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芬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腦卒中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表現為進食哽咽、鼻腔返流及咳嗽、喘鳴,造成患者的營養攝入低,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甚至導致吸入性肺炎,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上常用的吞咽障礙評估工具有洼田飲水試驗、標準吞咽評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簡單床邊吞咽功能評估量表(the 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Mann吞咽能力評價法等[2]。我國臨床較為常用的是洼田飲水試驗和GUSS吞咽功能評估量表。本文比較兩種評估法對于吞咽障礙的陽性檢出率,旨在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腦卒中患者95例,男49例,女46例,年齡38~77歲,平均61.9歲。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關于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2)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者;(3)排除意識障礙者;(4)排除研究前已出現肺部感染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分別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及GUSS吞咽功能評估量表進行吞咽評估。觀察并比較兩組吞咽評估法的陽性檢出率。
1.2.1 洼田飲水試驗[3]
由日本學者洼田俊夫制定,即患者取端坐位,飲下30 mL溫水,觀察其飲水所需時間及有無嗆咳。能一次順利將水咽下為1級(優秀);分兩次將水咽下,無嗆咳為2級(良好);能一次將水咽下,但有嗆咳為3級(中等);分兩次將水咽下,且出現嗆咳為4級(一般);不能將水咽下,且頻繁出現嗆咳為5級(差)。
1.2.2 簡單床邊吞咽功能評估量表(the 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4]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由2名護士評估,分為間接吞咽評估和直接吞咽評估。(1)間接吞咽評估:患者取坐位,身體前傾≥30°。評估是否可保持超過15 min注意力,是否可正常清嗓或咳嗽2次,是否可吞咽口水,有無流涎,聲音有無嘶啞、含糊和過水聲等。如出現以上任何一項,即停止GUSS評估。以上5項均正常方可進行直接吞咽評估。(2)直接吞咽評估:給予患者1/3~1/2勺糊狀食物,觀察吞咽情況,不能吞咽計0分,吞咽延遲計1分,吞咽成功計2分;觀察患者有無流涎、有無聲音改變、有無嗆咳,有則計0分,無則計1分。連續喂食3~5次,出現異常則終止試驗,均為正常計5分。此后喂給患者3 mL、5 mL、10 mL、20 mL和50 mL的水,評分方法同糊狀食物,出現異常則停止試驗,均為正常計5分。最后予小塊饅頭或面包,評分標準同糊狀食物,連續5次均為正常計5分。
應用SPASS 22.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兩種評估方法篩查出患者吞咽障礙陽性率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GUSS評估組篩查出的吞咽障礙陽性率顯著高于洼田飲水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GUSS評估量表與洼田飲水試驗篩查結果的比較 [n(%)]
根據GUSS評分結果有針對性的實施飲食干預。GUSS評分<5分的患者予鼻飼飲食;5~9分的患者可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如攝食訓練、吞咽功能訓練等;10~14分的患者可予糊狀飲食,不可飲水;15~19分的患者可予半流質,并少量、緩慢飲水;20分的患者則可正常飲食。
洼田飲水試驗是我國臨床上最為常用的一種吞咽功能評估工具,然而其僅僅涵蓋了液體的篩查。由于液體的滲透性最強,極易增加檢查過程中誤吸的危險。而GUSS量表則首先進行間接吞咽測試,通過對患者的意識、清嗓和咳嗽能力、吞咽口水能力和聲音是否正常判斷,全部正常者方可直接吞咽試驗。直接吞咽試驗則是依次對糊狀食物、液體、固體食物測試,只有一種食物的測試完全正常方可進行下一種食物的測試。黏稠的糊狀食物的誤吸危險度大大低于液體[5],增加了測試的安全性,避免和減少了測試過程中誤吸的發生。
GUSS吞咽功能評估量表的靈敏度和安全性顯著高于洼田飲水試驗,提高了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檢出率,幫助護理人員及早采取護理干預,降低了患者發生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給予患者合理的飲食干預和營養支持,保障了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