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赟斌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甘肅 天水 741020)
黑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省東南部的兩當縣境內,東北與陜西省寶雞市辛家山林業局相接,西與小隴山龍門林場相鄰,南接左家林場及陜西鳳縣, 地理位置位于東經 106°30'11"~106°34'25",北緯 34°8'39"~34°15'25"之間,海拔 1250~2740m。自然保護區地處古北界和東洋界分界線秦嶺的西段,海拔高差大,植被垂直分布較為明顯,區內動、植物區系成分復雜,具有較高而特殊的生物多樣性。
保護區林地面積4188.51hm2。其中有林地4035.4hm2,灌木林地 144.05hm2,未成林造林地 9.06hm2。森林的主要建群優勢樹種 (組)有云杉(Picea asperata)、落葉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華山松(Pinus armandii)、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櫟類、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林型包括硬闊、軟闊、針葉林、針闊混交。
主要采用樣線法和樣方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野外調查工作。根據當地的物候,采取在花期(4月~8月)和果期(7月~10月)進行調查,其它時期進行補充調查。樣方的設置主要利用原有的林業調查樣地。樣線根據不同的海拔和地貌進行設計,保證每個不同的生境都可以覆蓋。
動物多樣性調查依照國家環境保護部2015年頒布實施的《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各類群觀測方法進行,主要采用了樣線法、紅外相機法、鋏日法、社區訪問法、二手資料收集等方法。
2.2.1 樣線法
自然保護區共設立動物調查樣線7條,樣線總長24.3km。洞溝、油菜溝、竹梢巷、潭板板、樓房崖各設立一條樣線,主溝設立1條樣線,保護區北部海拔高的北牧灘設立1條樣線。
2.2.2 紅外相機法
在自然保護區選擇野生動物出沒較多的區域安置紅外相機,布設樣點24個,保護區的洞溝、油菜溝、豬梢溝、樓房崖、灘板板和北牧灘,紅外相機對自然保護區的哺乳動物進行了監測。
2.2.3 鋏日法
樣區內鼠類數量統計采用鋏日法。依據保護區內不同生境,設2個樣地(林間草地和針闊混交林),鋏距5m,行距20m,共布放400個有效鋏日。
2.2.4 訪問調查法
社區訪問以補充大型動物的分布、資源量信息。共訪問林業工人8人、社區常住居民5人。
2.2.5 二手資料法
查閱甘肅脊椎動物志、中國獸類野外手冊(A.T.Smith和解焱,2009)、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1]、中國兩棲動物圖鑒[2]等以及本保護區范圍內的相關文獻、地方志、工作總結、保護區工作報告等,補充了動物種類分布的資料。
1)魚類調查。在保護區主要的水系河流進行捕撈,不同魚種帶回實驗室進行種類鑒定,同時查閱匯總以往的調查資料。
2)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在保護區設立相應的調查樣線,在樣線上捕捉并鑒定兩棲爬行動物的種類,同時查閱匯總以往的調查資料。
3)鳥類調查。鳥類種類和數量采用樣線法調查為主,種類調查輔以紅外線照相機監測數據以及走訪、查閱資料。
4)哺乳類調查。小型嚙齒類動物采用鋏日法調查種類和數量,其它哺乳類主要采用紅外觸發相機及樣線法進行調查,并結合訪問調查、查閱資料進行補充。
5)數據分析。采用Whittaker(1960)介紹的相似性指數對群落間相似性進行估算,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為相似性指數,ai和bi為物種i的個體數分別在a和b群落中的比例,S為鼠種數。
采用香農維納(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對群落多樣性進行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為多樣性指數,Pi為鼠種i在群落中所占比例。
群落均勻性指數(E),參照Pielou(1969)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為多樣性指數,Hmax為最大均勻性條件下的物種多樣性,S為群落鼠種數。
群落優勢度指數(D),參照Hurlbert(1978)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D為優勢度指數,Pi為第i個鼠種個體占群落的比例。
通過對前人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實地調查,按照《中國植物志》和《FloraofChina》的植物分類系統,發現該地區有維管植物111科461屬994種及種下單位,其中蕨類植物門11科25屬40種及種下單位;裸子植物門4科7屬11種及種下單位;被子植物門96科429屬943種及種下單位。維管植物占我國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6.96%,14.37%,3.10%;占甘肅省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比例分別為51.14%,37.99%,19.11%;占秦嶺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比例分別為58.64%,40.99%,23.93%,;占小隴山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5.12%,59.31%,42.38%。
按照物種數量的不同,將物種數量僅有1種的科劃為單型科,2-10個物種的科劃為小型科,10-20個物種的科劃為中型科,大于20個物種的科劃為大型科。自然保護區內有大型科13個,中型科13個,小型科60個,單型科25個。小型科和單型科的科數占總科數的比例達到了76.79%,小型科和單型科的種數占總物種數的比例為28.79%。
自然保護區分布的中國特有植物248種,隸屬于3門58科151屬,其中蕨類植物門5科7屬8種;裸子植物門2科3屬4種;被子植物門51科141屬237種。中國特有植物占保護區維管植物總數的24.92%,特有化程度較高。
通過對保護區分布的中國特有維管植物瀕危等級的分析發現(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2013;覃海寧等,2017),數據缺乏(DD)有 10 種,無危(LC)有 225 種,近危(NT)有 7 種,易危(VU)有 3 種,瀕危(EN)有 3種。
保護區共有各類保護植物2門11科24屬27種,其中裸子植物門1科1屬1種,其余均為被子植物。保護植物最多的為蘭科,共有14屬15種,為全科保護。
整體而言,黑河自然保護區內維管植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是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十分完好,森林景觀十分典型,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和保護意義。
3.2.1 哺乳類
保護區分布有哺乳類5目15科32種,占甘肅省哺乳類142種[3]的22.54%,占中國499種哺乳類的6.41%。哺乳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嚙齒目,有5科12種,其次是偶蹄目有3科7種,食肉目有3科6種,種類也較豐富,其余各類群種類不多,每目不超過5種(食蟲目3種,翼手目4種)。
3.2.2 鳥類
依據鄭光美分類系統[4],自然保護區有鳥類11目35科96種,占甘肅省鳥類479種[5]的20.04%,占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141種)的69.57%。
3.2.3 兩棲爬行類
保護區有兩棲類1目2科5種(附錄2),占甘肅省兩棲類32種的15.62%,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141種)的3.55%。爬行動物有2目2科4種(附錄2),占甘肅省爬行類65種的6.15%,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數的2.83%。
3.2.4 鼠類
保護區鼠類主要有白腹鼠 Niviventer coxingi、大林姬鼠 Apodemus peninsulae、東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三種。
依據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989)及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2003),黑河自然保護區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共16種,其中一級保護物種1種,為哺乳類的林麝,二級保護動物15種,哺乳類有黑熊、石貂、黃喉貂、鬣羚、斑羚5種,鳥類有紅腹錦雞、紅腹角雉、勺雞、雀鷹、赤腹鷹、大鵟、普通鵟、斑頭鵂鹠、灰林鸮和紅隼10種。有國家保護的“三有”野生脊椎動物76種。其中哺乳類有10種,鳥類有61種,兩棲類2種,爬行動物有3種。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社會問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體現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從法制的層面,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要讓當地群眾在生態保護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社會的發展水平,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要依據這個基本的原則,來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依據保護區的現狀,應積極建立保護區的管理機構,明確保護的人事編制、管理范圍、保護對象、保護重點,做到土地確權、機構明確、人員合格、權責分明、管理規范。在這個基礎上,積極開展保護和研究工作。
及時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并積極對周邊人民群眾開展環境保護的教育工作,保障周邊人民群眾了解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為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保護區屬黃土覆蓋的石質山地,巖石以花崗巖為主,一般坡度約30°~45°。溝谷兩側坡面坡度較大,土壤厚度相對較薄,存在滑坡的風險。應該定期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對于重點區域要制定相應的保護預案。對于自然災害風險區內的重點保護植物、古樹等應及時進行保護。自然災害發生后,應按照相應的風險預案,開展災后的環境修復工作。
依法定期開展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工作,積極開展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對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進一步深入了解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同時積極開展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保育優質的種質資源,杜絕保護區周邊群眾對野生物種的采集,引導人民群眾開展科技致富,進而減少周邊群眾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干擾。
加強保護內人工林地的監測,及時評估人工林地與原生植被的相互關系,減少非鄉土物種在原生植被中的存在,切實保護原生的森林生態系統。人工植樹造林,應堅持因土制宜,鄉土物種的原則,根據土層的厚度、肥力,盡量采用周邊原生植物進行植被恢復。
保護區應嚴格按照相關的政策法規,積極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評估和保護工作,掌握保護區內珍稀瀕危植物的分布范圍、種群大小、生物學特性等基本情況,為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