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琴(華東工程六普鉆井分公司,江蘇鎮江2120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職業衛生工作,企業職業衛生工作任重而道遠。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勞動者在作業過程中的職業危害,企業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促進企業發展。
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要求,企業每年組織員工參加職業健康體檢。鉆井行業中特別是接觸噪聲、粉塵崗位的員工,在健康檢查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電測聽和肺功能兩項,對員工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前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對出現職業禁忌等癥狀,明確了新員工不予錄用、在崗職工及時調崗并提出積極醫治,避免職業病的發生。但有些員工出于種種原因不愿配合企業安排的體檢。
從企業歷年的職業健康體檢報告統計,聽力受損的勞動者居多,暴露了員工自我防護意識淡薄,員工對自己的體檢結果不重視,對出現異常情況不予配合,復查工作一拖再拖,不但對員工本身的病情不利,同時影響企業職業衛生工作正常開展與后期跟蹤。
另外,一些管理者的認識不到位,不能理性認識到職業健康的危害性,存在“重生產輕防護、重形式輕行動”的現象,忽視了員工的健康和安全,對出現異常的人員不能及時調崗或調離。
為關愛職工身心健康,提高職工對自身健康重視,企業利用職業病防治周活動,宣傳職業病相關知識,普及職業健康知識,督促員工遵守職業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規、國家標準、行為標準和操作規程。
企業多數以普及職業健康法律法規入手,抓宣傳教育培訓,卻沒有結合員工自身崗位、接害因素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與實操演練,很難提升員工自身的防護與處置能力。
石油鉆井過程中危害因素主要有噪聲和粉塵。危害最為嚴重的是噪聲。噪聲源主要來源于動力發電機組、鉆井平臺、泥漿泵等運轉過程產生的高頻混和噪聲。為做好職業防護,減少對人體的危害,企業按照中石化職業技術規范要求,邀請有資質的專業檢測機構定期對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現場進行噪聲、粉塵等危害因素的檢測,并要求告知與公示。通過日常檢查發現個別作業場所出現的噪聲點超標未能及時制定有效的改進與整治措施,。
企業按規定和崗位特點,為員工配備、發放勞動防護用品。其中為接觸噪聲崗位的柴油機工、鉆井工、泥漿工配備了耳塞和耳罩;接觸粉塵的泥漿工崗位配備了防塵口罩。但個別員工存在圖省事怕麻煩的僥幸心理,應付檢查,不能規范佩戴防護用品,防護用品使用率低現象時有發生,自我防護意識及維權意識較差。
在石油鉆井鉆進過程中,一是動力發電機組產生高噪聲;二是因設備陳舊使用時間長,設備磨損等,導致設備產生的噪聲較大。雖然現在柴油機上大多數安裝了消聲裝置,但并不能根本上解決噪音危害。企業雖然為職工配備了耳塞、耳罩,但設備產生的噪聲對職工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石油鉆井行業由于施工周期長、作業環境惡劣,野外作業人員每班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長年遠離家鄉和親人,給員工在生理和心理上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缺乏歸屬感。
HSE 培訓是企業做好安全生產和職業病危害預防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充分利用崗前培訓、班前班后會宣傳,警示、告知牌及邀請有相關資質的培訓機構等各種宣傳教育形式,向員工傳授職業病危害預防的措施和方法。用真實的案例告知職業病危害的嚴重后果,讓員工由被動管理變為主動預防。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尤其要針對接觸噪聲崗位,說明噪聲性耳聾的成因與危害,護耳器耳塞防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讓員工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操作規程等;同時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認知,加大執行力,從而減少職業病發生概率。
鉆井作業現場需按規范要求配置職業防護警示標識,加強鉆井作業場所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識別,定期開展噪聲、粉塵等危害因素的監測,并在現場公示監測結果數據,對監測數據異常結果要及時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對策,確保對鉆井過程中產生的職業危害能夠得到有效監控。同時要強化檢查環節,定期對鉆井設備、動力發電機組等輔助設備進行檢查,如發現噪聲過大的設備,及時進行維修處理。其次,在施工現場安裝噪聲檢測裝置,實時監測施工場地的噪聲,找到噪聲污染源,從源頭上減少噪聲的產生。
為減少員工接觸職業危害,企業為其配發的耳塞、耳罩要考慮其衰減值和舒適感(如圖1、圖2 所示)。指導員工可單獨使用,也可結合現場情況結合使用,達到雙重預防的作用,同時為泥漿工崗位配發高密度透氣性良好的防塵口罩(如圖3所示)等。嚴格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和使用監督管理,將其納入HSE檢查范圍,加大防護用品使用的處罰力度,督促員工做好個體防護,同時注意個人防護用品的清潔,合理降低員工接害時間,從而減少噪聲對崗位員工的危害。

圖1:耳塞

圖2:耳罩

圖3:防塵口罩
鉆井系統網電鉆機已應用多年,“油改電”技術可以極大地降低柴油發電機組運行時產生的噪音,既節約了鉆井成本又降低了環境污染。但鉆井作業的井位位置具有隨機性,特別是探井或新的區塊,工業電網配套建設不夠完善,制約了網電的使用。企業應結合施工地現場盡量優先選用網電,減少廢氣排放、消除煙塵,從而保護員工健康。
安全生產工作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合理安排員工的工作時間,進一步降低員工勞動強度和減少職業傷害。根據施工環境及隊伍實際情況,合理選用倒班、輪休模式,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超疲勞工作,實施推進EAP計劃,關心員工身心健康,關注員工的家庭關系,通過專業人員為員工提供EAP 團輔,幫助員工解決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優化員工的工作動機與意愿,進而提升其努力程度,有利提高工作績效。
職業衛生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企業應以保護勞動者健康為目的,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落實各級責任,加強源頭控制和因素分析,加強領導,規范管理,依靠技術革新,有效推進職業衛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