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慧萍
(天峨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 547300)
護理工作質量將直接性對患者的血透治療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以致于威脅其生命安全。隨著我國國民健康意識的逐漸提高,使其對血透室的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量減少安全隱患問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本文對當前血透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實施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對策,如下。
研究時間: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對象:本院收治的800例血液透析患者,將其是否實施預防對策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0例。各項基本資料: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34:166;平均年齡為(47.5±12.4)歲;平均病程(4.2±2.9)年。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256:144;平均年齡為(47.9±12.1)歲;平均病程(4.5±5.8)年。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結合血透室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展開與之相應的護理服務工作,例如合理擺放患者的體位、加強對其病情及體征的監(jiān)測以及嚴格遵醫(yī)囑要求設置血透參數等。研究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由本院全體血透室護理人員對當前血透室中存在不安全因素集中進行討論及分析,并結合科室的實際情況及他院的優(yōu)秀經驗來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具體措施內容包括有:(1)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向其講解血透治療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不良反應等,告知注意事項,通過負面事例的列舉來促使患者重視血液透析治療的安全性。(2)血透室護理人員在上崗前,應先進行護理技能培訓,并考核,待其考核合格后上崗。定期組織學習培訓,并將國內外優(yōu)秀的護理經驗應用于工作當中。(3)指定專業(yè)的人員對血透室的護理工作進行指導,及時有效的對日常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規(guī)避,并通過科學的獎懲制度來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4)結合血透室中的實際工作特點及人流特點,實施彈性排班制,在保障良好護理質量的基礎上合理調配人力資源,使之緩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5)成立專門的儀器操作崗位,該崗位工作人員應保障持證上崗,使其可以熟練的掌握各血透儀器的具體操作步驟及簡單的故障維護等技能[1]。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
由SPSS22.0計算,用x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患者發(fā)生院內感染有1例,占比0.25%、管理異常有10例,占比2.5%、跌倒有1例,占比0.25%、針頭異常有18例,占比4.5%;對照組患者發(fā)生院內感染有31例,占比7.75%、管理異常有38例,占比9.5%、跌倒有10例,占比2.5%、針頭異常有67例,占比16.75%,P<0.05。

表1 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血液透析治療是一種有創(chuàng)治療法,該治療法雖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其將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加之大多接受血透治療的患者均存在有身體素質差、年齡大以及病程周期長的特點,致使將增加其治療過程中的護理風險及護理難度,所以,臨床上對血透室的臨床護理工作質量要求性較高。
當前,血透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有以下方面:設備因素:血透儀器眾多,對儀器的技術性操作要求水平較高,以致于設備使用過程中經常性的出現安全隱患問題,例如發(fā)生火災、電路短路等;管理因素:包括有監(jiān)管力度不嚴、制度不完善、護理人員缺乏繼續(xù)教育的培訓,對潛在不安全因素缺少預見性,未能足夠重視細節(jié),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工作強度大,節(jié)奏快,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易產生嚴重疲勞感,從而導致不安全因素增加等;護理人員的素質:包括有法律意識淡薄、專業(yè)性素養(yǎng)較低以及技術操作不熟練等;細節(jié)方面:包括有交接班不仔細、接送及陪護粗心大意等[2]。經大量臨床檢驗顯示[3],血透室屬于當前臨床上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的高發(fā)性區(qū)域,一旦患者發(fā)生不良風險事件后,例如感染及跌倒等,不僅將增加醫(yī)患糾紛機率,且將對患者的治療預后效果產生嚴重性的不良影響。研究指出,結合血透室中存在的不安全護理風險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血透室內發(fā)生不良風險事件的機率,提高其護理安全性,本文中對血透患者實施相應的預防干預對策后,研究組患者發(fā)生不良風險事件的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在血透室內實施預防對策十分有必要,其可完善血透室的護理缺陷,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機率,其將有利于提高血透室護理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緩解其工作壓力,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預防對策的實施可有效的降低血透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