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衛紅

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 。特別是發生高強度大面積森林火災之后,不但燒毀成片的森林,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原貌,而且還傷害林內的動物,降低森林的繁殖能力,引起土壤的貧瘠并破壞森林涵養水源,甚至會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因此,防止森林火災,就是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森林防火重于“防”,從近年參加全省森林草原防滅火蹲點督導的實踐中發現,森林防火還存在“五個依然”的短板,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
一是麻痹思想依然存在。少數干部對森林防火缺乏正確認識,把本地多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作為成績炫耀,產生自滿情緒,出現僥幸心理,缺少了常抓不懈的韌勁。如果說森林防火本身就是一場持續長久的戰斗,那么少數干部出現“輕敵”思想就很危險。防什么,怎么防,實際管用的措施有哪些?一些干部不太清晰。沒有把預防的專注力放在“宣傳教育”和“消除風險隱患”兩個關鍵環節上,缺乏問題導向和危機意識,缺乏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釘釘子精神。
二是“最后一公里”防線依然薄弱。巡山護林是發現火災隱患的“前沿觀察哨”,也是預防森林火災的“最后一公里”防線。但巡山護林隊伍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生態護林(草)員文化普遍較低,年齡偏大,使用“棒棒機”比例大,巡護定位APP上線率不到20%。村組巡護員臨時代崗的情況普遍,抽查中子女、妻子、老伴、親戚臨時代崗,情況處理程序不熟悉,化解消防火災隱患不及時、不到位。森工局職工巡護的公益林與村組巡護的集體林巡護成效不均衡,APP使用情況明顯好于村組群眾。

三是野外火源管控依然有漏洞。高危、高風險縣多數位于高山峽谷地區,高半山的群眾較多,居住分散,農事生產及民風民俗活動等野外用火較習慣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改變,清明、春節等上墳燒紙和燃放鞭炮的現象較多,加之多是本地村民,拉不開情面,缺乏強制措施和管用的辦法。上山采藥、自駕觀光、驢友踏青等私自進入林區燒烤、野炊、吸煙等現象依然存在,與護林員玩“貓捉耗子”游戲,火源管控難度加大。加上林區輸電線路密集,一些地段電線跨度較大,安全距離不夠,引發森林火災隱患依然存在。
四是專業撲火隊伍建設依然不穩。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森林草原火災撲救是高危作業,需要專業的隊伍。多數縣至今無專業撲火隊伍,主要原因除了多年沒發生森林火災因素外,各地重視程度不夠。另外,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有些村寨青壯年整村外出,加之撲火隊伍待遇不高,致使人員變動較快,隊伍建設不穩定,撲火能力不強。組建的半專業撲火隊伍老齡化嚴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體力不濟,且未經專業化培訓,難以適應高強度、高危險的撲火需要。
五是宣傳教育手段依然依然單一。森林草原防火宣傳多以標語、橫幅、喇叭為主。宣傳內容呆板、手段不多、方式單一,沒有真正用老百姓的語言,講好老百姓的故事,觸及到群眾內心少。個別地方還把恐嚇群眾作為宣傳成效。一些地方針對初中、高中、青年人群,缺乏創新的宣傳手段,致使防火常識和注意事項沒有真正入心入腦,并轉化成老百姓自覺行動。
針對以上“五個依然”的短板和問題,改進措施是:
一是要堅持目標導向,引導基層把森林草原防火成效周期目標固化在一年之內,盡量不要疊加多年成效,杜絕麻痹思想。二是簡化智能巡護APP操作程序,混編森工與村組護林員,讓不同文化程度的巡護員互相幫助、互相監督、方便使用。三是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環節、不同對象,加強野外火源的精細化管理,及時防范化解火災風險隱患。四是按照地方專業撲火隊伍建設標準,針對區域性防火實際,從規模、裝備、能力、保障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強專業撲火隊伍建設,防火期集中駐防、統一訓練,實行半軍事化管理。五是高危縣要在小、初、高中學校普遍開設森林防火專題教育課,要依托農民夜校等載體拓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陣地,真正把群眾發動起來。把“要我防”變成“我要防”,真正形成政府負責、部門齊抓、群眾參與、社會共管的群防群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