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祥 蘇國

【摘 ?要】熱電聯產,因其節能效益顯著,是熱電廠普遍采用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下,一個生產過程中生產電力和熱力兩種產品,生產經營成本要在電力和熱力兩種產品間進行分配,分配的參數是生產過程中電力和熱力的標準煤耗量,通常通過計算“供熱比”來分配生產經營成本。
【關鍵詞】熱電廠;聯產成本;核算
一、現階段熱電廠熱電聯產成本核算辦法分析
計算供熱比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熱量法(熱電聯產好處歸電法)、實際焓降法(熱電聯產好處歸熱法)、效益折中法等。前兩種方法分配結果不合理,后一種方法因焓值、環境溫度等都是瞬間值,不具有可操作性。
各個熱電廠普遍采用《熱電聯產能效能耗限額計算方法DB21/1621-2008》的行業標準,進行電力和熱力成本核算。其中第3章(強制性條款)同時規定了單位供熱標準煤耗:≤40.5千克/吉焦和單位供電標準煤耗:≤330克/千瓦時[300MW機組(300MW-350MW)]。于是,各個熱電廠通行的做法是:把單位供熱標準煤耗(br≤40.5kg/GJ)“限額”當“定額”,鎖定供熱煤耗。這樣計算的結果是:單位供電煤耗隨供熱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單位供熱煤耗卻始終保持不變。由此而計算出的“供熱比”脫離實際,扭曲了兩種產品的成本計算結果。下面,以內某電廠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該電廠裝機2臺350MW發電機組,實行熱電聯產的生產方式,主要產品是電力和高溫水及工業蒸汽。2019年各月份供熱(含高溫水和工業蒸汽)量、供電量和計算的單位標準煤耗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非供暖期的4-10月份,供電單位標準煤耗均在300克/千瓦時以上,10月份達到326克/千瓦時,接近《熱電聯產能效能耗限額計算方法DB21/1621-2008》的上限330克/千瓦時;而在供暖期的1、2、3、11、12五個月的供電單位標準煤耗均低于260克/千瓦時,最低達到215克/千瓦時,是最高限額的65.15%,且與供熱量存在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在供暖期,存在熱電聯產的節能效益。而電廠的燃料分配無視這種節能效益,把供熱單位標準煤耗鎖定在40.5千克/吉焦,全部節能效益都作為供電煤耗節約,使得供電單位煤耗隨著供熱量的增加而降低。
按這種方法計算當月供熱煤耗量,計算當月的供熱比:
供熱比=當月供熱量×供熱單位標準煤耗/當月總煤耗量,
供熱分攤的共同費用=(燃料費+職工薪酬+折舊費+運營成本+…)×供熱比,
共同費用分配的結果是:加大了供熱成本,壓低了供電成本。某電廠按照這個成本核算辦法得出的年度利潤表如表2。
由表2得出的結論是:該電廠的發電業務是盈利的;供熱業務是虧損的。到底供電是盈利還是虧損業務,只要單獨分析一下非供暖期——剔除了供熱因素影響——就一目了然了。
成本核算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預測、計劃、分析、考核和改進等成本控制工作。同時,成本核算數據也是國家核定上網電價和城市高溫水價格的基礎數據。電廠用現行的辦法進行成本核算,不僅誤導國家定價,而且誤導企業決策。
二、熱電聯產成本核算的創新辦法——煤耗量二次分配法
熱電聯產生產方式下,一個生產過程中生產電力和熱力兩種產品,無法通過計量的方式精確地計量出供電煤耗量和供熱煤耗量。依照《熱電聯產能效能耗限額計算方法DB21/1621-2008》,用限額的上限鎖定供熱煤耗或鎖定供電煤耗,都不能正確地計算兩種產品成本。
為正確核算供熱產品成本,筆者依據一個生產過程“供電和供熱煤耗同幅度升降”的原理,提出二次分配的辦法,以矯正目前電廠成本核算的錯誤。
1.將電廠現行做法,作為燃料耗用量的初次分配
(1)用40.5(kg/GJ)這個上限,計算出初次分配供熱煤耗量(kg):初次分配供熱標準煤耗量(kg)=當月總供熱量(GJ)×40.5(kg/GJ);
(2)從總煤耗量中扣除供熱煤耗量,求得初次分配供電煤耗量(kg):初次分配供電煤耗量=當月總標準煤耗量-初次分配供熱標準煤耗量;
(3)計算初次分配單位供電煤耗(g/kw·h):初次分配單位供電煤耗=初次分配供電煤耗量/(供電量+供熱廠用電量)。
2.用初次分配計算出的“單位供電標準煤耗”相對其最高限額(≤330 g/kw·h)的降幅,修正單位供熱標準煤耗(kg/GJ,一次修正):一次修正的單位供熱標準煤耗=40.5×初次分配單位供電標準煤耗/330。
這一計算的結果,使得單位供熱標準煤耗與單位供電標準煤耗同幅度升降。這符合熱電聯產,電力和熱力產品在同一個生產過程生產的實際情況。
3.計算修正后的供熱標準煤耗量(kg):一次修正的供熱標準煤耗量=當月總供熱量×一次修正的單位供熱標準煤耗。
一次修正的供熱標準煤耗量,與初次分配(按40.5(kg/GJ)計算)的供熱煤耗量相比,會有一部分剩余標準煤耗量未分配出去,要在電力和熱力兩種產品之間做二次分配。
4.剩余標準煤耗量(kg):剩余標準煤耗量=初次分配供熱標準煤耗量-一次修正的供熱標準煤耗量。
5.剩余標準煤耗量二次分配率:剩余標準煤耗量二次分配率=剩余標準煤耗量/(一次修正的供熱標準煤耗量+初次分配供電煤耗量)。
6.分配剩余標準煤耗量(kg):供熱二次分配剩余標準煤耗量=一次修正的供熱標準煤耗量×剩余標準煤耗量二次分配率;供電二次分配剩余標準煤耗量=初次分配供電煤耗量×剩余標準煤耗量二次分配率。
7.計算當月供熱標準煤耗量(kg):當月供熱標準煤耗量=一次修正的供熱標準煤耗量+供熱二次分配剩余標準煤耗量。
8.計算當月供電標準煤耗量(kg):當月供電標準煤耗量=初次分配供電煤耗量+供電二次分配剩余標準煤耗量。
9.計算當月供熱標準煤耗(kg/GJ):當月供熱標準煤耗=當月供熱標準煤耗量/當月供熱量。
10.計算當月供電標準煤耗(g/kw·h):當月供電標準煤耗=當月供電標準煤耗量/當月供電量。
11.計算當月供熱比:供熱比=當月供熱耗用標準煤量/當月總標準煤耗量。
供電單位成本計算方法與供熱成本計算相同。
三、用二次分配辦法對某電廠2019年電力和熱力經營成果的驗證
供電和供熱的單位標準煤耗,均隨著供熱量的增加而降低,且相對最高限額降低幅度相近似,合理地反映了熱電聯產煤耗降低的實際情況。供電和供熱均衡地分配了能耗節約的效益。
上述成本分析和利潤表反映出的企業經營情況是:電力產品,受上網電價的限制,是電廠經營困難的主因。電廠改善經營的方向,不能片面放在爭取上網電量上,應放在進一步節能降耗、開源節流上。熱力產品是企業主要利潤來源,應努力穩定現有熱用戶,開發新的熱用戶,擴大盈利空間。
綜上,本文提出的電力和熱力煤耗量二次分配的方法,可以計算出真實的電力和熱力成本,為企業經營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科學的基礎數據,也可為國家核定上網電價和電廠高溫水出廠價提供準確的成本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何永華.熱電聯產企業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J].中國電子商務,2014(5):185.
[2]董懷忠.對熱電聯產企業成本核算模式的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06):144–145.
[3]孫潔.熱電聯產企業供熱財務核算探討[J].新商務周刊,2019(10):113.
(作者單位:濟南熱電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