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慧,陳 穎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綜合科,廣東 廣州 510060)
近年來,全球癌癥發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長期治療給癌癥患者帶來身心、家庭、經濟等各方面的負擔[1-2],因此需要對癌癥患者進行全面的需求評估。特需病房主要收治高收入、高學歷或高聲望職業等人群,他們對醫療和護理的期望較一般人群更高[3]。目前國內外罕見針對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這一群體綜合需求的報道。為了全面評估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的綜合需求,本研究對廣州市某腫瘤專科醫院特需病房住院患者需求現狀進行調查,為滿足其需求、制定針對性干預對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于2019年1~5月選取廣州市某腫瘤專科醫院特需病房的191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分為兩部分:(1)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學歷、主要治療方式等;(2)中文版癌癥患者綜合需求評估量表:我國趙新爽等[4]對原量表[5]進行跨文化調適修訂形成的,共59個條目,包含8個維度,即護理需求、醫院設施需求、醫療需求、知識信息需求、身體癥狀需求、心理情感需求、實際支持需求和社會精神支持需求。采用里克特4級評分法,0分代表“不需要”,1分代表“低需求”,2分代表“中需求”,3分代表“高需求”,得分越高,說明癌癥患者需求水平越高。每個維度得分比較需把實際得分進行線性轉換成0~100分的標準分。本研究中該量表總Cronbach α系數為0.955。
研究者在取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發放問卷,由其獨立完成并現場收回。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1份,有效回收率為95.5%。
采用SPSS 20.0軟件錄入資料,并進行統計描述。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計數資料用構成比(%)表示。
191例住院患者中,男性109例(57.1%),女性82例(42.9%);年齡24~84(53.06±13.74)歲;學歷:小學及以下7例(3.7%),初中30例(15.7%),高中或中專51例(26.7%),大專22例(11.6%),本科及以上81例(42.3%);主要治療方式:手術30例(15.7%),化療88例(46.1%),放療23例(12.0%),其他50例(26.2%)。
1 9 1 例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綜合需求總分為(103.23±29.90)分,總體處于低-中需求水平。每個維度需求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別為:護理需求(86.54±19.01)分、醫療需求(86.54±16.17)分、知識信息需求(81.67±14.70)分、醫院設施需求(8 0.4 5±2 1.3 4)分、身體癥狀需求(49.21±23.88)分、心理情感需求(45.34±26.14)分、社會精神支持需求(44.0 1±2 6.0 1)分、實際支持需求(29.67±24.40)分。對本組患者綜合需求條目均分進行排序,得分最高的前3個條目均屬于知識信息需求維度,見表1。
表1 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綜合需求前5位條目(n=191,,分)

表1 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綜合需求前5位條目(n=191,,分)
排序 條目 需求所屬維度 綜合需求均分1我需要關于目前服用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有一個簡單明確的解釋 知識信息 3.84±0.36 2我需要了解在家能做哪些事(如運動等)來促進我的健康 知識信息 3.80±0.40 3我需要關于正確飲食的信息(能吃的食物、不能吃的食物) 知識信息 3.79±0.50 4我希望醫護人員能夠相互協作,溝通良好 護理 3.76±0.51 5我需要了解出現哪些癥狀需要去醫院就診 知識信息 3.75±0.59
本研究中,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綜合需求總體處于低-中需求水平,但對護理、醫療、知識信息、醫院設施等專業需求處于較高水平,對社會精神支持、身體癥狀、心理情感及實際支持的需求較低,這一結果與孫晶等[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能與癌癥患者需長期反復住院進行抗腫瘤治療,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依賴和需求尤其高,因此醫療、護理、知識信息和醫院設施的專業需求水平高。而特需病房環境好,設施配備齊全,住院患者的經濟條件良好,護士實施個體化、全程化的人文關懷和精細化護理,能及時發現患者的不適并及時給予治療和護理,因此患者在社會精神支持、心理情感、身體癥狀和實際支持方面的需求滿足水平較高。進一步分析需求各條目,得分最高的前3個條目均屬于知識信息需求維度,包括了解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了解如何促進健康和了解正確飲食的信息。這提示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尤其關注藥物、飲食、維持健康、何時就診等知識信息,也重視醫護人員的協調性和及時性等。因此醫護人員不應主觀猜測住院患者的需求,而應正確評估需求,并依據住院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到因需施護。
綜上所述,腫瘤特需病房住院患者的綜合需求雖然總體處于低-中需求水平,但對護理、醫療、知識信息、醫院設施等專業需求尤其高,提示護士應重視患者的就醫專業需求,主動與患者互動,提升自身的知識和技術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另外,可通過增加人力資源、加強醫護合作、加強出院后延續護理、發展移動健康服務如微視頻等方法,提高患者安全感,進而滿足患者的綜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