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熊貓行為
同學們到達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大熊貓行為。最開始同學們對這個“簡單”的任務信心滿滿,甚至有些不以為意,隨隊老師見狀,給大家講述了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熊貓行為發現熊貓生病的故事,并且告訴同學們,通過觀察熊貓行為,科研人員還能了解熊貓的心情。聽到這里,同學們都明白了觀察熊貓行為的重要性和科學性,紛紛認真地開始了觀察、記錄。
同學們發現熊貓特別嗜睡,有躺在地上睡的、有趴在木架上睡的,還有最神奇的是卡坐在高高的樹椏上睡的,姿態各異,好不有趣。觀察過程中,同學們發現有一只名叫“冰華”的3歲大熊貓是個“人來瘋”!只見它一會兒在小坡上扭著屁股奔跑,一會兒連續翻跟頭打滾,一會兒到水池里洗洗,一會兒又從木架的縫隙中擠下來打提溜,玩兒得不亦樂乎。
分析大熊貓的糞便
熊貓糞便是科研人員了解熊貓身體狀況的重要途徑。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對大熊貓的糞便進行了稱重、測長度,然后將糞便打散,再一點點辨別、了解糞便的成分。同學們一開始都不太情愿,但在老師的帶領和講解下,都逐漸嚴肅認真了起來。來自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的李晞玥同學好奇地聞了聞,她說大熊貓的糞便竟然有一點淡淡的香氣,并不是想象中那樣臭臭的。再仔細拆開看大熊貓的糞便,發現原來里面大有玄機: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有的像揉皺的竹葉,有的像小小的木條。這都與熊貓吃的食物種類有關。在同學們專心致志地研究大熊貓糞便時,甚至有個膽大的同學伸舌頭舔了一下,然后告訴大家說感覺像是甘蔗渣,大家都被逗樂了。
科學分析熊貓的糞便
清理圈舍
分析大熊貓糞便時,不少同學發現了一些既不像竹葉也不像竹竿的東西,這究竟是什么呢?很快,同學們便在下一個環節找到了答案。
以一只正值壯年的熊貓為例,它的糞便會比較細、短,因為它的腸道功能比較強,通俗點說就是腸道運動頻繁、有力,因此糞便會比較小。再看糞便里的竹子殘渣,邊緣切割得比較清晰,說明它的牙齒很堅固、鋒利。如果糞便中出現了不同種類的竹子殘渣,說明它有可能正在進行遷移。
給大熊貓做飯
進入“熊貓廚房”前,老師告訴同學們一個冷知識:“相比于竹子,熊貓更喜歡吃竹筍和水果。”這時,有幾個同學恍然大悟,明白糞便中不像竹子的東西是什么了。
“熊貓廚房”里,有的工作人員在切碎竹葉,有的在準備水果,還有的居然在做窩頭。今天同學們需要做的也正是窩頭。只不過這種窩頭和我們吃的窩頭并不一樣,除了玉米面、雞蛋這類常見材料,還有黃豆粉、大米粉、竹粉、鈣粉等10種材料。工作人員早已為同學們準備好了原料,一大盆面在大家手中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制作過程中,老師還講著有關熊貓食物的小故事。沒想到除了竹子,熊貓的食譜這么豐富。
為大熊貓打掃圈舍&喂大熊貓
給熊貓做窩頭
為了讓同學們切身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環境,老師便設置了為大熊貓打掃圈舍的環節。同學們享受著第一次給“國寶”打掃家的新奇,也承受著大工作量的辛苦。
最后,同學們都親手喂了熊貓,看著它們吃東西時可愛的樣子,同學們也都開心地笑了,打掃圈舍的勞累瞬間煙消云散。這次活動,同學們不僅深入地了解了大熊貓,也更加明白了保護大熊貓的意義。希望人類能和大熊貓以及所有動物和諧相處,共建美好的家園。
給熊貓做保姆,再苦再累也是開心的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關于大熊貓的知識以及對大熊貓的喜愛會一直留存。
1.詳細了解熊貓的進化史,比如本屬食肉目的熊貓,由于生活環境和基因的變化,改為吃竹子。
2.學習科研人員觀察、記錄熊貓的方法。
3.研究熊貓糞便,全面分析熊貓的年齡、身體狀況、飲食情況、對環境的適應性等。
4.為熊貓做食物,了解熊貓的飲食結構與偏好。
5.通過打掃圈舍,了解熊貓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 / 李島? 美術編輯 /張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