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世鴻 張程岑
3月中旬以來,湄公河流域部分國家春季大規模燒荒和森林野火造成跨境煙霾,導致我國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空氣質量下降,加上氣候異常和新冠疫情影響,跨境煙霾防控工作形勢嚴峻。如果流域國家起火點數量持續增長,其現有的森林防控、公共衛生體系將難以應付,并給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瀾湄合作)帶來挑戰。
當前,湄公河國家全境已進入跨境煙霾監測最高警戒等級,起火點數量呈爆發趨勢。據東盟氣象中心4月19日統計,今年3至4月,緬甸起火點總共有43074個,老撾33164個,泰國7684個,越南5169個,柬埔寨4828個。4月19日,湄公河流域國家多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突破150,越南河內、泰國清邁、緬甸仰光位列世界空氣污染最重城市前十名,空氣處于不健康狀態。由于起火點多集中在泰國、緬甸、老撾三國交界處,火勢及煙霾持續向北向東擴散,對我國云南和廣西空氣質量影響最嚴重,廣東、海南、貴州的部分城市也先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染。
今年初,湄公河流域國家對火災和煙霾防控工作做了部署,要求在雨季來臨前盡量保護好水源,并告誡居民減少外出和佩戴口罩。柬埔寨推出七項措施,包括嚴防森林火災、禁止燒荒毀林、及時上報火情、禁止開發火燒后的森林等。老撾派出6000多人撲救與我國云南省接壤的烏多姆賽省林火。緬甸發布區域防火工作通知并努力制定2020年《消防安全法》。泰國加強火災救援隊伍建設并擬定新法應對北部的山火與煙霾。面對西南方的煙霾壓力,我國云南省啟動了大氣污染防治緊急預案,調整森林防火計劃,加緊建設邊境防火隔離帶,嚴格排查并控制城市氣體污染,增加噴水降塵頻率。但中國單方面的管控作用有限,且成本極高。
湄公河流域國家的上述措施也未見實效。4月初,東盟氣象中心稱湄公河流域地區日均高溫和干旱概率高于往年,大范圍的火災和煙霾或將持續至6月。
湄公河流域國家易生煙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各國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煙霧易于積聚;受季風和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旱季持續缺水,加劇煙霾浮動。二是經濟結構單一,很多地方的農業仍采取燒荒墾地模式。三是大量鄉村地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消防意識薄弱,缺少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四是部分國家機構冗雜、法制不健全,妨礙了煙霾的治理與國際合作。
跨境煙霾的產生是多方面的,其影響不限于流域國家內部的社會環境,也影響瀾湄合作,主要表現在:首先,煙霾降低空氣能見度,影響城市交通運輸、旅游和建筑施工,增加呼吸道疾病發生概率,公共衛生服務負擔隨之升高。其次,煙霾籠罩使日照平均減少10%~15%,降低農作物的營養儲存和生長速度,加劇干旱和火災隱患,影響湄公河流域國家稻米生產和出口。再次,跨境煙霾爆發期間,大范圍火災所釋放的碳氧化物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加劇了空氣污染治理難度。
近年,來自中南半島的跨境煙霾飄入中國西南省份明顯增多,中國境內防控只能通過控制自身排放來降低污染濃度,整體管控作用不大,有必要利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合作機制推動協同應對。2018年1月發布的《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規劃(2018~2022)》明確提出,要推進建設瀾湄環境合作中心,制定“瀾湄國家環境合作戰略”,制定并實施“綠色瀾湄計劃”。在東盟內部,特別是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之間,富有跨境煙霾治理合作的經驗,瀾湄合作機制也可與之對話,交流借鑒。![]()
本文責編 王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