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 娟
(深圳市薩米醫療中心,廣東 深圳 518118)
由于分娩過后產婦自身激素水平的猛然改變以及家人極少的關懷,都會導致抑郁癥的產生[1]。對產婦以及對嬰兒的生存質量都會造成負面影響,產后的有效護理對產婦而言有著至關緊要的影響[2]。本文針對家庭產房護理模式對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影響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160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80例。兩組產婦均知曉并同意配合我院治療研究,均為初產婦,均自愿接受抑郁自量表評分,排除有嚴重精神疾病歷史的產婦。對照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6.13±0.13)歲,孕齡37-41周,平均孕齡(38.13±0.13)周。觀察組產婦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 6.4 3±0.2 5)歲,孕齡3 7-4 2 周,平均孕齡(38.24±0.15)周。兩組產婦年齡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包括產前基本指導、產后基本指導以及飲食指導等。
觀察組采用家庭產房護理模式。(1)產前護理教育:初產婦首次分娩難免伴隨緊張恐懼的心理。對產婦以及其丈夫產前培訓,在學習過程中男方可很大程度上給予女方精神上的支持,緩解產婦恐懼的心理。開設興趣學習班,至少在一位家屬的陪同下學習瑜伽、單人操等。頻繁規律宮縮時,給予按摩指導,緩解疼痛。產婦居住的環境增添居住的溫馨性,降低居住環境的陌生感。(2)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一些產婦由于產后不能在短時間內接受自己身份的轉變,難以適應母親身份,因而出現產后抑郁。心理護理中應幫助孕產婦盡早適應身份轉變,讓孕產婦能夠明確自身母親角色定位。比如指導產婦正確喂奶,傳授嬰幼兒護理技巧,讓產婦學會正確抱嬰兒、撫摸嬰兒等。(3)進入產程后,至少有一位家屬陪伴,參與生產過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分娩的各個產程應注意的問題。宮縮頻繁產生的疼痛家屬應給予產婦語言以及精神上的支持。產程進入活躍的階段,丈夫可陪同產婦進入分娩室,避免產婦過度緊張。丈夫參與生產的過程,理解產婦的生產的不易,對日后感情的升溫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時刻對產婦言語上的鼓勵。(4)在生產前給予產婦家屬生產結束后護理培訓。在產婦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給予一定的關懷,避免產婦產生孤單且不被重視的心理。維護產婦分娩后心理平衡至關緊要。避免對嬰兒過分關懷忽視產婦心理健康情況的出現。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干預下生產前后抑郁自量表評分(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進行評定,得分分數≥20分評定有抑郁癥。)
對比生產結束后抑郁癥發生率(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進行評定,分數≤12分為陰性,分數≥13分為陽性。)
比較兩組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2.1 比較兩組產婦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干預下生產前后抑郁自量表評分:采用家庭護理干預后的觀察組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產婦評分情況,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比較兩組產婦生產前后抑郁自量表評分

表1 比較兩組產婦生產前后抑郁自量表評分
分組 抑郁自量表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0) 24.13±0.26 18.21±2.36觀察組(n=80) 24.16±0.25 14.25±2.86 t 0.743 9.552 P 0.229 0.000
2.2 對比生產結束后抑郁癥發生率
觀察組產婦抑郁癥發生率1.25%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抑郁癥發生率12.5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2 對比兩組產婦抑郁癥發生率[n(%)]
2.3 比較兩組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率:觀察組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率97.2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率86.25%,組間差異顯著(P<0.05)。

表3 兩組患者滿意率比較[n(%)]
產后抑郁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產褥期精神綜合征[3]。分娩階段是女性較為特殊的一個時期,尤其是初產婦,對生產不自信往往會伴隨恐懼、消極的心理。分娩后,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產婦生理上存在很大的沖擊,致使產婦心理上的落差平復較慢,往往會導致抑郁癥的產生[4]。
家庭產房護理模式是產科依據產婦需求改進時代推動下的產物。分娩前后的疼痛、初期分娩的產婦以及分娩的時間這些都是影響分娩成功率的關鍵因素。分娩前后的有效護理,可有效的增進產婦生產的順利性。
家庭產房護理模式應用于分娩的過程中,家人的陪伴可有效的緩解初產婦緊張恐懼的不良心理。家人的關懷可減少產婦生產過后的落差感,生產后產婦激素水平的改變,極易誘發不良心理的產生。家屬尤其是產婦的丈夫,有效的陪伴不僅促進生產過程的順利,對夫妻的感情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擺脫單一護理模式的基礎上,使得護理模式趨于情感化、效率化。
家庭產房護理模式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癥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