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
(江蘇省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輸液室,江蘇 徐州 221002)
靜脈注射屬于常見的快速給藥手段。尤其為小兒患者,急診時更成為常用方式。靜脈注射技術要求嚴格,保證輸液順暢,防止藥物外滲,輕則局部腫脹、疼痛,嚴重導致組織壞死[1]。小兒血管細小,忍受力差,同時活潑好動,不接受治療,極易發生輸液滲漏的情況,降低臨床效果。所以,抽取靜脈注射患兒進行探討,采取預見性護理,整理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靜脈注射的患兒,年齡6月~8歲,平均(4.36±1.07)。輸注時間均超過1h。隨機分組,實驗組男40例,女36例;對照組男41例,女35例。通過對比所有患兒的年齡、性別、穿刺部位等,差異不大,(P>0.05)。
對照組開展一般護理,實驗組開展預見性護理,主要如下:
1.2.1 患兒方面
護士應該掌握患兒的心理狀態,通過語言,動作等轉移患兒的集中力。對于年齡稍大的患兒給予護鼓勵,提高治療的勇氣。電視調至兒童動畫節目,放置漫畫書,盡可能的減少患兒對輸液的關注,有利于輸液的順利實施[2]。
1.2.2 家屬方面
輸液室張貼輸液常識、禁忌事項等宣傳圖片。護士主動和家屬交流,掌握患兒的心理特征,講解有關輸液的禁忌事項,家長掌握正確抱持嬰幼兒的方法,提高患兒的舒適度。家屬觀察輸液速度,保證穿刺位置的固定,防止滲漏。
1.2.3 護士方面
加強對護士的風險意識的培訓,邀請兒科專家介紹穿刺方法與風險度,增強護士的技術能力以及預防風險的能力。對于輸液滲漏,由經驗豐富的護士給予講解,以及常見滲漏風險與預防方法,由穿刺技術能力強的護士進行“傳、幫、帶”,禁忌多次試探,破壞血管[2]。護士采取合適的靜脈穿刺,若藥液滲漏,在遠端再做穿刺。避免針頭滑出輸液滲漏,用小夾板固定,松緊應適宜。每10min觀察1次,觀察患兒的輸液反應,安撫躁動、哭鬧的患兒。若輸液時間大于3d,采用留置針,避免反復穿刺。
1.2.4 維持藥物的恒定溫度
20%甘露醇屬于一種高滲性利尿脫水測,依靠高濃度快速進入人體,快速提高血漿滲透壓。在低溫條件下,20%甘露醇藥物內存在很多結晶物質。35℃時微粒降低到最少。因此,輸前,加熱藥物徹底溶解,沒有結晶,保持室內溫度。溶液結晶微粒會進入血管形成血栓,組織缺氧而出現水腫與炎癥[3]。
1.2.5 調節靜脈速度
速度要慢,邊推邊抽回血,監測皮膚的情況,如果出現發紅須降低速度,若無法減輕,結束推藥,如果發生蒼白及時結束,進行藥物封閉。
自制患者滿意程度問卷調查,對護士業務考核的核心是輸液病人的投訴量以及滿意程度。
選擇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輸液的滲漏現象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情況,遠遠強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存在臨床對比價值。詳見于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
(1)患兒因素:小兒因為哭鬧,不配合,血管細小,穿刺失敗或活動度較大,使輸液針移位,造成外滲;在輸液時,小兒好動,牽拉輸液位置的針體,難于固定,導致外滲,如果無法及時監測、有效解決,誘發諸多并發癥。
(2)藥物因素:藥物酸堿度、滲透壓、藥物濃度、藥物毒性具有聯系。
(3)物理因素:環境溫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體輸入量;穿刺對血管的破壞,有無正確使用輸液工具等。
(4)血管因素:小兒的血管短、細小、不夠顯露;或出現休克及病情變化時組織有效循環血量灌注缺乏,血管通透性增強,進而藥液外滲。
(5)護理人員因素:靜脈穿刺時選擇較細、不易固定的血管。穿刺技術不熟練,工作量沉重,未能及時巡視病房與穿刺部位,液體外漏后沒有立即發現。
(6)固定因素:穿刺后固定不妥善,輕微活動針頭脫離;穿刺后,因小兒活潑好動,多次纏繞膠布,覆蓋遮擋穿刺點,難以監測,使液體滲漏后無法及時發現。靜脈注射是治療疾病的常見措施,風險性較大,安全有效的靜脈注射,可以改善疼痛,挽救生命,促進疾病盡早恢復[5]。
在靜脈注射過程中,為了保證患兒的生命安全,采取恰當的血管,調整輸液速度,加強觀察與健康教育等均屬于防止輸液外滲的重要方法。外滲后,立即給予治療,可以避免不良事件及護理糾紛,保證護理安全,有利于患者身體早日康復。綜上所述,對于靜脈注射患兒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并發癥率,改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