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唐德斌
摘 要 川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它即肩負著傳播川菜文化的重任,同時也背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擔。本文就川菜文化傳播策略進行相關研究,認為川菜的傳播,必須得以傳播川菜特色文化為首要目的,將川菜菜品英譯名作為文化傳播基礎,通過創立文化品牌,與他國本土特色進行創新結合,以達到將川菜文化中的優質精華發揚光大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 川菜英譯 川菜文化 文化輸出 文化結合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72
Abstract Sichuan cuisine, as one of the eight major cuisines, has alway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one dish, one pattern, one hundred dishes, one hundred flavors". It not only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spreading Sichuan cuisine culture, but also carries the burden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of Sichuan cuisine culture, and believes that the dissemination of Sichuan cuisine must carry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chuan cuisine. The translation of Sichuan cuisine's English name is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brand, we can combine the innovation with other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the best quality of Sichuan cuisine.
Key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ichuan cuisine; Sichuan cuisine culture; cultural output; cultural integration
自古以來,名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占據了文化的半壁江山,川菜走向國外大受好評不僅益于一個極佳的川菜菜品譯名,還得益于其對本國特色文化的輸出,對于川菜文化的傳播來說,卓越的菜品英譯能將川菜的色香味完整的呈現給他國,同時結合外國飲食文化,打造一個新的屬于川菜的特色品牌,才能讓川菜文化走得更遠。
1川菜菜品英譯是基礎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逝去,卓越的川菜英譯版本能將川菜的色香味呈現給更多的海外人士,而近年來,川菜菜名翻譯受到關注。但對于川菜一個好的菜品英譯名來說,則需具備以下特征:
1.1 符合“信、達、雅”翻譯準則
“信”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即川菜菜品的英譯名要與原菜名的中文名相一致,不能脫離菜品本身,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把原菜品名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得有任何遺漏,篡改;“達”指語言通順易懂,符合規范,即川菜菜品英譯名的表達要通順,符合受眾者語言表達方式,沒有語言晦澀、拗口、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等現象;“雅”指譯文流暢,有文采,這也是翻譯的最高境界,即川菜菜品的英譯名不僅要做到通順,更要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這就對譯者的英語水平有較高的要求。[1]
1.2 直譯與意譯互相結合
直譯指在譯文語言條件允許時,譯文中既保持原文內容也保留原文格式,例如:麻婆豆腐(Mapo beancurd)、擔擔面(Dandan Noodles)等,而意譯指不拘于菜品名的形式,重點在于正確表達菜品名的內容,例如:四喜丸子,富貴雞等。考慮到川菜菜品中有一部分菜品名較為抽象,直接采用直譯法,受眾群體理解存在障礙,倘若直接采用意譯,又顯得晦澀難懂,因此將直譯與意譯結合,更能體現川菜菜品的特點,也為川菜文化輸出做好鋪墊。將直譯與意譯結合,由文字翻譯過渡到文化翻譯,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川菜傳播做貢獻。
2川菜文化輸出是目的
語言雖然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但其主要表現出的還是其背景文化。川菜得益于巴山蜀水的滋養,川菜集巴山蜀水的風土人情與民俗特征于一體,因此,川菜的傳播也就是巴蜀風土人情的傳播,具有川味兒特色的菜品譯名不僅能夠體現出菜品的特點,更能體現出巴蜀人樸實、不過分修飾、敢愛敢恨、潑辣直爽的性格特點。[2]
考慮川菜本身和文化內涵對于譯者來說,要譯出一個好的菜品,要深入了解被譯文的文化現象,既在英譯川菜菜品名時對于其中文化內涵要把握好。川菜始于古代巴國和蜀國,在西晉時已初具輪廓,兩宋之時,川菜跨越巴蜀疆界,進入疆界,進入京城,久負盛名。明末清初之際,川菜運用辣椒調味,使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川菜的命名集蜀文化于一身,不僅能反映出川菜的烹飪方法、口味、原料等,而且能反映出中國豐富的文化。[3]作為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川菜來說,了解川菜菜品名背后的文化內涵,更英譯出一個卓越的版本,使海外人士不僅了解川菜,還了解了川菜背后的文化內涵。
川菜作為四大名菜之一,也作為中國菜的代表,四川的名片,川菜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直接影響四川乃至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要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必然涉及飲食文化,因此川菜文化的輸出就顯得尤為重要。[4]
3創立文化品牌為手段
肯德基KFC、麥當勞MacDonald、必勝客Pizza Hut等無疑是作為國外快餐文化的代表輸出到全世界,這也得益于他們一貫的品牌效應,然而中國川菜卻似乎沒有太多可以拿的文化品牌在面向世界,縱觀“2018年全國餐飲百強名單”中唯一靠前的一家主打川菜餐飲的也就只有“四川香天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一家。中國川菜急缺一批拿得出手的川菜文化特色品牌。
當然國內也不乏有好的餐飲文化品牌,例如老干媽,老干媽作為一款經久不衰的油制辣椒制品,在國外被叫做“教母(old godmother)”是貴州的風味食品。從1996年批量生產后,風味豆豉在全國迅速成為銷售熱點。老干媽是國內生產及銷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品牌生產企業。老干媽作為一款享譽國內外的品牌無疑是成功的。在中國,一瓶280克的老干媽辣醬,網購價格為人民幣7.9元;而在美國,亞馬遜賣3.9美元(約人民幣24元)。2012年7月,美國奢侈品電商Gilt把老干媽奉為尊貴調味品,限時搶購價11.95美元兩瓶(約人民幣37元一瓶)。2014年3月,老干媽已進軍韓國,在韓國的各大homeplus有售,3800韓幣一瓶,約合21元。老干媽作為一款風味油制辣椒制品,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可以夸張地說有老干媽的地方才有家的味道,正因如此,許多的家產菜以及川菜中也出現了老干媽的味道,甚至是川菜菜品名稱之中也有老干媽的身影。比如:老干媽燒茄子,老干媽回鍋肉飯等。
當然川菜也有其特有的文化品牌:川菜之魂——郫縣豆瓣。中國的豆瓣醬很多,最出名的就是郫縣豆瓣。會做川菜的人應該都知道郫縣豆瓣,尤其是四川人。郫縣豆瓣產自于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現已改為郫都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川菜的頂尖調味品之一 。俗話說,“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川菜名列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而郫縣豆瓣則被譽為“川菜之魂”,必然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2000年,郫縣豆瓣成為四川省第一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05年12月31日獲批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8年6月7日,郫縣豆瓣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就國內市場來說郫縣豆瓣發展勢頭良好,而國外市場,郫縣豆瓣未必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畢竟眾口難調。
作為川菜的重要調味品的中壩醬油,似乎在品牌的海外輸出上,明顯弱于郫縣豆瓣。中壩醬油產自四川江油,而據史書記載,川北中壩,自古以來就是釀造醬油之鄉,在明末清初已經聞名天下。因其以口蘑為配料釀制醬油,而釀造的醬油汁稠色艷,咸甜適度,營養豐富,遂取名為“中壩口蘑醬油”。就國外市場的反響來看,中壩醬油遠遠不如老干媽和郫縣豆瓣影響大。
四川調料有八珍: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廣漢仔姜、清溪花椒、成都二荊條、郫縣豆瓣。八珍中僅僅有兩珍打造出了海外品牌,其余六珍僅有當地人熟知,創造一個特色的獨立品牌,不僅能讓川菜文化走出國門,更能傳播中國特色文化。
4創新結合注入活力
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有著重要的影響,它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前提保障,而同樣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創新能讓一個品牌永遠保持活力。
對于川菜來說,由于體系龐大,味型眾多,但有一部分菜品的原材料是海外人士所不能接受的,例如動物內臟、雞腳、鴨腳、豬腳等,由于飲食文化的差異,包含這些食材的菜品,很難被接受,因此就需要結合一些本土特色,給川菜注入新的靈魂,創造出符合當地人口味的特殊川菜,但同時原有的川菜也保留,這既保留了川菜本色,也滿足了當地人的需求。
肯德基KFC和麥當勞MacDonald,這些海外知名餐飲企業,在入駐中國后,結合當地人的飲食文化習慣,推出了適合當地人口味的各種早餐粥、油條、米飯套餐等,這些在海外沒有的飲食,這也是一種本土特色創新的結合。這一結合不僅使這些快餐文化融入中國市場,也使快餐文化保持了長久活力。
通過這樣一種創新的結合也成為川菜打造文化品牌的一個契機,也把川菜菜品翻譯帶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有新的創新也就有新的挑戰,一些國外的特色飲食習俗以及特色食材、制品等也會增加新川菜的英譯難度,但對于文化傳播來說就具有了堅強的生命力。
5結語
人們說“食在中國,味在四川”,隨著中國餐飲市場在穩中求進地發展,中國川菜本身就占有一席之地,川菜大多傾向于家常菜、江湖菜等,但是如今的國內餐飲潮流總是傾向于年輕大眾的口味,火鍋、燒烤、海底撈等大行其道,走出國門的第一步還得在國內得到大眾口碑的支持。
如今互聯網上短視頻、直播等流行傳播方式也許可以為川菜文化傳播帶來新的契機,諸如微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其受眾多為青少年,對于特色川菜文化方面的小吃吃播、紀錄片也可以再多一些,讓更多的人關注川菜文化、了解川菜文化、傳播川菜文化。川菜特色制品的制作手法在逐漸消失,一些特色川菜,諸如:鐘水餃、陳麻婆豆腐、賴湯圓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川菜文化以新的方式展現在大眾視野之中,那么離中國川菜走向世界也就不遠了。
參考文獻
[1] 范春鳴,姜麗.商務英語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2] 張虹.試析川菜菜名的文化意蘊[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
[3] 李璐.論川菜英譯中蘊含的文化現象的處理[J].赤峰學院學報,2016(7).
[4] 焦飏.論跨文化交際中川菜和川菜文化與川菜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以《中國川菜》為例[J].智庫時代,2019(3).
[5] 蔣浩然,李瑩.“川菜之魂”郫縣豆瓣的品牌之路[J].中國品牌,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