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華
(民勤縣夾河鎮完全小學,甘肅 武威 733300)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沖積平原的沙漠綠洲地帶,是全國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雖然面積很小,但它在遏制河西、甘肅乃至華北、全國的生態惡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2]。隨著社會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加速建設,需要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務工,但由于城鎮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設施沒能及時跟進,促使父母離開自己的孩子,并將孩子留在農村而成為留守兒童[3-5]。
留守兒童在人格、心理、情感、生活、學習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具有共性的負面問題,這種現象主要與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監護、親子教育和關愛等因素有關。這種性格直接影響著他們成年后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并限制了其正常和健康的成長和發展,以至于影響其人生和事業,并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6-9]。
在新時代社會建設中,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在加快,特別是城鄉配套綜合統籌的推進,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將直接提高和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和數量。
因此,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能夠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能夠促進構建社會和諧[9-11]。
本次調研以民勤某小學為例,該校在校學生為302名,其中留守兒童59名,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9.53%。這些留守兒童中38人由外婆、外公、奶奶、爺爺看管,與這些留守老人形成了現代農村的特殊群體,占在校留守兒童總人數的64.41%,單親監護為20人,占33.90%,自我監護為1人,占1.69%。各種特征的“留守兒童”占比情況如圖1所示。這些“留守兒童”呈現出面廣量大特點。
圖1 留守兒童數量及所占比例柱狀圖
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具有以下特征:
⑴社會、學校的管理不到位,留守兒童的學習主動性不高、人格與心理缺陷,家庭教育輔導欠缺、親情關切不夠等。
⑵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感到吃力,學習能力和成績與其他學生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⑶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家庭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回家后要幫助老人干家務活。同時留守兒童的經濟條件較差,缺乏自信。
⑷留守兒童的監管人大部分為祖輩,在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著代溝。同時,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無法輔導孩子的作業,且缺乏正常的督促與監管。
表1為留守兒童問題較為嚴重人數的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家庭問題最為嚴重,59名留守兒童全部存在著家庭教育不力問題,50名學生的成績普遍偏低。同時,留守兒童的心里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據統計56名學生有自卑感,高達57名學生無安全感。
表1 留守兒童問題嚴重表現人數統計表
針對存在的問題,在本研究過程中主要從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管理、校內關愛機制、校外監管體制、教育幫扶對策以及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工作[12]。
每個班主任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數量,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根據“留守兒童”檔案信息,采取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做到工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效果明顯,并且要及時的分析留守兒童問題的形成因素、選擇恰當方法、制定適宜的策略,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保證班主任工作目標清晰,包括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留守兒童”不輟學、學習不掉隊、心理人格健康成長。
學校要充分發揮主渠道、主講堂、主陣地的的特殊作用,建立“三通、三要、三早、”的校內關愛工程,以落實長效機制為著力點。
1)定期與學校老師和輔導員溝通、定期與其托管人溝通、定期與其父母溝通即為“三通”。“三溝通”的作用既使老師和學校,更加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和教育[13]。
2)在校班主任要與“留守兒童”經常談心,充分掌握其生活、思想、學習等基本情況;要進行“遠方的爸爸媽媽辛苦了”的文娛活動,架設心靈熱線,經常與其父母連線通話和視屏談心,使“留守兒童”時刻感受到關懷和溫暖;要經常到“留守兒童”托管家庭中家訪,指導托管人正確的教育和管理兒童,并了解其校外活動表現,進行安全宣傳和教育。此即為“三要”
3)“三早”即為早指導“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工作地址和聯系方式等;早知道“留守兒童”托管人的基本情況,包括住址、聯系方式等;早知道“留守兒童”的基本思想狀況。掌握這些信息后,要在學校建立“留守兒童”管理檔案。
為了彌補“留守兒童”情感的缺失和填補教育真空,學校建立了“三教”相結合的校外關愛機制,架設起溝通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橋梁。在全面掌握“留守兒童”情況的基礎上,學校打破年段、班級的界限,以留守兒童之家為陣地,每周開展一次集體活動,組織學生互相檢查作業、進行校外表現評議等。
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幫扶工作,落實到班主任、科任老師,同時推行“手拉手”聯心工程。即同班級優等生固定幫助一名“留守兒童”,為其檢查作業,輔導功課,以求共同進步。
每名“留守兒童”要與代課老師結對子,在學習指導的同時,對其心理、情感、生活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并起到“家長”的作用,并要求學生定期與“代理家長”進行思想交流及學習、生活情況匯報,使他們感到老師就是父母。
1)開展專題心理輔導。學校要針對性的設立心理咨詢機構,針對“留守兒童”的個性問題和個別問題進行專業疏導。架設“心理咨詢熱線”,確定交流與輔導時間,確保專職老師與“留守兒童”的定期與不定期交流與溝通。
2)使留守兒童樹立自信、放大優點、去掉自卑,主要的是增強老師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講成功人士的故事,講身邊同學的例子,誘發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3)舉行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如開展 “我留守我快樂”、“在同一片藍天下”“有在我們身邊”“讓愛與留守兒童同行”“牽手互助 共同成長”“說出你心中的話”等主題隊會,幫助他們樹立自尊心,激發自信心。
經以上處理對策,留守兒童在道德、行為、學習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監督下,較快地回到了正常的成長軌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留守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強,行為習慣明顯好轉。
2)“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不良性格明顯好轉,逆反心理得到緩解,厭學心理得到有效控制。
3)廣大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意識、關愛意識、幫扶意識明顯增強,監護人或托管人的教育觀念明顯好轉。
表2 留守兒童問題嚴重表現人數統計表(對策解決后)
表3 留守兒童問題嚴重表現減小人數統計表
表2為經對策解決后留守兒童問題較為嚴重人數的統計表,表3為經對策解決后留守兒童問題較為嚴重減少人數統計表。對比分析表1、表2、表3可以看出,經采取檔案管理、校內關愛機制建設、校外監管體系建設等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對策,并采取教育幫扶、情感與心理輔導等措施后,較為嚴重的家庭問題人數減小了4~15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人數減小了5~8名。更可喜的是,存在心理缺陷的人數降低了8~10名,留守兒童的自卑感和安全感明顯降低。
在進行留守兒童問題研究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親情的缺失無法替代性和缺乏長效激勵機制。應通過政策引導,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長效激勵機制。