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官秀,劉 平,冷佳梅,鄧肖靜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整形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1)
燒傷多為高溫所致,致殘風險較大,更甚至威脅患者安全健康。瘢痕整形是燒傷后治療的關鍵,能夠修復瘢痕攣縮所致的外形缺失、功能障礙,改善其生活活動能力,并減輕身心壓力,促使其預后恢復[1]。若術后未重視供皮區護理,極易誘發感染、疼痛,不利于患者康復,故而本文特此針對植皮術后患者的供皮區進行了全面、整體護理干預,效果滿意。
研究組24例患者中包括男13例,女11例,年齡19~66歲,平均(46.4±3.5)歲;常規組24例患者中包括男14例,女10例,年齡19~68歲,平均(46.8±3.7)歲。均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接收,并通過電腦隨機法實施分組探討。各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一致,可分組探討。
常規組行常規化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疏導、觀察病情的變化以及術后遵醫囑為患者治療等等。
研究組則在植皮術后對供皮區開展全面、整體護理干預,即(1)疼痛干預。由于術后疼痛,患者生存質量也較為低下,合理評估患者疼痛性質、類型、時間,完善針對性的疼痛干預措施。若患者陣發性疼痛,了解疼痛發生的原因,遵醫囑應用止痛藥;燒灼感疼痛大部分是因為滲液少而使得創面過于干燥所致,術后48 h后揭開外層敷料,暴露一半,創面覆蓋凡士林紗布,多層敷料放置在外層,以免敷料濕潤,妥善固定、包扎,以免敷料滑脫而對取皮區帶來摩擦所致的疼痛感。若輕微疼痛,可通過音樂療法、深呼吸放松療法、上網看視頻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2)出血干預。若取皮部位在患者下肢,術后需將患肢適當抬高,確保供皮區域的干凈衛生,術后48 h內加壓包扎供皮區,臥床靜養2周,并慢慢恢復活動能力;協助患者變換體位時,禁止牽拉肢體,以免皮片位移、滑動,由專人將患者肢體托住、囑咐患者多攝入綠色果蔬,確保排便通暢。密切留意供皮區的變化,觀察敷料有無滲液、滲血,及時向醫師報告患者病情。若血容量過低且出血量較大,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泛白、血壓過低、脈搏過快等癥狀時,需及時向醫師反饋。(3)預防感染。術后積極預防感染,做好創面清潔衛生工作,用消毒溶液擦拭室內桌面、地面,2次/d;采用空氣消毒機,保證空氣新鮮、無菌;供皮區敷料保持干燥,若是滲濕,及時予以更換,若切口感染,及時清理創面后,濕敷0.1%慶大霉素溶液,半顯露時,予以紅外線燈照射。(4)營養支持。補充足量的維生素、蛋白質、熱量,加快創面愈合速度。若無法經口進食,則予以鼻飼腸外腸內營養支持,確保正氮平衡。
(1)創面愈合時間以全厚、中厚以及刃厚皮片愈合時間進行描述;(2)術后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患者疼痛感,分值越高越疼痛;(3)以本院自制調查表統計其滿意度,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比較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之和所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利用SPSS 22.0處理,以[n(%)]描述計數資料,檢驗差異以x2表達;以()描述計量資料,檢驗差異以t表達。P值<0.05提示統計學意義成立。

表1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及術后VAS評分對比(X±S)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燒傷整形植皮患者供皮區術后恢復期間,極易發生愈合延遲以及嚴重等諸多問題,越來越備受臨床重視[2]。創面濕度、溫度、ph值以及低氧張力等微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創面恢復速度,針對燒傷整形植皮患者術后供皮區,加強全面、整體護理干預,顯得至關重要[3]。本研究對術后供皮區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比如出血、疼痛、愈合延遲以及感染等等,結果發現研究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常規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面、整體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能夠積極促使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意義重大。燒傷后,患者體內蛋白質減少、組織被分解,若是創面一旦發生感染,將會進一步加重能量耗損[4]。術后對患者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患者機體營養水平,以防創面愈合延遲,促使其更快、更好的恢復。研究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面、整體護理干預能夠進一步緊密護患關系,促使護患關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