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顯明

廣元市青川縣沙州鎮白水關社區位于風光秀美的白龍湖畔,一望無際的綠水青山之間,一大片生機盎然的“橄欖綠”沿著湖岸鋪展綿延,橫行豎列,頗為壯觀。村民們正忙著給這些油橄欖樹防病治蟲、播種林下作物,好一派人勤地肥、樹樹繁花的喜人景象。
55歲的三組村民楊天國忙碌地在林間穿梭,這家的藥水比怎么把握、那家的邊溝開多深,這家的大粒橫溝象怎么治、那家的弱樹怎么復壯,忙得不亦樂乎。
楊天國是白水關社區的林技員,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橄欖樹瘋子”。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該社區的這1200余畝油橄欖才從當初的“燒柴都沒人要”變為令人羨慕的“搖錢樹”。

楊天國愛栽樹,1999年廣元市剛開始發展油橄欖時,他就第一個從鎮上領回100余株油橄欖苗,小心翼翼地栽在自家門前的幾畝好地里,巴望著這些樹能早點兒結出“黃金果”。沒過幾年,這些樹還真結了果,賣成了錢。
那幾年,白龍湖畔到處都是油橄欖樹。楊天國和鄉親們一樣,都覺得種樹是個“粗活”,就像核桃樹、柿子樹、桃樹一樣,只要栽活了就行,至于結多少果,全憑“年景天時”,大不了每年除一回草。大家對有關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參與積極性不高,按要求開展管護的更是很少。
“曇花一現”的豐收之后,竟是連續多年的嚴重減產。隨著鄉親們的熱情漸漸褪去,大量的油橄欖園被荒廢甚至復耕。楊天國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幾年前可以豐收,現在樹越長越大,為啥反而掛果越來越差?”“為什么絕大多數油橄欖掛果很差,但是有一些品種卻始終還能掛一些果?”
2016年,愛樹的楊天國開始行動。他主動聯系市縣林業部門油橄欖技術專家現場指導,積極參加市縣組織的技術培訓和交流活動。自家的6畝多油橄欖園,成了他的教室和實驗室,不論天晴下雨,他每天總是起早貪黑在園子里勞動、觀察、思考,“樹瘋子”由此得名。
“品種要選準、管理要科學,要像種莊稼一樣費心才能把油橄欖種好”。楊天國摸準了門道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實踐中扎實掌握了一整套品種改良、防病治蟲、施肥灌水、促花保果的適用技術,尤其是在嫁接改良方面,他更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青川縣“第一刀”。2018年,他被市林業局選聘為首批駐村林技員。

“以前是干自己的事,現在是給大家干事,一點都不能馬虎”。成為白水關社區的駐村林技員后,楊天國更忙了。
最難的是怎樣讓鄉親們愿意跟著自己干。他主動與村組干部協調溝通,努力爭取將自己的工作變為村社的主要工作,大會小會有人講,大小場合有人提,逐漸形成全社區都關心重視油橄欖產業發展的氛圍。他將自己的油橄欖園樹起“示范林”的牌子,每到管護關鍵時段,就挨家挨戶邀請本社區油橄欖種植戶到示范林參加現場培訓,他不厭其煩地努力講細講透,再逐一手把手地教操作,盡量讓所有參加培訓的人員有最大收獲。除了集中培訓,楊天國更多的精力是上門開展技術咨詢和指導服務,積極性不高的他苦口婆心、三番五次地宣傳動員,甚至自己出錢出力幫別人先干了再說。
2017年,為了將4社的油橄欖種植戶發動起來,他特意選擇了該社2株常年不掛果、病害嚴重的油橄欖樹做示范,經常劃著打魚船渡過寬闊的白龍湖去打藥、施肥、搞嫁接。2018年,為了帶動貧困戶雙成秀,他自掏腰包買農藥、買肥料,并用自己的優質穗條親自幫她完成了全部3畝多油橄欖的品改。
“夏長葉子秋長根,四季施肥要細分”,“種植橄欖要細心,怕的就是蟲和病”,他將自己的經驗總結成《油橄欖施肥管理七字詩》和《油橄欖病蟲害預防順口溜》,讓鄉親們更便于理解掌握技術要領。他還為社區爭取到東西部協作項目每畝300元補助資金,極大緩解了種植戶們的資金壓力。
兩年來,他組織的集中培訓達50余場次,累計多達2000余人次參訓,完成嫁接品改600余畝,1200余畝油橄欖全部實現高質量管護,產量逐年快速遞增,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19年,全社區油橄總產量超過90噸,創歷史新高,實現油橄欖農戶戶均增收超過4500元,鄉親們發展油橄欖產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楊天國出名了,很多油橄欖種植戶慕名而來取經求教,他總是熱情耐心地與來訪者交流,有問必答、毫無保留。他多次應邀到附近的三堆村和木魚鎮等地開展培訓和嫁接服務,當地的油橄欖企業東潤公司也專門邀請他提供技術咨詢。
“必須要讓白龍湖周邊的油橄欖種植戶都干起來,才能達到效果”。楊天國坦言,他很樂意“走出去”服務,但從來不計較報酬多少,自己更加看重的是白龍湖沿岸8萬余畝油橄欖產業的整體發展質量。
“同一個區域,防病治蟲本身就需要統防統治,另外光一個白水關社區才多少油橄欖,規模不夠,就始終難以實現很好的產業效益”。
他輕輕拉過一枝滿是花苞的油橄欖枝條微笑著說:“今年的產量應該比去年好很多!”
據了解,目前廣元市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16.3萬畝,2019年鮮果產量達到5000噸,實現產值3.5億元。2018年全市開展“油橄欖產業提質增效專項行動”以來,共選聘駐村林技員80余名,選派三區科技人員43名,派駐到43個以油橄欖、核桃為重點的鎮村包干負責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駐村林技員+三區科技人才+科研機構”的技術保障體系,已成為該市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