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鈞

恩平的革命斗爭是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的一個側影。它留存的大部分都是小型革命遺址,同樣面臨著全國大多數小型革命遺址的共性難題:缺資金、遺址歷史不清、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對于這種現狀,廣東省委、省政府早開展破局。2019年8月,廣東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啟動《廣東省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三年提升行動計劃(2019—2021)》。其中,全省組織開展新一輪革命遺址大普查,全面了解全省各地豐富的革命遺存,掌握各地革命遺址的基本現狀,為省委和省政府進一步制定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這對于恩平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作為“溫泉旅游之鄉”,恩平在全國知名度較大,有很好的基礎。但如何實現“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化,還需要探索新的模式。
江門市旅游部門相關人士曾表示,江門“紅色旅游”景點缺乏吸引力,與部分景點歷史資料不足、宣傳力度不夠、沒有與周邊的著名旅游景點搭配很有關系。
如廣東抗日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舊址,目前還處于沒有完全對外開放的狀態,講解員是兼職的。像這種景點,要旅行社推廣是有難度的。
對此,廣東的其他地區有很好的探索。云浮注重將分散在全市各地的紅色旅游點串珠成鏈,重點規劃建設三條“紅色之旅”線路,包括:重現粵中縱隊艱苦卓絕的奮斗之旅、尋訪革命名人的人文故事之旅、感受攻堅克難壯志豪情的“南粵紅旗渠”之旅。通過打造紅色旅游精品,云浮改善了革命老區周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引導老區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竹器工藝、石材工藝等特色旅游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恩平有“三老”故居、牛江蓮塘村、舉人村和錦江溫泉、帝都溫泉、金山溫泉、山泉灣溫泉、水禾田溫泉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些優越的條件,突出紅色旅游、休閑農業兩大主題。做到深度融合生態資源、紅色旅游、現代農業、民俗文化“四大要素”,堅持產業相融、農旅結合,讓“蘇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強、生態美、百姓富”,將是需要地方黨委和政府深度思考的課題。
在恩平參觀紅色旅游景點,還有一個遺憾之處,就是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匱乏,所到之處都是靜態景物,缺乏紅色歷史“情景再現”工程,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創造性推出集娛樂性、參與性、體驗性、知識性等新內容的旅游模式,吸引年輕人來學習恩平紅色歷史、愛上紅色文化。
讓革命遺址“活”起來的關鍵支撐點,就是要擴大紅色歷史的社會覆蓋面。就恩平現狀而言,革命文物和革命陳列還普遍存在內容相近、展品較少,展示形式雷同單一、手段落后等問題,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觀眾參與性、體驗性少,給觀眾留不下深刻印象。下一步如何加強革命史實研究和革命文物價值挖掘,提升展陳水平、講好紅色故事,加大宣傳力度,將之建設成為革命文物活化的發力點,也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和依據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