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佳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1)
惡心與嘔吐現象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病痛,還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實驗嘗試使用兩種不同的護理模式,發現乙組患者的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次試驗符合醫學倫理學,病人以及家屬在事先都具有知情權并且同意參與調查試驗,簽署了同意參與調查表。選擇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治療的惡心與嘔吐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齡28~55歲,平均36.1±6.2歲,將其分為甲組、乙組兩組,各60例,甲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3.8±5.1歲;乙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35.6±5.2歲。所有入選患者具備正常的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身體各器官功能無明顯異常,不具備特殊病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備可比性。
甲組采用常規式護理方法,既按照醫囑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
乙組采用消化內科式護理方法,在進行試驗的病區成立專門的護理小組,組織醫護人員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并分析該年齡層次患者的身體特征、心理特點,查閱相關書籍、參考文獻,經過反復的商量、討論,立足患者的實際情況,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2.1 個體化心理護理
考慮到患者可能長期受病痛的困擾會對治療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既期待自己的病情達到好轉,又怕治療過程曲折,患者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心理情緒。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時,應多多和他們溝通、交流,用專業的知識為他們進行分析,講述治療的安全性、專業性,為他們消除顧慮,同時,介紹之前治療成功的例子以及患者的恢復情況,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2]。
1.2.2 健康教育知識普及
為患者講述惡心與嘔吐的發病原因和惡化過程,解答每位患者存在的疑問,為其分析治療的方法和恢復時的注意問題等事項。告訴患者進行護理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針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向其做出具體化的講解。
1.2.3 用藥指導
及時告知患者服用藥物的功效、服法、副作用等等,并在患者服藥后觀察患者的情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藥量。
1.2.4 出院后隨訪
定期隨訪,詳細記錄下患者出院后病情的具體情況,并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進行糾正,給予護理指導。
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記錄,分為以下三種[2]:顯效:患者惡心與嘔吐表現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惡心與嘔吐表現有所緩解;無效:患者惡心與嘔吐表現沒有緩解,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百分制的評分;將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種。
采用SPSS 18.0分析,計量資料使用“n,%”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乙組治療后的有效率普遍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下,見表1。

表1 甲組、乙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病情情況比較表(n,%)
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評分優于甲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下,見表2。

表2 甲組、乙組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統計表(n,%)
消化內科式護理模式是一種科學的護理方法,可以使醫護人員獲得最佳的研究依據,再根據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臨床經驗等,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
本次研究探討了消化內科式護理用于惡心嘔吐患者的護理效果,通過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乙組患者經消化內科式護理后總有效率達到91.67%,護理滿意度達到96.67%,與甲組比較均顯著更高。這是因為和以往的常規護理方法比較,消化內科式護理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理理念,它更為科學、全面和有效,充分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3]。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在患者康復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消化內科式護理,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還有利于提高患者與醫護人員的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因此該護理方案指的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