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瑩


摘要 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地方文化、淳樸的民風民情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游客,現今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廣闊的前景。民族地區鄉村雖然具備發展旅游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但是民族地區鄉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困境。通過對鶴峰縣燕子鎮石龍洞村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個案研究,總結出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面臨著鄉村精英缺失、鄉風鄉情淡薄、民族文化消逝等現實困境,可通過培養和留住鄉村人才,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培育鄉風文明,營造和諧的鄉村氛圍;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這3項重要舉措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鄉村旅游;現實困境;路徑選擇;個案研究
Abstract Rural tourism attracts tourists with its unique local culture, simple folk customs and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broad prospects.Although villages in ethnic area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y also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Through a typical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Shilongdong Village, Yanzi Town, Hefeng County,it is concluded that rural development tourism in ethnic areas is faced with such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s the lack of rural elites, the lack of rural customs, the disappear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so on,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ethnic areas by cultivating and retaining rural talent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ultivating rural civilization, creating a harmonious rural atmosphere, excav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building a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 village.
Key words Rural tourism;Realistic dilemma;Path choice;Case study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的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1]。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鄉村旅游不僅成為培育鄉村經濟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需要,而且具有了改善鄉村環境、豐富鄉村經濟和修復鄉村文化等功能[2]。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對鄉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自然風光、鄉村民居和鄉村文化等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旅游產品,集觀光、游覽、娛樂、休閑、度假和購物為一體的一種旅游形式。它具有鄉土性、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高效益性、低風險性以及能滿足游客回歸自然的需求性等特點[3]。
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地方文化、淳樸的民風民情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游客。尤其是民族地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封閉的自然環境不僅孕育了豐富且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如民間信仰儀式、民族歌舞、特色民居等,還形成了以倫理道德為基本生活準則的傳統鄉村共同體,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圣地。但是民族地區鄉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境。筆者通過對鶴峰縣燕子鎮石龍洞村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個案研究,吸取經驗,反思教訓,總結出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面臨著鄉村精英缺失、鄉風鄉情淡薄、民族文化消逝等現實困境,可通過培養和留住鄉村人才,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培育鄉風文明,營造和諧的鄉村氛圍;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這3項重要舉措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 石龍洞村旅游發展概況
1.1 石龍洞村的基本情況 石龍洞村地處恩施市鶴峰縣東部,距鶴峰縣城15 km,國土面積12.31 km2,其中現有耕地面積約121.87 hm2,茶園面積約32.00 hm2,林地面積約1 109.33 hm2,平均海拔接近1 100 m,森林覆蓋率90%,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茶葉、箬葉、藥材、林業和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村里的主導產業。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266戶、共計766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居79.3%,是典型的民族村。
1.1.1 自然資源富集。集山、水、洞、林于一體,溶雄、奇、險、幽于一爐的石橋洞村主要因“洞”得名,穿村而過的石龍河潛入地下,一個洞吞沒了一條河,神奇的石龍洞因吸引眾多游者尋幽探險而聲名遠揚。
1.1.2 地理位置優越。位于湖北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4A級滿山紅景區、東方仙本那“太空船”所在地屏山、世界最大坡立谷董家河四大景區的腹地。
1.1.3 文化底蘊厚重。石龍洞村由“史”得名,萬里茶馬古道,石龍古老驛站,各地的茶商和墨客云集于此。明末清初之際,著名詩人顧彩曾在此地盤桓數月,觀景吟詩作賦,樂不思歸,留下了“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許奇”的深情感慨,有文化活化石之稱的“儺愿戲、三棒鼓”,還有賀龍元帥領導紅軍開展紅魚溪等狙擊戰的戰場遺址。
1.1.4 交通條件便捷。距鶴峰縣城僅15 km;鶴南省道穿村而過;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宜來高速鶴峰東段。北進恩施、東出宜昌、南抵張家界,可實現“2小時交通圈”。
1.1.5 基礎設施完善。修建旅游公路4 km,并且全部路面硬化到位;6 m寬1.3 km長的快速旅游通道已開通;電力、通訊、飲水等重要基礎設施已基本建設完成。
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的優勢或獨特的地方文化及典型的“生態、立體”農業是發展“鄉村旅游”應具備的條件[4]。石龍洞村具備發展旅游的各項條件。
石龍洞村先后被評為“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湖北省綠色幸福示范鄉村”“恩施州魅力鄉村”“最美市場主體”和“恩施州美麗鄉村”。該村發展旅游的總體定位為“一谷四區”,即以“哈葫蘆養生谷”為游覽中心,以“三里荒硒氧度假區”“石龍河濱河民宿區”“雷打巖生態體驗區”“石龍洞峽谷探幽區”四大景區為輻射區。
1.2 石龍洞村發展旅游的的路徑
1.2.1 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匯聚“鄉賢”力量。受到市場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影響,眾多年輕力壯的農村青年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選擇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人口空心化現象嚴重,村中呈現出一片蕭條的景象。
目前鄉村發展旅游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人才。一些擁有鄉土情懷的成功人士雖然在外事業有成,但是還深深地依戀著家鄉,希望能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2016年初,村民鄭孝奎回鄉參加黨組織生活,看到曾經美麗熱鬧的故鄉發展落后,便毅然放棄城內成功的事業,回鄉創業,于2016年7月創辦鶴峰石龍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 000萬元,后于2017年與同樣富有鄉情鄉愁的港商田紅霞合資創辦了鶴峰哈葫蘆生態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他們在石龍洞村發展旅游,不僅增加了鄉親們的收入,還逐步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村民鄭孝奎先生有知識、有資財、有道德,重返鄉村,助力家鄉發展。港商田紅霞雖然不在家鄉,但是通過現代通信技術與家鄉取得聯系,委托其兄田洪濤全權代理旅游公司日常事務。他們都是富有鄉土情懷,愿意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的鄉賢志士,不僅投入大量資金,還以鄉村振興規劃為藍圖,協助村兩委一同制定《石龍洞村村莊規劃》,響應黨中央發展鄉村旅游的號召,聚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休閑農業試點村,努力將石龍洞村建成世人向往的現代“歸園田居”。
1.2.2 挖掘鄉村文化娛樂資源,開發參與型項目。石龍洞村集山、水、洞、林于一體,溶雄、奇、險、幽于一爐,景色優美。石龍洞村不僅充分利用了天然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建成了以有機茶、水果、蔬菜、中藥材等農產品為主的綜合性特色產業開發基地近66.67 hm2,其中包括高山生態馬鈴薯、生態果園、花海、有機生態茶園,并將生態農業與參與性旅游結合起來,開放生態農業區,建設高效果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提供有機茶園采茶、生態果園摘水果、花海賞花等參與型旅游休閑項目,而且還打造了哈葫蘆田園綜合體,投資建成橫跨石龍洞峽谷的一座玻璃橋和步步驚心彩虹橋。
這類將生態農業和峽谷探險相結合起來的參與型旅游項目,一方面,滿足了游客親近美麗的大自然,享受鄉村田園生活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迎合了現代年輕人追求刺激的需求。民族地區的農旅融合產生了農業旅游、休閑農業、村寨旅游等新興形態,其本質是產業融合,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5]。石龍洞村旅游把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緊密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使傳統農業注入了現代旅游的新血液。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鄉村旅游的蓬勃興起和發展為中國的農村、農業和農民開辟了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1.2.3 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培育良好鄉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通訊工具逐漸進入了石龍洞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加上近年來石龍洞村積極發展旅游,外來人和本村人的文化思想觀念發生碰撞,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村民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思想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一部分村民不再像以前維護著石龍村的整體利益,而轉之維護個人利益,這使得石龍洞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極易產生利益糾紛,不利于鄉村旅游的持續長久發展。發展鄉村旅游要營造和諧的鄉村環境,石龍洞村堅持“立德鑄魂”,建設文明鄉風示范村。一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開展文化教育,組織村民進行文明實踐活動,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是建設“易滿成工作室”(2019年4月,鶴峰縣燕子鎮司法所原所長易滿成獲評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發揮榜樣效應,學好人,做好事。
1.3 石龍洞村發展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1.3.1 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服務質量不高。近年來,民族地區的民宿產業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存在著規劃滯后、基礎薄弱、低水平經營、管理缺位等突出問題,急需在特色、文化、管理、市場、協同等方面予以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6]。
石龍洞村在石龍河濱河民宿區建有土家吊腳樓特色民居、園林小別墅和經濟實惠的中低檔民宿。仿建的土家吊腳樓特色民居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猶如一曲凝固的土家族古歌,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和表現出土家族的社會發展、民族文化和藝術才能,是土家族建筑與藝術相結合的典范,“看風水”“拜山神”“祭魯班”“砍梁木”“銳福事”等民俗事象在吊腳樓建造中的大量出現,充分顯現土家族濃郁的鄉風民俗,游客住入其中能感受到土家族的民族風情。園林小別墅富有現代色彩,精致小巧,舒適度更高。中低檔民宿在旅游高峰期可接納更多游客,提高了景區的接待能力。3種不同風格的民宿相互協調,不僅充分滿足了各類游客的需求,還體現了當地民族特色與現代建筑元素相結合的設計理念。
雖然石龍洞村的民宿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其在經營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石龍洞村的村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自身素質不高。村民的身份從農民轉變為專業服務人員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服務觀念淡薄、服務質量較低及工作銜接度較低等,導致服務者和游客之間可能產生誤會,影響旅游者的游玩體驗,進而影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3.2 未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產品趨于同質化。石龍洞村依靠其自然資源富集的優勢,開發了農旅融合的休閑生態旅游項目,但是石龍洞村在旅游開發中忽略了對文化資源的挖掘。
石龍洞村位于民族地區,不僅有土家族哭嫁、儺戲、三棒鼓、土家語等精神文化,還有紅魚溪等狙擊戰戰場遺址、土家族吊腳樓、土家織錦、土家臘肉臘魚等物質文化,但是在石龍洞的旅游開發中,對于當地精神文化的挖掘幾乎沒有,對于本民族物質文化的挖掘也較少。這一方面是由于現代文明的入侵,民族文化逐漸消逝的現狀所致,另一方面在于村兩委死板按照上級部門的指示去規劃建設鄉村,盲目借鑒發展勢頭較好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進行統一規劃。而輔助村兩委進行旅游規劃的石龍洞新鄉賢多屬于經濟鄉賢,文化鄉賢缺失,對于富有文化特色、地域傳統和民族風俗的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影響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1.4 石龍洞村發展旅游的經驗和教訓 石龍洞村發展旅游有著先天的自然優勢和獨特的文化優勢,雖然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是忽視了對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使之無法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要。總結起來,首先,雖然石龍洞村充分利用其自然資源,開發參與型和峽谷探險型相結合的旅游項目,迎合了游客欣賞田園風光、融入鄉村生活及追求刺激的心理,但是卻忽視了對游客最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第二,石龍洞村新鄉賢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與建設,對石龍洞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可是石龍洞村并沒有建立一套激勵新鄉賢回歸的體系,一是新鄉賢數量少;二是新鄉賢的類型單一,多為經濟鄉賢,文化鄉賢少;三是石龍洞村未與在外精英保持聯系,新鄉賢回鄉參與家鄉建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三,石龍洞村之所以服務專業人員匱乏,服務質量較低,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數村民的文化水平較低且缺乏經營意識,新型農民較少。
總的來說,石龍洞村具當前大多數鄉村發展旅游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從石龍洞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吸取經驗,反思問題,分析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的現實困境,并提供一些針對性建議。
2 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現實困境
2.1 鄉村精英缺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充足的就業機會和完善的基層設施條件吸引著鄉村青年涌入城市工作生活,農村隨處可見的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城市的繁鬧和鄉村的落寞形成鮮明的對比,鄉村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困境。首先,表現在村兩委班子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其次,在鄉成長、在外發展的精英人士缺少反哺家鄉的平臺。再者,在鄉村民大多無經營發展理念,新型農民缺失。
2.2 鄉風鄉情淡薄 在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的過程中,石龍洞村由傳統的“熟人社會”逐漸轉化為了傳統和現代交織的“半熟人社會”,村民之間的接觸和交往越來越少,倫理道德規范不再是鄉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反之,追求經濟利益成了大多數村民的行事邏輯,地方性知識的缺失使得傳統小共同體趨于瓦解,在現代契約精神也尚未建立的情況下,石龍洞村村民既無道德約束,也無法律意識,鄉風鄉情淡薄,鄉風文明渙散。
2.3 民族文化消逝 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的民族地區,人們在出生、生病、結婚、死亡等生命的關鍵節點,為了祈求神靈的庇佑,會請巫師開展民間儀式來免除災禍,迎接幸福。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也創造出款式風格各異的民族服飾和民族歌曲。各民族不同自然環境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特色民居,如土家族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藏族碉房、傣族竹樓及蒙古族的蒙古包。如今,一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許多村民不再相信神靈,民間儀式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二是隨著建筑工藝的提升,現代民居與傳統特色民居相比舒適度更高,大量的老舊的特色民居被拆除。三是人們審美觀發生改變,服飾的類型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更多的是追求個性而不是民族性,使得民族服飾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四是網絡通信技術日益發達,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聽各類流行歌曲,不再局限于曲調單一的民族歌曲。對游客極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面臨著逐漸消逝的風險。
3 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徑選擇
3.1 培養和留住鄉村人才,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精英是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的人才保障。在“國權不下縣”的傳統社會中,鄉紳在鄉土社會中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利用自身的權威和錢財,建設鄉村,維護著一方的安寧。現在國家的權力延伸到鄉村,村兩委是由國家賦權的基層組織,領導著鄉村各項事業的開展,新時代的鄉賢則主要輔助村兩委開展各項工作,是村兩委的智力庫和監督者,在村兩委和新鄉賢的帶領下,新型農民是進行鄉村旅游建設的主體力量。新時代的鄉土社會通過這3類人才的相互配合,共促鄉村旅游發展。
村兩委班子成員要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搭建鄉村旅游服務平臺,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協會等,并通過個人能力申報項目來獲取發展旅游的資金,這就要求村兩委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服務意識,定期開展能力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會有助于提升其文化水平和服務意識。
一般認為,新鄉賢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有資財、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能影響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并愿意為之做出貢獻的賢能人士[7]。他們雖然在城市拼搏多年,但是一直深深依戀著家鄉,不僅擁有現代知識觀念,還對家鄉的傳統文化了解頗深,是連接傳統和現代的橋梁和紐帶,可通過自身的品德素養培育文明鄉風,利用自身的資財和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投資鄉村旅游項目,輔助村兩委制度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為了吸引新鄉賢返鄉發展鄉村旅游,首先,可修建宗祠,編寫族譜,讓鄉村充滿歷史感,認祖歸宗有地可去,有書可尋。其次,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增加同鄉人的感情,與在外精英保持聯系,讓他們了解家鄉發展動態,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其返鄉建設家鄉。第三,組建鄉賢參事會,一方面為新鄉賢參與家鄉建設提供平臺,另一方面,促進集中權威的形成,有利于提高話語權。第五,開展最美鄉賢評選活動,給與一定的榮譽激勵。最后,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不僅要吸引鄉賢回村,還要讓鄉賢愿意長久的留在鄉村,助力鄉村發展。
鄉村旅游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最終還是得靠鄉民,培育新型農民,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投身于鄉村旅游的建設之中,通過辦民宿、生態農家樂、生態采摘園,或者開小商鋪售賣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飾等方式獲取經濟收益。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顯得至關重要,首先,開展鄉村旅游促發展教育宣講會,讓更多的村民了解旅游將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并鼓勵村民成為鄉村發展旅游的一員。其次,開展服務技能培訓活動,提高村民的專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第三,開展市場分析培訓會,提高村民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市場分析能力,樹立合作共贏的現代經營理念,根據各地游客的喜好和游玩高峰期來進行合理的經營決策,以鄉土自然和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專業化的市場分析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的商業模式為手段,及時深入研究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把握鄉村旅游的市場趨勢,避免資源的浪費。最后,以土地聯合經營為核心,聯合新型農民形成合作經營組織,綜合利用鄉村的景觀資源和農業景觀,建設鄉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推動鄉村旅游的規模發展[8]。集村兩委領導班子、新鄉賢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3類人才之智,互相配合,優劣互補,共促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3.2 培育文明鄉風,營造和諧的鄉村氛圍 在傳統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鄉村正在經歷轉型陣痛期。一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宗族社會逐步瓦解,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作用減少,村民不再畏懼宗族長老等民間權威的管教。二是隨著行政村的建立,村莊范圍的擴大,鄉村已不再是信息對稱的熟人社會,逐漸轉變為了半熟人社會,從而導致道德輿論成本降低。三是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傳統的鄉村整體觀越來越弱,現代的個人獨立逐利觀越來越強且逐漸成為村民的主流思想。尤其是近年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一些長期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回鄉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受到現代化市場經濟影響的村民,不再以倫理道德為價值判斷標準,轉而以獲取最高利益為第一追求,鄉風不再如往日般淳樸,許多村民不再以村莊的整體利益為首位,而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村莊內聚力降低,產生了一些損壞雙方利益的惡行競爭行為和欺騙消費者的不正當牟利行為。
淳樸的鄉風鄉情是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的精神動力。首先,通過創辦文明實踐活動室,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如在鄉村旅游地開展清理垃圾、免費導游、提供愛心雨傘等志愿活動。其次,開展“最美”評選活動,對在村內致力于旅游事業、維護景區公共利益、不計個人得失的村民,頒發榮譽證書,發揮好人效應。第三,在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村民、當地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而且處于動態變化發展之中,確保各主體之間利益分配均衡,讓各經營主體公平、公正地獲取收益,避免因為產生利益糾紛,破壞互助互愛的旅游氛圍,促進鄉村旅游良性循環。最后,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文化鄉賢主持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村內營造一種團結互助、崇德尚賢的良好氛圍,使鄉村旅游區成為游客忘記煩憂的圣地。
3.3 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 旅游業是經濟行業,更是文化行業,旅游一定程度上是對“他文化”的一種欣賞和探求[9]。眾多民族鄉村憑借著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開發溶洞探險、峽谷游、農業采摘觀光園等淺層次的游玩項目,但是卻忽視了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深層次文化資源,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民族文化本身在不斷地消逝之中,另一方面也由于鄉村旅游開發者對文化旅游資源的不重視,盲目照抄其他旅游業較為成功的鄉村發展模式,卻忽視了各地之間的差異性。
獨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的文化支撐。在民族文化逐漸失去受眾的今天,鄉村旅游這個媒介可以對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保護和傳承作用[10]。首先,重視文化鄉賢的作用,評選其為民族文化傳承人,給與一定的經濟報酬,挽救瀕臨消失的文化資源,傳承民族文化,并將其轉化為鄉村旅游資源。其次,建設鄉村文化長廊和村民文化廣場等文化活動場所,開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動,諸如民族歌舞、民間儀式等都是表演的內容,將民族文化由生活的后臺搬往表演的前臺。第三,恢復和重建民族特色民居,打造一個鄉村文化空間。不同民族的民居風格各異,其不僅是當地自然環境的反映,還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恢復和重建民族特色民居,并將其開發成特色民宿供游客居住體驗,讓游客能直觀且快速的察覺到異民族文化特色,成為鄉土社會中的一員。最后,開辦原滋原味的農家樂,烹飪民族特色飲食,農家樂的食材選用自家種植的蔬菜、喂養的家畜,采用傳統特色烹飪法,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美食,讓游客住其所住,吃其所吃,樂其所樂,想其所想,感受最本真的民族文化。
4 結論
因鄉村旅游與鄉村緊密的關聯性,以及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功能,故鄉村旅游被廣泛地認為可成為拯救凋敝鄉村的一種重要內生力量[11],其在民族貧困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村民脫貧致富、鄉村產業聚集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具有諸多好處和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是大勢所趨,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存在鄉村精英缺失、鄉風鄉情淡薄及民族文化消逝等現實困境,通過培養和留住鄉村人才、培育鄉風文明和挖掘民族文化內涵這3項舉措,激發民族地區鄉村發展旅游的內生動力,形成在村兩委的領導下,新鄉賢帶領新型農民在不破壞自然和文化生態的前提下,營造和諧美好的鄉村旅游環境,打造農旅和文旅相結合的民族村旅游發展新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注重社區的權益[12],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5-02-02(001).
[2] 宋明軒,謝春山.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理念、歷程和模式比較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385-391.
[3] 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3):8-10.
[4] 楊旭.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J].旅游學刊,1992,7(2):38-41,61.
[5] 張莞.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農旅融合提升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9(4):44-46.
[6] 李俊杰,李云超.關于民族地區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3):70-75.
[7] 胡鵬輝,高繼波.新鄉賢:內涵、作用與偏誤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20-29.
[8] 王云才,許春霞,郭煥成.論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J].干旱區地理,2005,28(6):862-868.
[9] 尹振華.開發我國鄉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2004,19(5):40-44.
[10] 盧世菊.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J].理論月刊,2005(8):70-72.
[11] 尤海濤. 基于城鄉統籌視角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5.
[12] 曹端波.西南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8,27(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