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戰
(中山坦洲醫院,廣東 中山 528467)
嬰兒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同時有較高的食物營養需求,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嬰兒患病幾率,使嬰兒能夠有效吸收營養,提升整體身體素質[1]。為嬰兒進行小兒保健推拿能夠有效預防嬰兒疾病,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在嬰兒1-12個月時,是發育最為快速的階段,提供健康的環境、充足的營養以及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將會影響嬰兒一生生長發育情況[2]。其中健康、營養的飲食對嬰兒生長發育起到決定性作用,嬰兒消化功能未發育完全,科學合理的護理舉措能夠有效加強嬰兒消化系統發育,可有效促使嬰兒生長發育[3]。本文針對小兒保健推拿對嬰兒早期生長發育的指標影響展開分析討論,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中山市坦洲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的100例6個月大嬰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嬰兒23例,女性嬰兒27例,對照組男性嬰兒21例,女性嬰兒29例。排除先天畸形嬰兒與患有先天心臟病、精神類疾病嬰兒。本研究在嬰兒家屬知情并同意下進行。兩組嬰兒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對照組嬰兒給予常規保健,主要包括;①指導嬰兒家屬為嬰兒制定合理飲食;②對嬰兒定期測量與體檢;③對嬰兒出現疾病采用中醫治療手段。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小兒保健推拿,包含;按摩、捏脊、推、揉、捏、打、拿等。要保證嬰兒身體在放松狀態下進行,要掌握好力度。具體推拿方式為:指導嬰兒家屬配合,使嬰兒呈仰臥體位,取嬰兒拇指,旋推螺紋面200次,為嬰兒梳理脾胃,取嬰兒小指,旋推螺紋面200次,按摩嬰兒中脘穴100次,以順時針按摩方式腹部按摩,按摩時間為5min,足三里按揉100次,仰臥體位完畢后,指導嬰兒家屬協助嬰兒呈俯臥位,對嬰兒背部用掌心環形按摩3min,分別對嬰兒肝、腎、肺等反射區進行50的按揉,揉捏脊柱8次,將嬰兒督脈穴、膀胱穴、命門穴按摩至紅熱為止,推拿結束。推拿每天1次,每10次為1個療程,為推拿3個療程,在嬰兒12個月時對比兩組嬰兒身體發育情況。
對比兩組嬰兒12月時身高及體質量發育情況,同時比較兩組嬰兒患病情況。
采用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卡方檢驗比較。差異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嬰兒12個月時,觀察組嬰兒身高(78.2±6.7)cm,體質量(11.7±1.7)kg,對比對照組嬰兒身高(73.5±4.4)cm,體質量(8.2±1.6)kg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兩組嬰兒頭圍、身高、體質量
觀察組嬰兒總發病率為8%,對照組總發病率為3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比兩組嬰兒患病情況
嬰兒時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期,營養需求豐富,但在補充營養的同時,要明確了解嬰兒消化功能現在還未完全發育成熟,不能完全進行對飲食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4]。小兒保健推拿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多種按摩手段刺激嬰兒學位,使嬰兒經絡通暢,進而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的一種方式[5]。“推驚”、“摩驚”是古代時期民間對推拿的另一種稱呼,利用各種手法刺激人體穴位,起到行氣血、通經絡等效果。脾臟虛弱與氣血不足都將致使小兒消化系統發育緩慢,健脾能夠有效幫助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保健推拿可有效提升小兒消化系統發育水平[6],降低小兒患病率,提升身體素質。小兒保健推拿是中醫保健中健脾保健常規治療方法,具有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7],通過穴位刺激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以按摩的方式為小兒打通經絡,調節脾臟狀態,促進小兒身體陰陽平衡,扶正祛邪。對小兒由于脾臟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明顯改善小兒體質量,提升小兒整體免疫系統,有效降低小兒患病幾率[8]。
小兒保健推拿在嬰兒早期生長發育期間進行,可有效促進嬰兒生長發育,降低嬰兒患病幾率,在治療過程中無任何不良反應,是真正綠色保健治療方式,值得臨床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