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中月

攀枝花分布著41857公頃的巖溶區,其中石漠化土地13857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17618公頃。石漠化土地由于長期水土流失,導致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極差,生態修復極難。因此,我市根據巖溶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石漠化土地分布情況,加強機制體制、模式、技術、理念創新,綜合運用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態措施,結合坡耕地改造、山區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土地治理10645公頃,包括石漠化土地3552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7093公頃。
近年來,國家及省相關部門制定和完善了相關法規,對金沙江干熱河谷區石漠化區治理給予支持和傾斜,完善了光伏發電、太陽能提灌工程等建設政策。攀枝花結合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項目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等工程,對石漠化區實施了生態植被恢復和生態綜合治理。同時,根據治理區位、治理程度,以解決水利設施為前提,以增加地力為重點,以防治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復為基礎,以發展生態產業為核心,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項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礦山跡地植被恢復與治理、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等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突出建設重點,在石漠化地塊上構建干熱河谷區森林生態體系和生態產業體系。
遵照“建設生態林,發展產業林,打造景觀林,營造復合林”的思路,在石漠化區域分區分類施策開展治理。按照“適地、適樹、適技術”的原則,在城鎮視野區、江河和道路廊道等重要區域和地段,開展山體治理、土地改造、植被恢復、景觀打造、灌溉設施建設等與生態產業相結合的試驗示范工程。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重點實施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采用草→灌→喬的造林技術路線實現造林綠化,結合低產低效林改造進行特色經濟林木種植。在立地條件惡劣的石質山地、陡崖、崩塌堆積物、裸巖石礫地、土層薄的坡地、泥石流灘等地方,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其繼續崩塌滑落,開展封山育林,禁止牲畜進入和采樵活動,發揮自然的修復功能進行恢復和增加植被覆蓋。實施特色生態產業化工程,探索干熱河谷石漠化區域生態產業化模式,結合生態治理、植被恢復和提水灌溉工程,發展芒果、辣木、咖啡、石榴等熱帶亞熱帶優勢特色經濟林果林5萬余畝。

在石漠化治理中,優化建設模式,著力解決建設主體和投資等難題。一是建成以社會業主為主,結合康養產業發展的西佛寺石漠化生態治理模式。西區政府與社會業主共同投資,在西佛寺山投入治理資金2億元,改造原大水井村荒山和西佛山石漠化土地,充分利用建設棄土和打深井取水解決金沙江江岸荒山石漠化區無土、缺水等綠化問題,打造出集園林區、寺院區、游憩區等為一體的西佛寺景區,完成綠化工程面積3000畝,植樹超過30余萬株;二是推廣企業全額投資,建成的半坡咖啡生態經濟型建設模式。東區通過引入生態治理企業,投入6000萬元用于金沙江北岸棗子坪荒山綠化,三年時間建成1200畝“咖啡+黃檀”的生態產業基地,在取得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明顯;三是探索了中科院、攀枝花學院牽頭負責,在紅格癩山實施的集觀光旅游、林下綜合利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雞蛋花種植模式;四是實施了由政府出資高標準實施,在重點生態脆弱地段如馬坎、保安營、干壩塘等地段建成的生態景觀林模式。通過典型模式的示范帶動,治理石漠化土地近4萬畝。
攀枝花干熱河谷石漠化區域植被恢復與生態治理難度大,其主要難度及瓶頸就是“水”的保障問題。針對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的狀況,我市重點在解決水的問題上不斷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一是太陽能提水,在山地森林公園、沿江阿米什段建設了兩套太陽能提灌系統,用于林地的灌溉;二是在石漠化干旱半干旱治理中,利用市電,修建抽水系統,完善灌溉設施,從金沙江取水進行灌溉;三是居民點引水,在靠近城市居住區的馬坎、馬鹿箐等視野區沿線,從居民區引水解決栽植苗木灌溉用水;四是打井取水,在西佛寺石漠化區、仁和區視野區采取打深井取水的方式,有效解決了綠化區域無土缺水問題;五是集雨匯水,在沒有水源的地方,修建小水窖,收集雨水,用于造林。通過“太陽能抽水”“打井取水”、和“人工背土”“集雨匯水”等多種方法,創新技術措施進行植樹保苗,制約金沙江干熱河谷石漠化區域綠化的瓶頸得以突破,綠化成果得以保存,綠化成效得以顯現。
攀枝花市針對石漠化治理建立了綜合協調管理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各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以各區縣政府為主體,負責其區域內的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率。市級相關部門主導進行治理統一規劃,通過功能分區,確定建設目標,分階段推進,各責任主體嚴格按照總體規劃要求,進行限期治理。在治理過程中,堅持質量優先,加強監管,確保成效。實行作業設計審批制、項目質量認證制和目標責任制,工程實施中按照招投標公開優選造林綠化隊伍,狠抓現場管理和苗木質量管理,堅持良種壯苗,做到適地適樹適技術,生態治理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