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來 何曉


大埔縣委、縣政府把鄉村振興列為“六項爭先”工作之一,百侯鎮按照縣委“456”工作思路,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穩步推進鄉村振興。
突出“三色”樹品牌
百侯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許多古民居建筑,景區旅游文化產業豐富。百侯鎮以其獨特的身份,突出“紅色、綠色、古色”三色融合,打造百侯歷史文化小城鎮,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吸引了眾多游客。
首先是挖掘古色故事增內力。這里耕讀傳家,書禮流芳,“一腹三翰院”、借書種的故事等聞名遐邇,巷巷都一樣的“三十六巷”婉如迷宮,值得深挖研究,并發揚光大。
其次是講好紅色故事添引力。百侯有“小延安”之稱,共產黨南委電臺備用臺就設址在侯南。1927年10月4日凌晨,朱德、周士第、李碩勛指揮起義軍在三河壩戰役后,為保存革命“火種”,取道河腰、湖寮到達百侯,受到百侯人民的熱烈歡迎,在侯南小學(侯南市戈坪楊氏宗祠)門坪舉行軍民聯歡大會,會上還宣布成立百侯民主村政權,并發給農軍50支槍。當晚,朱德在楊氏宗祠上手片正間歇息……原百侯楊氏大宗祠曾作為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朱德指揮部,解放后成為百侯中心小學,現為鄉村學校少年宮、少年兒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繼續傳承紅色基因,提升紅色影響力。
第三是發揮綠色效應激活力。如近年來,該鎮侯南村搶抓全鎮發展文化旅游這一有利契機,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市場化景區打造模式,成功被認定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該村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和“農旅結合”的思路,在培育蜜柚、花生等傳統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百香果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品牌效應。同時,連片種植黃花風鈴木30多畝,每年春天花開時節,這里的黃花風鈴便開得一派燦爛,此花色金黃,先開花后長葉,由于花冠形似風鈴,故而稱之為“風鈴”。每當微風吹拂,輕盈的花枝便在風中搖曳,恰如一串串風鈴隨風起舞,花期會持續10天左右。近幾年來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觀賞,成為大埔春季賞花的好去處。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在春暖花開之時,百侯古鎮推出了“云”賞花的新舉措,令人耳目一新,讓不能前往觀看的游客也可以來個不一樣的“云”賞花。
據百侯鎮游客中心講解員楊巧蘭介紹,從她最開始做講解員到現在,游客的變化很大。她剛去工作的時候接觸最多的是當地的一些游客,但是像近幾年,特別是梅州高鐵開通后,珠三角一帶的、海外的游客增多。由于百侯是梅州市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埔又成功摘下第八個“世界長壽鄉”的匾額,八方游客都慕名而來。
利用特色促發展
鄉村振興是以農村經濟為基礎,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百侯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產業規模上看,由小規模種植向成規模種植發展。現在單單蜜柚種植面積就超過2萬畝,花生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還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百侯鎮農業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楊富有說。
鄉賢回歸促振興
為鼓勵鄉賢回鄉,匯聚鄉賢力量,百侯鎮積極響應新鄉賢工程,為自身產業發展注入年輕血液,助推鄉村振興。
吸引廣東華農互聯農業產業示范基地落戶侯北村,工作人員介紹了草莓、葡萄等瓜果無土栽培技術及高架栽培技術。一顆顆透紅發亮的草莓非常可愛,草莓的香氣彌散在空氣中。該公司職工楊麗敏說:她曾經在深圳務工,聽說家鄉鼓勵年輕人返鄉就業,于是她帶著滿腔的熱血,決定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她還說:作為一個回家工作的90后,覺得回到家鄉工作覺得很幸福,也看到家鄉發展的變化。在華農互聯工作,這里也特別注重新型技術的應用,對年輕人發展有很大的空間,我也在這學到了很多。
“各個產品現在處于豐產階段,接下來作為一村一品的葡萄,今年產量和品質都將會提升,達到綠色產品的標準。還將發展新職業農民培訓,包括技能培訓等。華農互聯作為百侯鎮的重點企業,結合當地政府我們會做好自身產業的提升,助力于我縣鄉村振興發展。”廣東華農互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總經理郭光彩說。
如今的百侯鎮,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興起、民宿與農家樂多點開花、一批古民居“舊貌換新顏”,一幅古、綠、紅相間的美麗鄉村新畫卷盡收眼底,八方游客分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