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燕華
(高明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500)
肝硬化是很多肝臟疾病發展到晚期的癥狀之一,發病率較高。肝性腦病是肝硬化失代償期常見并發癥,由于肝功能障礙、腹水以及蛋白質代謝紊亂等,引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智能障礙、意識障礙與昏迷,病情較為復雜,病死率較高[1]。本研究從筆者所在醫院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患者資料中選取研究對象展開對照實驗,旨在分析綜合護理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臨床上的有效性,現在對病例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患者30例,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15例與觀察組15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內鏡檢查等確診。對照組中女性7例,男性8例,年齡為33歲~74歲,平均為(57.29±5.72)歲,原發疾病類型:乙肝肝硬化8例,酒精肝硬化5例,酒精肝硬化伴乙肝肝硬化2例;觀察組中女性6例,男性9例,年齡為34歲~73歲,平均為(57.37±5.79)歲,原發疾病類型:乙肝肝硬化7例,酒精肝硬化6例,酒精肝硬化伴乙肝肝硬化2例。組間年齡、性別、原發疾病類型等資料均具有一致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護理,注意監測病情變化,嚴格遵醫囑給予對癥治療等。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①飲食護理:限制蛋白攝入量,發病開始數日禁食蛋白質食物,給予高維生素、高熱量、低脂肪食物,禁煙禁酒,神志清醒后逐步增加蛋白攝入量,最高攝入量為1g/(kg·d),盡量進食植物性蛋白質,以利于通便;②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流,提升患者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并列舉成功案例,幫助其正確看待疾病;③觀察病情變化:初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需要24h觀察生命體征,觀察思維與認識改變程度,定期用喚醒、刺激等方式評估意識障礙發展程度,如發現異常現象,及時匯報給醫生;④避免誘發因素:不能使用麻醉、鎮靜類藥物,如需在異常情緒時使用,可遵醫囑選用東莨菪堿、地西泮等,但要注意嚴格控制給藥量與次數,控制腹瀉、嘔吐,以避免蛋白質流失,昏迷患者可靜滴乳果糖+生理鹽水,用生理鹽水灌腸,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清除胃腸道內積血,每日口服乳果糖;⑤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健康宣教,形成健康的生活規律,避免勞累,嚴格遵醫囑服藥,定期門診隨訪,如有不適情況立即到醫院糾正。
統計兩組臨床療效與患者護理滿意度。(1)療效評價:①顯效:各項癥狀如語言、行為及躁動等均明顯好轉,腦電圖檢查正常,血氨正常;②有效:各項癥狀如語言、行為及躁動等均好轉,昏迷程度減輕,血氨下降;③無效:各項癥狀如語言、行為及躁動等均無改善,昏迷程度、血氨等均無改善。(顯效+有效)/總數×100%=總有效率。(2)采用自擬調查表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最高分為100分,非常滿意為大于90分,滿意為70~90分,小于70分為不滿意。(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總滿意度。
用SPSS 20.0分析,用(%)描述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等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如最終統計學結果有異議,則用P<0.05表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14/15)高于對照組46.7%(7/15),差異明顯(x2=5.907,P=0.015)。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肝硬化是一種或多種彌漫性肝損害,主要表現為門脈高壓癥與肝功能損害,晚期可出現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及繼發性感染等并發癥[3]。肝性腦病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復雜,病程長,需積極預防各種誘發性因素,這對肝性腦病的防止具有重要意義[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P<0.05,可見綜合護理可及時發現患者高位癥狀,并做好相關并發癥預防工作,從多方面做好并發癥預防與處理工作,這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5]。同時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P<0.05,可見觀察組患者對綜合護理的各項護理手段較為滿意,有利于肝硬化肝性腦病的恢復[6]。
通過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對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患者來說,其臨床護理工作與治療同樣重要,在其護理工作中應該從多方面給予患者綜合護理,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有效性與患者護理滿意度,建議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