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鈞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習近平
恩平雖然是著名僑鄉,但其革命斗爭歷史悠久,不但早在1928年就建立了黨支部,而且,其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遺址,也是國內最早將中共武裝力量稱為“人民解放軍”的起源地。
“革命遺址是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們記錄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歷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創造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真實歷史見證,是寶貴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恩平近年來十分重視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花了很大力氣來修繕、恢復革命遺址,但未來要如何利用和保護好革命遺址,讓紅色基因活起來,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恩平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吳美娟為了恩平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嘔心瀝血,她對此很感慨。
恩平第一個中共“黨支部”
恩平市圣堂鎮水塘村,這個平凡美麗的小村落,有著不平凡的歷史底蘊—這里有恩平市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恩平著名的革命“三老”,有兩位出自這里。
走進水塘村委會下轄的天村,遠遠便能看到一棟高聳的閣樓,那里便是恩平歷史上第一個基層黨支部—天村黨支部舊址。據了解,天村黨支部始建于1928年。該支部由革命前輩馮燊建立,是恩平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積極領導恩平地區的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
天村黨支部舊址是青磚結構,杉瓦蓋頂,閘樓門額的石匾刻著“天村里”三個大字,樓高8.5米,共三層,寬4.3米,進深5.2米,占地面積22.36平方米。吳美娟告訴記者,這棟閣樓在1958年拆掉了一部份,1981年進行重建,1983年6月被恩平縣人民政府(恩平后來撤縣建市,下同)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塘村另一個為人稱道的歷史,就是出了馮燊、禤榮這兩個大名鼎鼎的革命先輩。馮燊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曾任恩平縣委書記、全國海員總工會組織部長、西南特委書記、粵中臨時區黨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政委。禤榮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曾任恩平縣農民自衛軍團團長、恩平旅港回鄉服務團長、上海福民交通站交通站負責人。
如今,馮燊故居、禤榮故居都在水塘村轄區內,保存完好,均為恩平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水塘村已經成為了來恩平旅游的網紅打卡地。由于三老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這里保護和開發得都比較完善,各地的黨員干部經常過來參觀學習,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也在這里舉行。恩平還結合溫泉旅游節,將這里作為其中一個旅游景點進行宣傳推廣,而且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努力吸引海內外的游客和八方嘉賓前來參觀和了解,不斷擴大恩平紅色旅游的影響力。還有天村,已經成為全市黨員主題活動日的重要地點,各單位新黨員入黨宣誓也選擇這里。”吳美娟說:“像這種得到了重視,能夠合理開發和利用的革命遺址,是一個成功的模式,以后要好好發揚。”
與全域旅游相結合的“鑊蓋山六壯士紀念公園”
1941年,5名八路軍戰士在河北易縣狼牙山與日軍奮勇作戰,最后寧死不屈跳下懸崖,這段歷史早已家喻戶曉。鮮為人知的是,在18年后的中國南方,也出現了一段與狼牙山五壯士極為相似的英雄事跡,那就是“鑊蓋山六壯士”。
“鑊蓋山”位于廣東省恩平大田鎮朗底以東,海拔240多米,巍峨聳立,雄偉壯觀。山頂較為平坦處,地勢凸顯,高約1米左右,猶如一只鍋蓋注:在粵語中,“鑊”就是“鍋”的意思,扣在地上,故稱“鑊蓋山”。
1949年7月18日,粵中縱隊獨立一團和五團在朗底墟休整。此時,中共恩平縣委在朗底墟打鐵鋪召開會議,討論征糧和減租減息等事項。在開會期間,國民黨保安司令李江等部600余人,向朗底解放區進犯。粵中縱隊副司令員歐初等領導人,即令紅星連主力一排據守鑊蓋山,居高臨下,進行狙擊,前后擊退了敵人數次進攻,使敵人無法前進。當一排狙擊任務完成,部分戰士已撤退時,另一股敵人從另兩側迂回包抄。仍在堅守陣地的吳寬、關華、蘇宙、譚植、關森、吳濃等6人槍彈已盡,撤退無路的情況下,砸爛機關槍和步槍,圍在一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由一排排長吳寬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5人壯烈犧牲。另一名戰士關華傷勢雖重,但最后憑著頑強的革命意志得以幸存。
為了紀念六壯士,恩平“鑊蓋山六壯士紀念公園”在2018年籌建,目前已經完成大部分建設。建設資金除了上級撥付的專項資金外,還利用了當地全域旅游建設和鄉村振興改造的政策和資金。
吳美娟說:“現在革命遺址恢復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資金,致使許多紅色旅游景點開發速度緩慢,開發水平低,規模不大,品位不高。我認為革命遺址建設不能孤立地發展,要從更寬的視野更新的方法完善紅色旅游產業的生產要素。鑊蓋山六壯士紀念公園能夠建成不是偶然的,它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但下一步如何把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革命遺址建好了,后續還需要維護,這些資金單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大田鎮的旅游資源很豐富,是全國森林小鎮,目前已經有了錦江溫泉、山泉灣等一大批在全國叫得響的旅游品牌,如果能以紅色旅游為支撐、鄉村休閑與農業觀光旅游融合的思路來保護和開發革命遺址,將鑊蓋山六壯士紀念公園、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等串鏈成珠,打包到旅游項目中去,那么就能解決后續維護資金等一系列問題,也為當地農民增收增加了新的渠道。”
大槐頂伏擊戰遺址的遺留問題
“在恩平,還有一處革命遺址,目前還處于一個待開發保護的境地。前段時間,當地搞開發涉及遺址,遺址面臨遭遇破壞的尷尬局面。我當時馬上和當地政府聯系,讓他們出面暫停工程。”
吳美娟口中的這個遺址,是恩平大槐頂伏擊戰。恩平大槐頂伏擊戰是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以來,對日軍作戰規模最大一次戰斗。
1945年7月中旬,粵中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接到中共廣東南路特委送來的情報:從雷州半島撤退的日軍主力部隊3000余人,正沿廣湛公路,向陽江、恩平方向行進,企圖打通廣湛公路開往廣州。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即率一團、六團部隊,從恩、陽邊境山區,星夜兼程,開赴到廣湛公路沿線,謝立全親自帶人到前沿察看地形,選擇伏擊陣地和出擊路線,決定在恩平那吉的大槐頂附近進行伏擊。7月16日,我軍在大槐頂路段一側的山地上,配置了輕、重機槍和擲彈筒,做好伏擊準備。由于敵我兵力懸殊,我軍決定伏擊日軍的殿后部隊。17日中午,日軍部隊開過大槐頂,直至傍晚時分,軍殿后部隊約二、三百人,開始經過大槐頂。此時,我軍一聲令下,陣地上各種武器同時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日軍殿后部隊遭到突襲,人仰馬翻,抱頭鼠竄,亂作一團,戰斗持續約40分鐘,當前面的敵人回頭增援時,我軍已迅速撤出戰斗,安全轉移。此役,我軍取得了斃敵三四十人,傷敵一批的重大勝利。這次戰斗后不到一個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長達14年的抗戰取得偉大勝利!
解放后,雖然這段歷史在當地和上級黨史中都有記載,但是由于伏擊戰原址所在地比較偏僻,所以一直沒有在原址建立有紀念碑,大槐頂伏擊戰也逐漸淡出大家的視野。
“這很可惜。對于散布在恩平具有紅色基因的紀念地或標志物,地方政府不但要守好這些紅色資源,還要積極培塑,使之成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前來恩平采訪調研的《源流》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謝佚芳認為:“深度挖掘好紅色故事。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是為了銘記過去,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而故事應當是文化傳播的最好載體,也是最鮮活的載體。必須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搶救和保護,善用紅色資源引導和培養一批懂紅色文化、有紅色故事、富有責任心的紅色傳人,在傳、幫、帶中再現過去的歷史和事跡,讓紅色文化更加光彩照人。”
大槐頂伏擊戰是在一個山坡上,當時是荒山野嶺,人足鮮至。現在已經面目全非,看不出當年慘烈戰斗的痕跡了。
“建議在原址先建立一個紀念碑,今后可以發展成紀念園。”謝佚芳建議:“過往歷史得不到充分展示,便會被人們漸漸遺忘。要圍繞人物、文物、事件和精神品質,在紅色印記有形化建設、紅色文化遺址遺跡開發利用、紅色文化普及宣傳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談起今后恩平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吳美娟說:“像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遺址地處鎮區生活中心,游客來參觀停車很不方便,但要進一步擴大保護范圍難度也很大。像這種遺址,應該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專業指導下,開展遺跡遺存修繕保護工作,讓古跡恢復原樣,讓歷史煥發生機。在修繕改造過程中,還要加強周邊環境規劃改造和匹配建設,保持嚴肅、厚重的歷史氣息和文化氛圍。”
而對于其他已經形成規模的遺址,吳美娟認為:“以革命舊址節點,變小為大、積少成多,打造紅色旅游專線,提升整體吸引力。像圣堂鎮的水塘村,與自然景區相融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方法路子,為小型革命舊址保護提供了成功經驗和現實借鑒。”
談到當前恩平革命遺址的系統保護和開發利用,吳美娟希望江門市政府和恩平市政府能進一步加強重視,吸納規劃、建設、城管、史志、檔案、文物管理、文化旅游、紀念場館等單位和部門參與,與駐軍政治工作部門建立密切聯系,形成政府牽頭、軍地合力的組織領導格局。革命舊址保護經費納入年度預算、納入各級統籌,確保保護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