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衛華

過去只要一提起蘇北,人們總會同貧窮落后劃上等號。唯有京杭大運河,給流經的揚州、淮安、宿遷、徐州的蘇北段,貼上古老而文明的標簽。
蘇北運河全長404.5公里,占京杭大運河的近四分之一。她北起蘇魯交界的微山湖畔,南到揚州南郊的長江岸邊,流經蘇北4市11縣區。有人說,是隋煬帝為了看瓊花,才開鑿的大運河。其實,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就開挖了蘇北運河最早的一段——邗溝,即是現如今揚州到淮安的一段。而隋朝以及后來的歷代王朝,只是在開挖各段運河的基礎上,對運河進行了暫時的整治和局部的維修,才形成了如今北抵北京、南至杭州,南北貫通的京杭大運河。
其實,蘇北大運河真正的發展時期,應該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迎來了美好的春天。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為了根治水患,發展水運,興建了淮安船閘;1956年至1957年,拓浚了揚州的界首至高郵段的航道,并加固了蘇北運河東堤,興建了宿遷船閘;1958年至1961年,國家又投資3億多元,對蘇北運河實施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治。共開挖土石方1.6億立方米,使整個蘇北運河初具三級航道的規模。與此同時,還興建了解臺、劉山、泗陽、淮陰、邵伯、施橋等6座大型船閘。到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又投資興建了皂河同劉老澗兩座船閘,使全線水位落差達31米的蘇北運河全部實現了溝渠化。
進入到80年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把發展交通運輸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81年3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親率交通部、鐵道部、煤炭部、外貿部等部門的同志,專程來蘇北運河視察,決定再一次大規模開發蘇北運河,并把蘇北運河續建工程,列為國家在“六五”到“七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當時,江蘇省政府為了確保這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圓滿完成,專門成立了由副省長陳克天任指揮的“江蘇省京杭運河續建工程指揮部”。
經過6年的艱苦奮戰,蘇北運河的全部航道,達到了底寬50至70米,水深3到4米,可通航千噸級駁船、2000噸級船隊的通航能力。此外,還增建了揚州施橋到宿遷皂河沿線的8座復線船閘(雙閘),新建擴建了抽水站、港口、碼頭、船廠、橋梁等一系列運河配套工程,總投資6億多元。此次重大的運河投資,是建國以來國家最大也是用錢最多的建設工程。
至此,蘇北運河從建國以前只能通行30噸以下木船的狀況,通過40年的建設,已經駛上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到上世紀80年代末,蘇北運河已經是河道寬暢,堤岸堅固,水流平緩,景色優美,常年有山東、江蘇、河南、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等10多個省市的各種船舶,在蘇北運河穿梭往來。
有了良好的水運航道和環境,蘇北運河水上運輸,就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呈現出突飛猛進之勢。僅從以下的有關數字,就足以證明運河今昔相比翻天覆地的變化。
貨物運輸總量:蘇北運河續建工程前的1982年,全線10座船閘的累積通過量僅為6537萬噸;而續建工程以后的1989年就上升到1.5億噸,增加了1.25倍。
北煤南運的能力:1982年為430萬噸,而續建工程以后的1989年就上升到1050萬噸,增加了1.44倍。南水北調的能力:1982年以前,只能局部小流量調水。徐州地區的大運河,在1982年的枯水季節,曾出現河水干涸,運輸中斷100多天的嚴重局面。而續建工程后的1988年,淮河以北地區,雖然遇到了多年未見的大旱之年,但徐州境內的大運河水,仍然保持在3米以上。運河的運輸一天也未停止。
至于航行在蘇北運河上的船舶,1982年之前的最大噸位不超過500噸;而續建工程以后的80年代末,1000噸級的船舶已經是暢行無阻。而1500噸位的頂推船,也已經在1991年5月試航成功。
自打蘇北運河進入21世紀以來,則是歷史新飛躍,更上一層樓。其運力和規模,其現代化的管理,已經達到新的歷史高度。八道船閘中的三線船閘,已經全部建成使用;2000噸級的各種舶船,在蘇北運河從南到北,已經是一行千里;智能化、一體化、網絡化、遠程化的蘇北運河運輸管理,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的千里運河,已經不再是千舟競發,百舸爭流,所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萬舟競發,億噸暢行。僅從流經淮安清江浦區城南大運河的年運量,就可見一斑。據江蘇省交通廳蘇北航務管理處的統計數字,僅在2018年,通過兩淮(淮安船閘至淮陰船閘)的各類船舶就達到49339艘,年運輸總量達到了4.1萬億噸。這是蘇北運河70年來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是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水運發展的歷史記錄。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如今的蘇北運河,正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嘉詩中所寫的那樣,正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貌,迎接更加燦爛的明天。
(責任編輯: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