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媛,鐘 娜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產科,廣西 南寧 530021)
2013年WHO提出制定和發布了“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EENC”指南,核心內容為第一次擁抱、延遲臍帶結扎至生后1~3分鐘、不常規抽吸等[1]。我院自2017年開始實施EENC護理,本研究分析實施前后新生兒住院率及相關疾病發生率。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8月之2017年9月我院開展EENC項目以來接生的足月新生兒共480例作為觀察組,選取2016年8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生的足月新生兒520例作為對照組。
1.2 納入標準
我院接生的經陰道分娩的足月新生兒,胎齡37~42 周,出生體重 2 500~4 000 g,單胎,胎膜早破時間>17 h,但感染指標正常,且無其他相關感染表現,無發育畸形。排除標準:母親具有妊娠期高血壓或糖尿病。胎盤早剝等可能引起新生兒貧血的產前及產中的特殊情況;患有地中海貧血;合并有先天發育畸形、嚴重消化道、心血管等疾病。
1.3 護理方法
觀察組接受EENC護理,具體措施包括規范的產前母胎監測與處理、新生兒生后立即和徹底擦干、母嬰皮膚接觸至少90 min完成第1次母乳喂養、延遲臍帶結扎至生后l~3 min、延遲洗澡至生后24 h、早產兒袋鼠式護理法、新生兒復蘇技術、新生兒感染治療等。其中重點項目包括第一次擁抱、延期鉗夾臍帶、擦干后保暖、初乳喂養、不常規呼吸道清理。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新生兒娩出后常規清理呼吸道、斷臍、確認性別、稱重、包裹后母乳喂養。
1.4 觀察指標
由本院新生兒科高年資主治醫師統一查房,出生72小時后疾病篩查。統計分析兩組新生兒的72小時內住院率、24小時肺炎發生率、72小時皮膚黏膜感染率、7天內高膽紅素血癥住院率、出生12小時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
1.5 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之間在胎齡、出生體重、母親年齡及胎次方面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2.2 觀察組24小時內肺炎發生率為4.8%,低于對照組的8.1%
觀察組72小時內入院率為11%,低于對照組的14.8%;觀察組新生兒生后12 h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壓積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72小時內皮膚黏膜感染感染率及7天內高膽紅素血癥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

表2 各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及血紅蛋白情況
3.1 母嬰皮膚接觸
新生兒從溫暖的宮內環境進入干燥寒冷的環境中是變化最大的時期,散熱增加,容易發生低體溫而導致死亡。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可有效防止低體溫的發生[2]。因此WHO在指南中強調早期擁抱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在產后即刻就讓新生兒與母親皮膚接觸及擁抱,72小時住院率明顯降低。同時,觀察組新生兒的皮膚黏膜感染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說明早期皮膚接觸不會增加新生兒皮膚黏膜的感染率,反而能降低低體溫的發生率,降低72小時內的住院率。
3.2 延遲臍帶結扎
既往的研究指出,胎盤的輸血發生在出生后的第1分鐘,臍帶可平均給新生兒輸血19 mL/kg 。國外的研究也表明延遲結扎臍帶可有效提高新生兒的血容量及紅細胞體積[4]。本研究顯示生后12小時內觀察組新生兒血紅蛋白及紅細胞體積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
3.3 不常規進行呼吸道清理
既往的觀念認為新生兒出生后應常規進行呼吸道清理,抽吸呼吸道及口腔中的羊水,這樣可避免誤吸引起的新生兒肺炎[5]。我們的研究中,觀察組未進行常規抽吸,其新生兒肺炎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72小時內住院率也低于對照組,這說明常規抽吸不但不會降低肺炎的發生率,反而增加新生兒肺炎的發生率及住院率。
總之,我院在開展EENC以來,24小時內新生兒肺炎、72小時內住院率明顯下降,且并未增加高膽紅素血癥血癥及皮膚黏膜感染率,母親得到了良好的親子體驗,住院滿意率有所提高,可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