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嫚,曾 一,賀杰美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人民醫院腫瘤科,湖北 黃岡 438000)
乳腺癌術后往往進行化療,盡管治療效果明顯,但是外周靜脈輸液過程中,通常采取留置針置管、中心靜脈置管方法,由于高藥物濃度、強烈刺激等因素作用,致使血管極易受損,再加之多次靜脈穿刺,進而增加了患者痛苦程度,提高了并發癥發生率,因此,乳腺癌根治術后化療期間,置管方法的選擇非常重要[1]。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針對PICC在乳腺癌根治術后化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以下是具體報告。
根據入院單號、雙號將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70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n=35)中,患者年齡29歲-72歲,均齡值數(50.26±3.74)歲;研究組(n=35)中,患者年齡31歲-71歲,均齡值數(50.34±3.69)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留置針留管:選擇彈性好、顯露性好的血管,往往選取健側軸正中靜脈、頭靜脈或者貴要靜脈,秉持無菌操作原則,常規消毒穿刺點,穿刺回血后,將留置針導管置入其中,拔除導絲,通過3M透明貼固定針頭
1.2.2 研究組
PICC置管:插管前,通過肥皂液全面清潔手臂,檢測插管長度,后協助患者調整至平臥體位,向外伸展插管側手臂,角度大約是90°,減少血管彎曲,將患者頭部偏向以此,防止導管進入至頸內動脈。護理人員消毒完穿刺點后,常規鋪放無菌動靜,明確具體血管部位后進行穿刺,回血后插入PICC導管,并對長度測量,拔除導絲與針套,連接肝素帽,利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管道,有效壓迫穿刺點,后于穿刺點上方放置無菌雷夫諾爾藥紗,通過3M透明貼加壓包扎,利用X光片檢查,掌握具體PICC導管部位
準確記錄每組滿意度、藥物外滲率、靜脈炎發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滿意度判定:分值總計100分,①分值在80分以上,即十分滿意;②分值在60分-79分,即滿意;③分值在60分以下,即不滿意。(滿意例數+十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滿意度。
在滿意度方面,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

表1 對比兩組滿意度[n(%)]
研究組臨床指標較對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比較兩組藥物外滲率、靜脈炎發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n(%)]
本次實驗中,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開展化療,在化療藥物外滲、靜脈炎發生率及穿刺數量方面,留置針留管方式較PICC留管更高。PICC置管方式不僅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同時也可以避免頻繁穿刺,減少藥物外滲現象,減輕患者疼痛,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的提高。PICC置管的應用,使得由穿刺困難增加的壓力減小。相關研究表明,PICC具有操作方便、簡單等特點,而且具有較高的置管成功率,安全性高,無需更換[2]。
同常規靜脈穿刺相比,PICC置管存在一定不同,如果未合理處理,則會提高并發癥發生率,使得患者痛苦程度增加,因此需要合理規范護理工作。PICC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靜脈炎,其中最為常見的是機械性靜脈。具體預防對策如下:首先,需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其次,置管期間,確保動作輕柔,加強對穿刺技巧的關注,避免過急操作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靜脈炎一旦發生,則需立即處理,例如肢體放松、將患肢抬高、濕熱敷等;再次,加強對生命體征指標及皮膚溫度變化的關注,一旦出現異常,立即采取有效處理對策;最后,加強對置管后護理的關注[3]。化療期間,由于藥物具有較高的外生性,所以,應用前后應及早沖管,防止藥物長時間聚集在PICC管道內部,導致管腔內部受阻,誘發非血栓性阻塞。根據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在滿意度、藥物外滲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靜脈炎發生率方面,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PICC置管有助于靜脈炎發生率降低,確保良好的穿刺效果
乳腺癌根治術后化療期間,通過PICC置管有助于藥物外滲及靜脈炎發生率降低,促進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