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波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我國第一條以文化建設為導向的帶狀發展戰略,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帶發展戰略。建設大運河文化帶需要加強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包括水運文化、河道工程文化、名人文化、工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內涵的充分挖掘和整理,深入認識大運河。特別是,要“還河于民”,確立大運河文化的人民主體地位,傳承文化與生態環保,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千年運河史,無論是哪個朝代、哪一段大運河,都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滄桑變遷,記錄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播和社會的變革。大運河文化帶需要以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為前提,以運河水工遺存及其附屬設施、相關遺存保護為基礎,以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為使命,形成一個以運河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為主要載體、貫穿南北的帶狀功能區。
當前,大運河沿線相關地方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是,由于大運河跨度很大,涉及的省市縣地方政府非常多,在具體實施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比如,因破壞性開發造成功能性損傷、因疏于修繕導致殘垣斷壁,大運河水體污染嚴重等。以江蘇段為例,蘇南運河穿過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四個城市,鎮江段得益于長江水沖刷水質較好,常州段上游來水為III類水,但僅僅經過25公里市區后,流向下游就變成了Ⅴ類水,有時甚至出現劣Ⅴ類水。對于這些問題,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和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關于讓古老的大運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的調研報告都有涉及。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2019年9月18至21日,在考察調研大運河江蘇段建設工作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一宗旨,充分發揮大運河在交通運輸、水資源利用、農業生產、防災防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讓大運河更好地融入當代、服務為民、造福于民。概括地說,就是要以人為本,“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好,使千年運河能夠澤被當代、啟迪未來。
堅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當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貫徹好新發展理念,賦能城鄉、致富百姓,福澤子孫后代,這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第一要義。大運河承載著兩岸千百年的文明史,從京津文化、燕趙文化到齊魯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乃至吳越文化,一路走來,豐富多彩。大運河現今承擔航運的河段大都是年代比較近的,而那些失去航運功能的河段,則相對古遠,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也比較多。為此,應進一步弄清“家底”,對大運河的文化遺存進行歷史文獻研究、民間傳說征集、實物收集保存,對地下遺址深入發現、發掘、保護盤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就是要把這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發掘好、整理好、傳承好,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劃定“保護”紅線。大運河沿線的歷史文化遺存,既有大量的園林、古宅、古鎮、古村等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品類繁多的戲劇、民俗、曲藝、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多文化中蘊含沿線人民的飲食習慣、語言腔調、生活起居、田耕勞作、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服裝首飾、戲曲小調、琴棋書畫、宗教習俗、鄉親鄰里、民俗官風等。大運河首批列入世界遺產的27段河道,58處遺產點中,有著線性、多元、活態的特質。因此,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的“保護”紅線,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同時,明確“傳承”底線。優秀文化的傳承,事關文化生態安全。在運河文化建設上,傳承是不可讓步的。要對運河沿線的文化名人資源進行搶救性保護,通過口述史等方式,為他們留下音像資料,創新文化傳承機制,在尊重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市場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
堅持古今并舉、古為今用。大運河不是一整條河,而是由一條條經常變化的短運河組成,不同地段的地理特征不同,開鑿運河所需的花費和水工技藝也大相徑庭,地區治水、漕運、水利開發工程設施均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開源、蓄水、洪沙等諸多水利難題的解決,見證了中國古代的治理智慧。淮安段的清口水利樞紐,借用自然之力,在水系格局極為復雜的情況下,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辦法,解決了漕運暢通的問題。揚州段的水流急轉而下,古人把一段直線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道彎,以抬高水位、減緩流速。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在興修水利、江河治理中,大運河的水工文化又有了現代演繹。河道拓寬改道,改變了古代運河水淺道窄的狀況;引長江水調節水位,保證了航運以及沿途生產、生活用水;新建的現代化船閘,便利了內河航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千年運河又有了新的使命和功能。揚州段的江都水利樞紐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修建的,運行40年至今仍是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是現代水利工程的一大典范。目前,大運河江蘇段保存了大運河從開鑿迄今最為完整的文化遺產類型,其航道和航運功能從最原始的功能、風貌到最現代化的風采都能呈現,保持著“活性”和工程性特征,代表古代科技最高水平的大型水利水工遺產和代表運河管理的制度性漕運總督署衙等,由大運河串聯,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樣、獨具魅力的江蘇運河文化。
堅持生產性保護、強化利用。大運河的功能多樣,最為主要的有兩項:一是經濟功能。大運河是南北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歷史上曾是國家經濟的主動脈,鼎盛時有12萬軍人沿途護航。據2009年統計,長江年運輸量為6.53億噸,珠江為2.72億噸,大運河為1.88億噸,居內河水運的第3位。大運河灌溉著沿岸,尤其是里下河地區數百萬畝良田。南水北調的新使命,又為北方地區廣大人民帶來了福祉。同時,大運河的經濟功能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大運河上逶迤壯觀的運輸船隊,百舸爭流穿梭忙碌;沿河船隊過閘,景致獨特;河水自流灌溉,奔流暢快;南水北調逐級提升,翻水機站的壯觀設施等,均給人以美感和文化啟迪。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合理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文化保護必須堅持在生產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賦予大運河新時代精神和生活意義,讓大運河文化繼續造福于民。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發展文旅融合產業,提升旅游文化的內涵,策劃一批具有較強參與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文化旅游項目,按照原真性、整體性的要求,復原老街道、老字號等。二是生活功能。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體育鍛煉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疫情之后,人們對健康更加重視。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嵌入健康規劃,是真正貼近老百姓之舉。包括步行道、自行車道、馬拉松道及體育廣場等等。另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是生態帶規劃,要做好水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強化截污治污,堅決摒棄把大運河當排污河道的行徑。目前,大運河江蘇段一些河段水量少、考核標準低、治理缺位帶來多種生態問題。需要岸河湖一體規劃,完善地方性法規,理順運河管理的體制、機制,實現全流程綜合治理。環保生態的另一方面是綠化,要防止大樹進城式綠化、花團錦簇式綠化和地面鋪滿洋草坪式綠化,提倡能樹不草的“綠色銀行”。
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千秋大計。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江蘇段納入核心區的縣、市、區,納入六大文化高地建設的城市數量、納入國家工程的重大項目也最多,《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將大運河江蘇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重點建設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有人民情懷,建設成果要經得住歷史和時間的檢驗,最終惠及人民。
(責任編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