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戰場上,什么樣的隊伍能打勝仗?載入人類史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生產、生活相繼停擺。面對看不見的敵人,面對形勢每分每秒都在變化的戰場,肩負黨組織的信任,她協調3.8萬逆行“戰士”,帶頭沖鋒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前線。她是焦雅輝,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將領的帶兵能力對戰爭結果有決定作用,正如2500年前軍事思想家孫武所說,“識眾寡之用者勝”。從2月5日凌晨抵達武漢到4月27日返回北京,83天時間內,焦雅輝和中央指導組成員指揮、調度全國344支援鄂抗疫醫療隊投入“武漢大會戰”,用兩個月的時間守住了武漢,守住了湖北,為中國抗疫“大考”交上了歷史性答卷,為全球抗疫迎來了兩周窗口期。
從武漢返京僅隔離7天,還未來得及回家探望年近八旬的父母,5月4日接到國家衛健委領導的電話后,作為中央派出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成員,焦雅輝再次前往武漢,指導、協調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錯過了5月底給孩子過生日的許諾,錯過了與家人端午團聚的時光,錯過了老父親的生日,錯過了孩子住院的陪護,卻沒有錯過組織對她的召喚,沒有錯過武漢對她的期盼。只要組織召喚,立刻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這就是焦雅輝。
2月5日凌晨4點抵達武漢,上午九點就開始調研當地醫院床位情況。回憶起當時響應中央號召,調配醫療隊集中各地力量援鄂抗疫的工作,焦雅輝說:“第一次派醫療隊是在除夕那天,當時也是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一方面我們擔心春節期間很難派出大量醫護組建醫療隊,另一方面擔心由于武漢封城、防護物資缺乏進而影響醫務人員健康和安全,我們不希望他們再有任何感染或者任何意外。”
最困難的事同時卻也是最高效的事。焦雅輝說,組建醫療隊的工作之所以能夠迅速開展,在于很多醫務人員踴躍報名、自愿支援,并主動寫下請戰書。盡管“武漢大會戰”前期等待醫療隊的是緊缺的床位、緊缺的防護物資、爆發式增長的病例,以及并未完全了解的新冠肺炎疫情,但長期以來對于醫學的堅守與信仰打敗了對“敵人”的恐懼。在進一步擴充援鄂醫療隊伍、組織各省組建醫療隊時,為保證醫療隊更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焦雅輝倡議各省在組建醫療隊時成立臨時黨支部,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讓她倍感高興的是,各省醫療隊和武漢方艙醫院的患者群體都自發組建了臨時黨支部。黨支部一旦建立起來,就井然有序了,對于可容納2000—3800張床位的方艙醫院來說,秩序,是邁向“恢復健康、回歸安全”的第一步。
武漢封城,意味著醫療隊的生活條件將受到影響。很多醫療隊黨支部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帶頭克服缺人手、少物資等困難。焦雅輝記得,住在房間沒有窗戶的賓館,廣東醫療隊臨時黨支部克服困難,沒有提出任何生活方面的要求,毫無怨言。天津醫療隊最早到武漢時,定點醫院只是一個空架子,醫療隊抵達后要搬床搬設備同時承擔清潔工作。黨支部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醫療隊的生活領域,工作中也時刻不忘初心。共產黨員要到最危險的地方去,秉承這股面對困難第一個沖上去的勁兒,醫療隊的黨員們帶頭先進隔離病區收治病人,有時要面對當天計劃收治幾十個病人,實際上卻要收治上百個病人的工作任務。“這些工作都是靠我們的臨時黨支部發揮作用,我們的黨員自覺、主動做這些工作,帶動了非黨員,激發出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疫情期間很多醫務人員火線入黨,也是被黨員的精神和模范作用所感動。”焦雅輝說。
900萬留漢居民,累計確診并治愈5萬余人,追蹤到70余萬名密切接觸者。“武漢大會戰”為什么沒有打成“武漢大亂戰”?看著武漢從冬天走向春天,抗疫從失序走向有序,焦雅輝說,龐大的工作量背后,是國家醫療體系多年的硬件積累與學科積累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是醫務人員多年醫德醫風建設的體現,更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周密部署與強有力的指揮的體現。“受中央委派,孫春蘭副總理帶領中央指導組坐鎮湖北、武漢一線,指揮這場‘醫療大會戰,我覺得非常重要。武漢醫療資源很豐富,像同濟、協和、武大人民、中南等高水平醫院都作為定點醫院來收治重癥病人。同時,我們把全國1/10的重癥醫療力量都派到了武漢,對于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僅是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在抗疫過程中的表現也給焦雅輝留下了深刻印象。“武漢亞洲心血管病總醫院調集了所有醫務力量投入抗疫工作,拿出了整個醫院作為定點醫院收治病人。無論是公立醫院的醫務人員,還是民營醫院的醫務人員,都表現出了非常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在國家和人民危難時,義無反顧、逆向而行,大愛無疆。”
武漢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也是焦雅輝和她的戰友們的“無我”歲月。“睜開眼睛又是一天,沒有很明確的時間概念,沒想過什么時候返程。唯一想的就是怎么樣把病床擴出來,把病人都收進來。”對自己“無我”,對年輕同事的關心卻事無巨細。“焦局長除了是我的好領導外,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回憶起在武漢的83天抗疫工作,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的李靜告訴記者,當時的工作量很大,深夜里統計報表,工作組每天常常只能睡兩三個小時。李靜是工作組最年輕的成員,焦雅輝對從未有過前線工作經歷的她格外關心。“當時來得著急,冬天衣服不夠穿,焦局會拿衣服給我,有水果和牛奶,會馬上分享給我們,常常叮嚀要注意身體、加強營養,這在當時物資短缺、工作壓力巨大的‘至暗時刻顯得彌足珍貴。”李靜的工作內容包括督促和了解定點醫院患者收治、協調專家和調派醫療隊等。她說,是焦雅輝堅強、樂觀、果敢和堅決的榜樣力量激勵著她。“如果沒有這種力量影響我,我很難想象自己如何能撐過來。”
5月4日與焦雅輝一同從武漢抗疫一線返京隔離期間,在武漢負責醫療救治對接與協調的國家衛健委醫管中心的張競由再次收到了抽調指示,焦雅輝對她說,你家里孩子才3歲,分開快100天了,這次就別再去武漢了。“她不是那種只動嘴皮子、口頭上關心人的人,她是從實處替你考慮的人。”張競由對記者說,武漢抗疫初期,擴床是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涉及全局的關鍵問題,焦雅輝不僅要幫助醫院協調與醫療隊的銜接問題,還會向中央指導組反映醫療隊面臨的困難。“不論是武漢當地的醫院領導還是醫療隊的普通隊員都特別喜歡她,因為她是那種切實從醫院角度出發來幫醫院考慮問題的人,她向醫療隊提出問題、但在醫療隊遇到困難的時候,她不會袖手旁觀。她不是那種向下屬施壓‘你必須給我干的領導,她會盡一切努力來幫醫療隊協調、解決那些難以克服的困難。”現場辦公解決擴床問題,推動病理解剖工作開展,指揮轉運重癥病例,到所有醫院病區探望,鼓勵重癥患者。在張競由眼里,做到這些事,需要的是勇氣,更是擔當。
看到北京出現疫情反彈情況,焦雅輝立即組織北京和湖北的同行召開了視頻會,并在會上交流了武漢初期的抗疫經驗——快速提升核酸檢測能力,落實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早診斷要求;定點醫院騰空,集中收治病人等。沒有空話、套話、虛話,她把實戰中積累的經驗實實在在地分享給同行,為的是同一個目標:患者清零,復工復產。
作為技術領導者,她發揮了專業干部的專業素養;面對信息發達造就的“玻璃房子”工作環境,她敢于面對媒體的鏡頭,在陽光下開展工作;面對部分群眾對官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刻板印象,她用“踏實做人、務實做事”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眾多網民的心。這次疫情不僅暴露了防控技術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衛生官員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焦雅輝對本刊記者說,之所以出現類似問題,在于一些官員的個人能力不足,成長背景與其崗位不相適應。焦雅輝認為,新時代官員要勇于面對媒體,特別是當遇到百姓很關注的事情,一定要主動通過媒體去披露,讓大家看到實際情況,避免引發其他猜測。
她不僅懂業務、愛工作,更愛護她協調、指揮的3.8萬余名抗疫醫護工作者。今年2月,在《新聞1+1》節目談到醫護人員的安全時,焦雅輝說了這樣一番話:“在這一次疫情防控中,我們不需要任何‘英雄主義的號召,很多醫務人員都是自覺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在我看來,防護的關鍵在于防護用品供應要保障充足到位,同時讓醫務人員有合理的工作負荷,可以進行輪替,這樣才能真正保障醫務人員的安全。”在眾多熱血沸騰的英雄主義敘事中,焦雅輝這番客觀、清醒的話語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與點贊。不頌揚無謂的犧牲,強調科學的工作方法,把醫務人員的安全問題當作與抗疫同等重要的大事。
科技的力量與科學的決策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焦雅輝對本刊記者說:“這次抗疫一方面反映出國家的強大實力;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這次抗疫不僅在國內打了一個漂亮的救援仗,在發現病原體后第一時間就向全世界公布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這不僅意味著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可以根據基因序列開發檢測試劑,對于早發現病人、早隔離、早控制傳染源很有現實意義,同時也意味著為世界防疫抗疫贏得了寶貴時間。”
疫情期間,武漢方艙醫院的患者曾把方艙形容為“理想國”,原因是“國家為患者買單,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時不用考慮如何掙患者的錢,患者治療疾病時不用考慮如何省錢而不去看病不接受治療。”面對“不確定”的疫情,醫患關系和諧程度卻空前“確定”。原因何在?身在抗疫前線的焦雅輝早已關注到這個現象。她對本刊記者說:“之所以這次醫患關系空前的好,跟平常我們的醫患關系最大的不同,在于醫患之間剔除了經濟的因素。醫生不用考慮患者兜里有多少錢,我要掙你多少錢,醫生完全回歸了醫療的本質。作為患者來講,他也不需要考慮經濟負擔。武漢救治患者過程中,有的患者使用人工肺最久可達幾十天,醫療費用可達百萬元。”
焦雅輝認為,醫患關系一旦摻入經濟因素,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她對記者說,醫學是講究倫理的,它既是人文科學,也是社會科學。如果醫患之間一旦摻進了經濟的因素,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出現,違背醫學倫理的現象也會出現。此次包括方艙醫院、定點醫院在內的醫患關系空前和諧,重要原因是剔除經濟因素后的患者對醫生充滿了信任,而醫生對患者充滿了愛心。焦雅輝對本刊記者說,方艙醫院醫患關系和諧的現象是一種提示。公立醫院改革是世界性難題,在醫改過程中,無論是醫保、醫療、還是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的重點都是在圍繞經濟因素做改革,難點在于公立醫院通過什么樣的運行機制,能夠讓公立醫院維持它的公益性,讓醫生管好自己的這支筆,回歸到醫學的本源。
“下一步我們國家整體的醫改設定的既定方向、思路和目標都是明確的、清晰的,關鍵還在于要讓改革的措施真正落地。現階段之所以改革還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就是一些措施還沒有真正落地。我覺得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要時間。比如像現在醫療行為之所以不規范,是因為醫療服務價格的扭曲,它沒有體現出醫務人員的價值,所以醫療服務價格的改革還是需要進一步推動和完善。”焦雅輝同時說,現階段醫保仍處于低水平、廣覆蓋,老百姓個人支付部分的負擔仍比較重,為此,國家每年都在增加投入,并推進醫保的支付方式改革。一方面是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另外一方面是要通過經濟杠桿作用來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無論是推動藥品和耗材零加成,還是推動增加財政投入、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來完善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這些改革都在路上。下一步,我們的工作方向是,一方面要堅持我們既定的改革目標和改革方向,加快這些改革措施的落實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衛生領域改革。”
自1997年參加工作至今,焦雅輝在醫政醫改領域已耕耘了23年。礦難、地震、空難、爆炸案、烈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事件或重大傳染病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她多次奔赴一線,快速反應,組織傷員、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焦雅輝用她實實在在、經得起組織考驗和時代檢驗的行動,履行著她25年前入黨時許下的誓言:“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