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4醫院蘇州院區老年康復科,江蘇 蘇州 215000)
心血管疾病、腫瘤、癡呆及外傷等多種疾病經手術治療后均需要再次進行康復治療,而受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影響,大大增加老年康復科的工作量及工作難度[1]。同時,老年康復科以向老年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為主要任務,著重強調延緩病程恢復患者部分功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自理能力。因此,此次主要分析評價全責康復護理管理方法在其中的使用價值,涉及的研究內容為。
此次一共納入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康復科實行常規護理管理的58例老年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將2017年5月~2018年5月進入我院康復科實實施全責康復護理管理的58例老年患者劃分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齡分布在61~83歲,年齡均值為(66.8±1.2)歲。觀察組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齡分布在62-82歲,年齡均值為(66.9±1.3)歲。兩組患者各項基本信息均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例如:年齡及性別等,代表后續數據有比較的意義。此外,兩組患者均知情簽署相關醫護同意書,排除不愿配合此次實驗者。
此次納入研究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方法,嚴格按照老年康復科常規護理管理流程執行相對應的護理管理工作。而觀察組患者,則采取全責康復護理管理方法,即:(1)醫院設置全責護士及高級責任護士崗位,交由全責護士負責若干個患者的康復管理工作,嚴格遵循康復護理方案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監督康復護理工作進度的作用,并且定期舉辦康復評估會議,主動與主治醫師間溝通交流及時匯報康復情況,分析康復期間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討論相應的解決方案;(2)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包含立位平衡、肢體功能、直立床及坐位平衡等方面內容,指導患者學會使用足部矯形器及手部支具,監督患者遵循訓練方案進行坐姿、站姿及臥姿的鍛煉,充分發揮輪椅及助行器等工具的作用,每日離床鍛煉時間不得少于3小時;(3)為了鍛煉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相關護理人員有必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在了解患者的肢體功能的條件下,進一步制定有計劃、有目的的運動鍛煉方案,同時著重強調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即用藥、用餐、洗漱、穿衣及打電話等,并且主動與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間溝通交流,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減輕其心理負擔,大大提高患者自身康復護理的依從性。
根據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生存質量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的改善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越理想[2]。
此次試驗采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提到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均屬于計量資料,用()表示,并采取t進行驗證,P<0.05代表兩組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統計結果發現,在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方面,護理前兩組對比均無顯著差異性(P>0.05);護理后,觀察組均顯著要比對照組高,兩組數據具備統計學研究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評分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評分情況比較(,分)
組別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8) 61.45±8.61 86.06±7.32 62.95±8.78 88.42±7.65觀察組(n=58) 61.43±8.62 71.45±5.23 62.96±8.91 72.48±5.28 t 1.695 7.493 1.285 7.137 P>0.05 <0.05 >0.05 <0.05
近年來,受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影響,社會對于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而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慢性疾病致殘率明顯提升,大大增加老年康復的工作量及工作難度。為了做好老年康復科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便有必要注重現代化護理管理方法的應用[3]。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重點提到全責康復護理管理方法,該護理管理方法注重向老年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康復護理服務,延緩疾病演變發展進程,恢復患者部分功能。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實施全責康復護理管理的觀察組,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與和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的對照組比較均明顯更高,說明全責康復護理管理能貫徹落實各項康復訓練計劃,明顯改善生存質量增強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老年康復科實行全責康復護理管理的效果顯著,能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