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柱亭 李靜 秦紹釗

摘要 為明確鉤藤種植區害蟲發生情況,連續4年對劍河鉤藤種植基地進行蟲害系統調查。結果表明,在國內首次記錄了鉤藤害蟲7種,其中可以造成嚴重為害的有6種;普遍發生且為害嚴重的有2種;對7種害蟲為害特點進行了描述。該研究將為鉤藤害蟲防治措施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鉤藤;害蟲種類;劍河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pests on Uncaria rhynchophylla,the pest of Uncaria rhynchophylla? planting base in Jianhe was surveyed during the past four years. There were seven species of pests in Uncaria rhynchophylla, which were only first recorded,including six serious diseases and two generally serious kinds;the damage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even species of pests we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reatments at Uncaria rhynchophylla .
Key words Uncaria rhynchophylla;Pest species;Jianhe
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是茜草科鉤藤屬常綠木質藤本植物,又名鷹爪風,是我國的重要藥材[1]。鉤藤具定驚、息風、清熱和平肝之功效;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感冒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2]的治療。鉤藤植物的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貴州、福建、江西等地[3]。貴州省劍河縣鉤藤野生資源豐富,是國內多家制藥廠 50 多個中藥制劑的主要原料,并大量出口于日本、韓國等國家[4]。劍河鉤藤是貴州道地藥材,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種植面積約4 000 hm2[5],栽培和野生資源年供應量達3 500 t,是國內最大的鉤藤種植地。目前關于鉤藤的研究多集中在鉤藤的成分分析、資源調查、藥理作用、臨床應用、育苗及栽培方法和苗期病蟲害調查[1],但其規模化種植基地蟲害的研究極少。鑒于此,筆者對劍河鉤藤生產中蟲害進行調查,以期為劍河鉤藤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
貴州省劍河縣關口種植基地、擺尾種植基地、臺沙種植基地等。
1.2 調查方法
2015—2018年于鉤藤生長季節,每隔15 d調查1次,根據基地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抽樣,選取3個不同生境或者間隔100 m以上地塊,每個生境或地塊調查50株;對蚜蟲、粉虱和潛葉害蟲,進行分級抽樣,每株選取東南西北4個方向的4個主枝,對4個主枝的所有側枝和葉片進行調查;對個體較大的食葉害蟲和蛀干害蟲,進行整株調查。害蟲密度調查為直接觀察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害蟲種類鑒定
通過4年對劍河鉤藤的主要蟲害系統調查,首次鑒定并記錄了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潤楠皮粉虱(Pealius machili Takahashi)、大褐斑小卷蛾(Semnostola magnifica Kuznetsov)和鉤藤潛葉細蛾(Corythoxestis sunosei Kumata)在鉤藤上的為害;另外3種害蟲暫未鑒定出具體種類(表1)。
2.2 幾種害蟲的鑒定和發生特點
2.2.1 棉蚜。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喬格俠研究員鑒定。棉蚜是鉤藤上發生最普遍的害蟲,主要為害嫩梢和嫩葉,各種植基地均有發生,在劍河一年發生24~26代,以卵越冬。棉蚜為害時間為4—11月,6—10月是主要為害時期。夏季高溫階段種群數量下降,田間發生動態表現為雙峰型。棉蚜在鉤藤上為害率高達95.60%,平均單株蟲量高達76.05頭,瓢蟲為田間主要天敵種類。
2.2.2 潤楠皮粉虱。揚州大學杜予州教授鑒定,國內首次報道。潤楠皮粉虱在其他作物上的為害國內未見報道,在部分上年未采收的鉤藤基地為害嚴重,周圍有保護地的育苗基地和種植基地為害重,主要為害幼嫩葉片,為害率高達98.00%,為害程度極高,后期葉片變黃脫落。主要為害時間為6—9月,世代重疊嚴重。
2.2.3 鉤藤潛葉細蛾。山東師范大學劉騰騰博士鑒定,國內首次報道。鉤藤潛葉細蛾在劍河鉤藤上的發生時期為4—11月,一年發生3~4代,潛入葉片為害,以幼蟲或蛹在鉤藤葉片中越冬。其在鉤藤上的為害程度較高,百株蟲口數高達116,為害率隨著發生代數的增加而上升,后期達100%。
2.2.4 大褐斑小卷蛾。凱里學院劉紅霞博士鑒定,國內首次報道。大褐斑小卷蛾在其他作物上的為害國內尚未見報道,在鉤藤上為害程度不高,主要為卷葉為害,7月為害較多,為害率為6.37%,被害株多為重度為害。
2.2.5 葉甲。尚未鑒定出種類。葉甲是以成蟲為害鉤藤的幼嫩葉片為主,造成孔洞或者缺刻,發生期6—9月,6、7月發生嚴重。不同種植區發生差異較大,有種植區未發現為害,有種植區為害率達100.00%,且為害級別達到嚴重為害程度。
2.2.6 大毛蟲。未飼養出成蟲,故尚未鑒定出具體種類。發生期為6月,為害率0.67%~50.00%,被害株為害嚴重,食量大,整枝葉片全部吃光,周圍無葉片時可取食嫩莖,上一年或多年不采收鉤藤園為害嚴重。
2.2.7 蛀莖蠹蛾。未飼養出成蟲,暫未鑒定出具體種類。發生期6—8月,多在莖基部為害,可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脫落、整株死亡。路邊種植為害嚴重,嚴重發生區路邊植株為害率高達32.00%,不同種植區發生率在5.00%~32.00%,被害植物鉤藤基部多有雜草等覆蓋物。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記錄了鉤藤病蟲害有7 種,4種已鑒定種類均為國內首次報道。其中發生普遍且為害嚴重的為棉蚜和鉤藤潛葉細蛾,其余種類在不同種植區發生情況不同,除大斑小卷葉蛾外,另外4種害蟲均可在不同種植地造成嚴重為害。
蚜蟲世界已知4 400 余種,我國蚜蟲已知1 000 余種。蚜蟲取食植物的韌皮部,吸取植物汁液,具有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復雜多樣的生活周期、卵胎生等特征。營孤雌生殖方式的蚜蟲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而且生長速度很快[6],因為蚜蟲種類多,故在很多植物上均有蚜蟲的為害。棉蚜是一種世界性、多食性害蟲,其寄主種類超過600 種植物[7]。棉蚜喜食嫩尖,鉤藤為周年生長的常綠藤本植物,芽尖持續分化生長,為棉蚜提供了良好的取食條件,故棉蚜在鉤藤上為害較嚴重。有多篇文章記錄了蚜蟲對鉤藤的為害,除一篇文章記錄為黃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8]外,其他均未鑒定到具體種,這也可能存在不同種植區或不同地區為害蚜蟲種類不同,或者多種蚜蟲同時為害,優勢種不同的情況。棉蚜寄主廣泛,可形成多種寄主專化型[9],棉蚜在鉤藤上長期為害,也可能形成相應專化型。棉蚜在鉤藤春季發芽后開始為害,主要為害嫩梢嫩葉,但因鉤藤生長迅速,蚜蟲不斷向新發嫩梢轉移和螞蟻對所分泌蜜露的取食,所以并未因蜜露的大量積累出現霉污現象,且在其發生嚴重的7—10月,鉤藤可收獲側枝數量已經基本長齊,其為害對產量影響不大,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傳播病毒病對鉤藤的影響,目前已發現鉤藤病毒病發生逐年上升,是否由其傳播猶未可知。
潤楠皮粉虱的鑒定,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排除是煙粉虱可能后請美國同行初步鑒定認為是Pealius splendens(David,Sundararaj & Regu),后經杜予州教授鑒定為潤楠皮粉虱,這是其在鉤藤上為害的首次報道,在國內僅在攀西地區桑樹上為害的報道[10]。調查發現有其他粉虱種類的存在,也可能在不同種植區存在不同粉虱種類為害或不同種類粉虱作為優勢種為害的可能。在有育苗棚的種植基地,育苗棚旁邊的植株粉虱為害普遍嚴重,主要是因為保護地為粉虱提供了越冬場所,春季粉虱從保護地遷入周圍種植區導致。
鉤藤潛葉細蛾是國內首次報道為害經濟作物,發生普遍且周年為害,一年發生3~4代。高發期百株蟲口數達116,為害率隨著發生代數的增加而上升,后期達100%。其為害造成的潛道和葉片卷曲和脫落影響鉤藤光合作用和營養形成,但具體可采收側枝被害率達到多少才對鉤藤產量有較大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
大褐斑小卷蛾是國內首次報道為害經濟作物,發生較輕,為害率較低,目前并非主要害蟲,后期是否因為種植區的穩定種植和面積擴大上升為主要害蟲,尚未可知。
葉甲的為害不同種植區差異較大,2018年首次發現為害,有的種植區未發現為害,但發生為害的種植區為害程度很高,整株被害葉片達80%以上,葉片被取食面積達30%以上,但一年只有5—6月一個為害高峰期。
大毛蟲為害時間很短,主要為6月中下旬,因其6月底7月初化蛹后在后期未見到繼續為害,故推測其一年發生一代,因不知道其化蛹環境,故未飼養出成蟲進行種類鑒定。在所有調查鉤藤種植區均發現其為害,為害情況差異較大,為害率為0.67%~50.00%,管理粗放,靠近山林,上一年度或多年不采收鉤藤園為害嚴重,故推測也可能此蟲喜食寄主并非鉤藤,只因鉤藤為常綠植物,一代發生期為害鉤藤,二代為害其他寄主。
蛀莖蠹蛾因多在莖基部為害,可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脫落、整株死亡,其為害率雖然不高,但一旦為害,對鉤藤的為害就十分嚴重,需引起重視,進行植株基部清理,防治其幼蟲鉆蛀。
參考文獻
[1] 楊琳,莫章刑,文升祥,等.貴州道地藥材鉤藤育苗期病蟲害種類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5):156-157,166.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240.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71卷 第1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55.
[4] 羅鳴.劍河鉤藤優良品系篩選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5.
[5] 高曉宇,王科,何騰兵,等.劍河縣鉤藤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8):1240-1242.
[6] 黃曉磊,喬格俠.動物學——蚜蟲類昆蟲生物學特性及蚜蟲學研究現狀(1)[J].中國學術期刊文摘,2006,12(7):4-5.
[7] LOMBAERT E,CARLETTO J,PIOTTE C,et al.Response of the melon aphid,Aphis gossypii,to hostplant resistance:Evidence for high adaptive potential despite low genetic variability[J].Entomol Exp Appl,2009,133(1):46-56.
[8] 曾令祥.藥用植物病蟲害[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7:501-503.
[9] 嚴林,郭蕊,李亞娟,等.枸杞棉蚜形態和生物學特性研究[J].昆蟲學報,2017,60(6):666-680.
[10] 王向東,羅林軍.攀西桑粉虱的形態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3):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