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 海

達川區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為三峽庫區上游縣,是長江上游生態治理重點區域,生態區位優勢明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達川區搶抓機遇,共實施前一輪退耕還林面積10.56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2.09萬畝。退耕還林工程既是生態建設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為此,達川區十分重視退耕還林工作,利用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建設專項扶貧契機,大力營林造林,在脫貧攻堅示范引領與生態建設之間找準結合點,開足退耕產業發展馬力,宜退則退,全力助推脫貧增收。其中,金埡鎮金山村的退耕還“橘”模式值得借鑒。
金山村隸屬達川區金埡鎮,距離達州城區19公里,居州河中上游,年均無霜期299天、降水量1192.5 毫米,PH值5.5~6.5,年日均氣溫17.3℃,年均日照數1472.7小時。全年積溫較高,春季氣溫回升快,冬季氣溫下降小,很利于柑橘的發展與生產。加之近些年來,達川區加大農業資金投入,積極號召返鄉創業人員回鄉發展農業產業,全區上下圍繞“產業興區”發展思路,結合市場銷路方向,以退耕助力產業,以產業助推脫貧,形成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2002年,金山村實施退耕還林栽植柑橘等近500畝。一朝退耕,三年成林,昔日的荒山便綠裝漸染。2005年,首批柑橘開始掛果,到2013年,已為該村創造經濟價值100余萬元,戶均創收2.3萬元。2016年,已嘗到甜頭的金山村再次申請規劃新一輪退耕還林300畝,種植了柑橘“愛媛38”。成功的背后,源于該村在實施退耕還林中因地制宜、科學發展。
創新體制機制。一是創新發展模式,放活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支持有條件的農民造林專業合作組織參與林業產業建設項目,支持林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開展林產品初加工。積極探索“一體化經營”“收益分成”“利潤返還”等利益共享機制,帶動農民長期穩定增收。針對農村缺乏栽培和管理技術的實際情況,改變農民自己實施退耕的單一模式,推行“土地流轉” 企業+基地+農戶”“業主+農戶”等多種模式,業主承包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地的,其補助仍由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享受,種苗造林費補助由造林主體單位用于造林。
二是建立場合組織、發揮職能作用。大力支持林業科技人員、專業大戶、龍頭企業領辦各類林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專合組織。鼓勵和引導林農以多種形式參加行業協會和專合組織。充分發揮專合組織和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林農組織化程度和林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三是健全林果產業服務體系。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林木種苗、林產品質量監管、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和林業科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加快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新型市場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現代營銷、物流網絡,搭建林產品交易、展示及交流平臺,建設覆蓋全國、面向社會的林業產業政策、技術、信息咨詢交流服務平臺,為林農和其他林業經營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金山村是個貧困村,全村曾因生態植被脆弱、生態建設立地條件差、土地貧瘠導致村民多年“盼綠無望”,讓其成為一個典型的貧困村,退耕脫貧攻堅任務重大。黨委政府實行林業技術人員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為林農提供技術保障。金埡鎮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政策,積極引導通過退耕還林發展特色主導產業,促進退耕農戶增收致富。把國家抓生態與農民要致富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林業生態旅游項目建設,推動“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的步伐,增加林農收入,進而推進了精準扶貧工作進度,有利于實現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

自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以來,金埡鎮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結合本鎮立地條件、群眾種植意愿及市場動向,搶抓機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發展經果林,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打造“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退”出了綠水青山,“還”來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贏”。
荒山荒坡變身綠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鎮共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5000畝,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30.92%提升至35.68%,水土得到了有效保持,達州母親河州河水更清,兩岸青山疊嶂,呈現出了天藍地綠水清美麗畫卷,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生態林業加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金山村300畝“愛媛38”連片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全鎮特色林果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讓群眾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勞務、服務等工作,徹底改變了以單一農業生產為主的產業模式,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金埡鎮走上了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退耕還林碩果磊磊,生態脫貧成效顯著。全村新發展的300畝經果林全部掛果,年產值達15萬元,同時平均每年可獲得國家政策補助9萬元,人均每年從退耕還林上獲得收入達1000余元,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優良品種是前提。“愛媛38”已在金埡鎮金山村推廣種植試驗成功,相對一般雜柑成熟期提前了一個月左右,有利的填補了柑橘市場的空缺期。
果品質量是基礎。果類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副食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果類的需要量越來越大,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生產高質量、高品質的果品,就必須要加強病蟲害防治,提高無公害意識。嚴格控制藥物,生產上要以生物和物理防治為主,優化栽培措施,避免果品污染,最大限度提高果品外觀和內在品質。
政策扶持是保障。要按照整合存量、增加增量的原則,不斷增加現代林業產業發展資金。一是整合扶貧開發、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建設等項目資金,支持發展現代林業產業。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財政可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扶持產業基地建設、人員培訓、科技推廣和林業專合組織發展等。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機構要開發適合林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加大林業信貸投放,落實林業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開展林農小額信用貸款、林農聯保貸款和林權抵押貸款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