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舒鳳
(云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人民醫院,云南 景洪 666100)
腦卒中與患者不健康生活方式、高熱量飲食、運動量少等關聯密切,該病屬于臨床多發性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日益年輕化,易加大患者殘疾率以及死亡率,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能夠使其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1]。此次研究以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青年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應用全程健康教育的效果,具體內容分析如下。
以76例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青年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如下:均為首次住院患者;病情均經MIR、CT等檢查確診;中途不會退出此次研究。排除標準如下:合并嚴重并發癥患者;神志異常或者模糊患者;年齡不超過45周歲[2]。入選患者經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n=38)和對比組(n=38),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18-43周歲,平均(31.2±6.4)歲,對比組男性2 0 例,女性1 8 例,年齡1 8-44 周歲,平均(32.3±6.2)歲。本次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比較觀察組與對比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為對比組患者提供簡單健康指導、環境護理、基礎護理等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聯合應用全程健康教育,如下。
1.2.1 入院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紹醫院相關規章制度、醫護人員、檢查與化驗目的,同時對患者病情以及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向患者介紹標本留取方法以及各種注意事項。叮囑自理能力較差患者上下床時動作不可過快,防止出現摔倒、墜床等意外事件[3]。
1.2.2 急性期健康教育
評估患者意識、生命體征等全身情況以及神經、語言、認知等功能情況。詢問患者感覺、肌力等變化情況以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注意事項以及急救知識。為患者提供膳食指導,確保其均衡攝入各種營養。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使患者積極情緒得到充分調動。保持患肢功能位,協助患者進行被動以及主動活動。
1.2.3 康復期健康教育
評估患者語言交流能力、肢體活動能力等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為患者提供自我護理常識指導,鼓勵患者進行患肢平衡、站立、行走等訓練,可加快功能恢復。動態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況并及時進行疏導,調動其康復鍛煉積極性[4]。
1.2.4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科學飲食、規律生活,經常進行有氧運動以及戶外活動,定期復診,遵醫囑用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應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評估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功能等生活質量情況。
此次研究進行數據資料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包,x±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以t、x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若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比組患者,上述評價指標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組別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n=38) 74.9±16.5 75.4±15.2 70.9±13.6對比組(n=38) 58.3±15.7 62.3±14.9 61.3±14.2 t 20.184 17.275 14.187 P<0.05 <0.05 <0.05
由于人們飲食習慣不斷發生變化、生活壓力不斷增大,青年腦卒中發生率不斷升高,青年人群發病率不斷升高,患者殘疾風險以及死亡風險也隨之升高,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首次住院青年患者由于病情突發,對腦卒中相關知識了解較少,容易產生恐懼等負面情緒,而且不當生活行為以及治療行為會加大病情復發風險,不但會加大病情控制難度,也會加重其心理壓力及精神負擔。
為腦卒中患者提供全程健康教育有助于豐富和加深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有助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飲食宜、規律作息、能夠及時調節不良心態,有效抑制各類腦卒中危險因素。此外,還能夠提高其康復鍛煉積極性,增強其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使其體質狀況得到顯著改善,進而可降低病情復發率[5]。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比組患者,上述評價指標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首次住院青年腦卒中患者護理管理過程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其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