。平涼市博物館在這方面也積極進行嘗試,免費開放10周年時,聯合各縣區博物館舉辦了“免費開放十周年‘鏡鑒千秋平涼百件館藏精品銅鏡聯展”巡展;新館開館之際,引進舉辦了故宮博物院“錦英瑞彩—故宮博物院藏宮廷琺瑯器特展”,吸引了周邊省市的游客參觀,為不能赴京參觀故宮文物的群眾提供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極大增加了平涼市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第四,創新服務形式,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在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陳列展覽為依托,創建品牌教育基地,拓展社會教育功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以臨時展覽為補充,豐富展覽內容,拓展展覽形式,增強博物館對觀眾的持續吸引力。以“走出館門辦展覽”為突破,積極探索展覽方式,讓文物從“館舍天地”走進“大千世界”,深入群眾中間,優化“博樂園”“博游記”“博古知新學堂”等系列教育品牌,進一步拓展節慶假日主題活動、青少年教育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和“五進”活動等各類主題教育形式,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提升博物館的品位與形象。
第五,建立館藏文物信息平臺,促進文物資源共享。面向社會主動公開藏品信息,暢通文物信息渠道,是目前文物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大勢所趨?!啊ヂ摼W+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首要任務是推動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應充分利用4G和5G網絡、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特種視效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有序開放文物資源信息,實現藏品的多角度賞析。公布館藏文物名錄和基礎信息,逐步推進文物資源信息公開的廣度和深度,讓觀眾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手機和電視等媒介,穿越歷史長河,身臨其境地探尋和感受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六,積極開發文創產品,把“博物館”帶回家。博物館要結合自身文物信息源,加強文物研究,深入挖掘文物價值內涵,充分利用文物標識、文化符號、藏品元素以及藏品的精美造型、特色紋飾等,延伸教育功能,設計有新意的文物衍生產品。比如利用特色紋飾制作首飾品和手機飾品,利用精美造型為原型制作拼圖或生活用品,讓文物真正走進百姓之家,讓文創產品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成為一種時尚,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第七,加強人才培養與儲備,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從目前平涼市博物館的展陳面積和功能發揮來看,專業化技術人才和骨干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制約博物館發展的瓶頸,亟待解決。應堅持引進人才和自身培養并舉的原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開展全員輪訓,提高現有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積極與科研院所及高校開展合作交流,提高業務水平和業界影響力。以考古、策展、文物保護修復、安防管理維護等為重點,積極向有關部門爭取,有計劃地引進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為博物館持續發展增加后勁。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它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作為文物工作者,我們必面強化使命擔當,竭力保護好、管理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教育機構,在引領社會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涼市博物館只是我國眾多中小型博物館中的一員,是我國博物館事業整體面貌之縮影。
3 結語
本文對平涼市博物館的現狀進行剖析,對發展對策進行探討,希望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對中小型博物館發展方向進行反思與踐悟,以有補于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全面協調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文化遺產必須“活”在當下[N].光明日報,2019-10-20(012)
[2]王啟峰.新時代中小型博物館現狀思考與發展對策—以平涼市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8(2):122-126.
[3]馬自樹.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要有準確定位[N].中國文物報,2016-04-13(005).
[4]劉瑤.博物館現狀思考與發展對策—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J].發展,2013(11):93.
[5]陳碧華.如何實現中小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以中山市博物館為例[J].客家文博教育,201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