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宋露莎,莫思晴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危重患者的病情嚴重,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所以需要及時進行急救治療。在實施搶救措施的過程中,采取何種方式的護理也顯得至關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服務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需要對傳統的搶救護理模式進行改變,才能建立一套符合社會發展的搶救護理模式[1]。全程護理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優點就在于把優質的護理服務貫穿到整個護理過程當中,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命質量。為此,我院對急診危重的患者實施搶救措施時采取全程護理的方法及價值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將本次研究的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選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進行搶救的急診危重患者124例,將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由62例患者組成,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齡最小29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43.5±8.6)歲,其中包括腦血管疾病患者24例,急性外傷患者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8例;觀察組患者62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42.6±7.4)歲,其中包括腦血管疾病患者23例,急性外傷患者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診斷疾病等等,用傳統的搶救流程進行搶救。
1.2.2 觀察組患者在對其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同時給予全程護理模式。急救中心接收到接診通知后,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初步判斷出患者的病情,做好搶救前的準備工作,并且通知相關科室醫生隨時待命。分診護士需要具備豐富的分診經驗,能快速安排好搶救時需要的設備,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評估,確定搶救措施。患者入院后的急救過程中,護理人員積極配合搶救,確保患者呼吸通暢,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心電監護,對患者的各項體征進行密切監測。抽取患者的靜脈血液,進行化驗檢查。同時為患者配備相關的搶救物品及藥品,發現患者的任何異常情況要及時提醒醫生。做好患者的搶救全程記錄,做到完整,真實,準確。搶救結束后,全程陪同患者進行各項相關的身體檢查,與病區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
對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家屬對患者護理的滿意率進行研究對比。
研究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進行評估。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3.54%;對照組的搶救成功率為79.03%。觀察組的成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兩組急診患者經過臨床不同護理方法的干預,對兩組家屬的護理滿意率進行統計。觀察組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較高,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
急診科作為特殊的門診,要求多學科醫生共同參與救治患者,是醫院內危重患者進行搶救的關鍵場所。而且,危重患者病情較急,易反復,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需要及時進行急救治療,所以對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有更高的要求[2]。全程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在短時間內為危重患者實施有效的搶救措施,使患者及時接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命質量,消除安全隱患。同時對危重患者的家屬做好安撫工作,穩定家屬情緒[3]。
在本次研究中,共有124例患者參與其中,分兩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全程護理,搶救成功率為93.54%;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搶救成功率為79.03%。觀察組的成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家屬滿意率為95.16%;對照組家屬滿意率為67.74%。很明顯,全程護理的家屬滿意率高于常規護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急診危重的患者實施搶救措施時,采取全程護理的效果顯著,可以進一步提高搶救成功率,讓更多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表示滿意。應用價值非常高,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