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梅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術治療后患者采用止血裝置壓迫止血,但是放氣時間及放氣量尚無統一標準,若是放氣時間掌握不當,則會止血失敗,且嚴重并發癥,需加以重視選擇合適放氣時間[1];為了探討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術后止血裝置放氣時間不同的效果,選取2017年0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見正文描述。
選取2017年0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值(55.25±2.42)歲。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值(55.29±2.48)歲。基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存在對比價值。
兩組患者均對穿刺口按壓5~10分鐘,再應用橈動脈止血裝置(TR-Band)壓迫止血,且采用專用注射器注入氣體,繼而起到加壓作用,操作過程中需密切觀察皮膚顏色及溫度。
觀察組方法--止血裝置應用1h后開始放氣,放氣量控制在2 ml左右,每隔1h放氣一次,每次放氣2 ml,直至第6次放氣時將氣囊內剩余氣體全部放出,隨后觀察15~30分鐘,無意外情況出現撤除止血裝置。
對照組方法--止血裝置應用2 h后開始放氣,放氣量控制在2 ml左右,每隔2h進行一次放氣,每次放氣量為2 ml,且第四次放氣后觀察2 h,第五次將氣囊內剩余氣體全部放出,無意外情況出現撤除止血裝置。
觀察及評估兩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止血時間、手部腫脹程度。
手部腫脹程度:輕度-與對側手相比存在體積輕微增加現象;中度-與對側手相比體積明顯增大,且伴有皮膚顏色暗紅;重度-與對側手相比體積增大,皮膚顏色呈暗紫色,且伴有疼痛及麻木感[2]。
觀察組止血成功率、止血時間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兩組止血成功率比較[n(%)]
觀察組手部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手部腫脹程度比較[n(%)]
經橈動脈穿刺冠脈介入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并且無體位限制,部分患者受穿刺技術及自身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易早術后出現穿刺點滲血等現象[3-5];臨床建議應用橈動脈止血裝置,通過隨時充、放止血氣囊內空氣,間接起到精確控制止血壓力的作用,若是無法確切的掌握止時間及放氣時間,極其容易出現止血失敗等事件,甚至誘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以壓迫側肢體遠端腫脹及瘀斑等為主,為此在臨床上掌握合理的放氣時間及放氣量十分重要,與止血成功率具有密切相關聯系[6-7]。曾有學者研究表明:合理的放氣時間不僅能夠提高止血成功率,并且還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我院建議在止血裝置應用1h后開始放氣,放氣量為2 mL,且每隔1 h放氣一次,直至第6次將剩余氣體全部放出,取得較為理想效果,且安全性高,無嚴重手部腫脹現象發生,即在表2中可看出觀察組手部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以上方法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且不會影響手部靜脈血回流。
“止血裝置壓迫1h后放氣,且在6-8小時內將氣體全部放出”的方法更加合理,不僅能夠發揮理想的止血效果,并且還能有效減輕手部腫脹程度,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