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周,徐康翠,陳惠萍
(南京市青龍山精神病院精神一科三區,江蘇 南京 211100)
精神分裂癥具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病程多遷延,隨著病情的進展,精神活動逐漸衰退,進而對其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產生不良影響。藥物治療是目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效果有限,隨著癥狀的加重,需要長時間住院治療,甚至會出現危急他人和自身生命安全的行為。隨著住院治療時間的延長,部分家屬會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無法長時間陪護患者,需要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本研究護理干預對無陪護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明顯,具體如下。
本研究取住院部2017.1~2018.12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析。男58例,女42例,年齡27~67歲,平均(48.5±16.2)歲,病程3~10年,平均(6.1±2.5)年。納入標準:一,所有患者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研究期間使用藥物、劑量及劑型基本不變;二,無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無心、肝、肺、腎等臟器疾病;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臨床研究過程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一、臨床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研究者;二、合并其他疾病者。調查患者護理意愿分組,各50例。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觀察對象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一,關心患者,做好溝通及心理疏導。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情感較為敏感脆弱,護理人員任何的語言和行為都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影響,應掌握溝通技巧,規范自身言語及行為,避免影響患者身心狀態。評估患者喜好,組織患者參與各項康復活動,如打太極拳、散步、繪畫、唱歌等工娛活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二,加強安全管理措施。患者活動區域設置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包括門禁和安全監控攝像頭等,及時發現患者遇到的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定期組織患者接受安全防護訓練,提高其自我防護能力,主動保護自身安全。三,生活護理干預。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生活懶散,存在一定生活自理障礙,加強患者的生活護理支持,為其提供滿足需要的服務,督促并協助患者定期更換衣物,每天完成洗漱,囑患者加強個人衛生管理,按時休息,鼓勵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四,藥物干預。定期為患者開展健康宣教,用藥后觀察患者反應。若發現潛在問題及異常需及時與醫師共同,輔助患者治療。
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噎食、攻擊、墜床、沖動、外出、自傷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通過SPSS22.0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 表示,應用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應用()表示,對比結果經t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觀察對象噎食、攻擊、墜床、沖動、外出、自傷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由此可見,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兩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時間發生情況比較[n/%]
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病程較長,需要長時間住院治療,以控制癥狀和病情的發展,但患者家屬因多種復雜因素而無法長期陪護,這就會影響患者的社會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十分關鍵。無陪護綜合護理干預是護理人員能夠在家屬不在場的情況下,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護理服務,進而改善患者狀態,鞏固治療效果[1-3]。針對無陪護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其能夠得到生活、心理、生理、疾病方面的護理服務,強調患者在護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進而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況,可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和配合度,減低護理風險[4-5]。
實驗組患者噎食、攻擊、墜床、沖動、外出、自傷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兩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在無陪護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配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提升護理安全性及生活質量,因而推廣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